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机制评价体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持续改进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过程,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选择不同的持续改进模式,建立不同的持续改进机制。目前,各类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程度和有效运行情况基本令人满意,但在外部跟踪反馈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健全和有效利用上还存在差距。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与评价体系仍然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文章按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新标准要求,结合相关学者和专业的做法,在构建与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方面展开研究,为学校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工作,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
2006年,我国开始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开始注重与市场经济结合,并着力与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对标。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于2016年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显著成效,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1]。实践证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2]。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它也是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构建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理念。
一、构建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必须不断改进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学校也应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反馈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方向。持续改进强调的是内部质量监控机制良好运行、毕业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持续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持续改进机制既有对高校内部质量自我监控的要求,同时也有对外部评价和跟踪反馈的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同时也要更多地与社会接轨,摸清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甚至要深入行业、专业领域发展前沿,摆脱教育固有滞后性的束缚,对人才培养进行提前战略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二、当前构建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
存在的问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持续改进的要求为各类学校在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方面指明了方向,各类学校在如何构建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基本形成了校、院、系(教研室)和教学管理部门为主的各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相关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活动能够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尽管各类高校在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仅建立起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距离持续改进的本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持续改进的要求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即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与反馈。因此,持续改进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部质量监控;二是外部跟踪反馈;三是内外部综合评价;四是证明改进。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制度和保障体系的构建受到外部因素干扰较小,相对来说更容易完成一些,而构建与完善外部跟踪反馈和评价机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相对难度更大。用人单位、毕业生的参与不足,造成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状况相关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具有较大困难。而持续改进的原始出发点恰好都在教学系统的外部,必须保证这些外部信息反馈是畅通有效的。因此,如何建立外部反馈和评价机制成为持续改进的重点和难点。
三、构建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措施
构建持续改进的模型有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戴明环、EC2000双循环、罗杰斯内外循环、李坤崇三循环和李志义持续改进机制等[3]。选择何种类型的改进模型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此不进行赘述。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丰富持续改进内涵的本身,下面以戴明环模型为例阐述构建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的一些思路和措施。按照戴明环的主要内容,持续改进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即“P”代表计划,指目标的确定、计划的确定和指导思想的确定;“D”代表执行,就是对计划的实施,具体进行哪些工作;“C”代表检查,在实施之后进行检查,确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A”代表改进行动,在检查之后实施改进行动,肯定成功的经验并继续发扬,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行改进。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P)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有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培养目标,这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明确要求。其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也要有学生毕业之后在相关专业领域持续发展成就的预期。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目标要求要适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过程中引入更多的行业、企业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也更有利于今后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反馈,从而在下一轮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中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D)我国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目标是促使学校的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通过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最终需要教师去践行,而学校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显然无法自然而然形成这一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自身工程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校内工程实践条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教师提升工程能力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另一面,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和学生讲座,将行业、专业领域内最新动向、前沿知识传输给学校,从而使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更加符合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完善(C)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基于成果的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保证具体教学活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实施,评价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所提及的能力是持续改进的重要功能,是促进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环节的有效办法。学校在构建内部质量监控系统时,还应不断完善外部评价系统,以便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综合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一是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对毕业生开展跟踪回访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在具体工作中的反馈,查找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问题;二是开展企业评价,面向毕业生相对集中或者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全面掌握学生毕业后工程能力方面的问题,总结改进经验;三是开展第三方评价,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第三方视角对毕业生能力进行评估,掌握学生能力方面的欠缺,以便纠偏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改进措施的制订(A)在充分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能力的指标要求,组织校内外专家充分论证,深入分析产生能力偏差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重新开展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等工作。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永恒主题,持续改进不仅要求学校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不断改进,还包括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进。本文从构建和完善持续改进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的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更加注重发挥外部反馈与评价机制的作用,收集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以便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柴旭东.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大学创业教育比较[J].高校教育管理,2009(1).
[2]高相胜,昝涛,王民.工程教育认证新标准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
[3]任思璟,郭殿林,孟娇茹,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作者:张舰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