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发展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发展探究

一、福建省应用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的高等教育实力显著提高,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尤其在工程教育上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共有高校88所。截至2013年底,33所本科高校中开设工学专业的有31所,培养工学学术和学位研究生的本科高校各有7所。本科专业布点数1293个,其中工学专业布点数436个,占33.72%。工学在校生27.70万,占全省高校总在校生数76.90万的36%,其中,工学在校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1%;工学本科在校生占本科在校生总数的32.80%;工学高职(专科)在校生占工学高职(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60%。(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明资料(2013)》)但是,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学专业结构及培养规模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高

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急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学人才。按照《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全省信息、机械、石化、海洋、高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规划等7个相关领域人才总需求为329850人。而根据测算,到2015年底,福建省相关高校对上述7类人才的培养总量仅约十八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五千余人,本科生十万余人,高职生七万余人。同时,2013年福建省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约为8.90%、52.00%、39.10%,而三大产业对应的学科专业在校学生情况比例粗略估算分别是2.38%、44.63%、52.99%(数据来源于《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明资料》及高校调研)。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与福建产业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且与区域产业市场需求对接度不高。

(二)高等院校定位趋同,工科特色不明显

福建省部分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思想错位等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贪大求全”;有些高校重“艺文管”、轻“理工”,办学同质化倾向明显;有些高校身为理工院校,正在丢失在工程领域中的传统优势,在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上质量不高,力度不够。总体而言,福建省具有行业特点、职业特色的高校不多,各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建设不明显。

(三)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热情度不高

与行业、企业合作是做好工程教育的基础。目前福建省部分应用技术类大学缺乏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状况的综合平衡和分析,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与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要求相去甚远。部分院校对于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更新的理解不充分,造成相关用人单位和主体的需求没有纳入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来,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的程度较低。

(四)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由于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大都是地方本科高校,本身建校历史不长,办学实力不高,加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次性投入大,教学成本高,学校办学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学校实践实训科目占总课时比重不足,实训效果缺乏有效的测评体系,更多是纸上谈兵。同时,作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倡导产教整合、校企合作,但很多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校企合作也只限于接收学生实习。而企业出于学生安全、技术机密、顶岗时间短等因素的考虑,只让学生参与一些低层次的实习,效果不佳。

(五)师资队伍工程技术能力不强

目前,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师多数是一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缺乏“工程”背景,自身实践经验不足。工科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偏低,从企业聘请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偏少。而且,由于政策限制,高校从企业招聘的工程技术人才难以入编担任教师。同时,部分高校对工程型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未在工程型教师职称晋升方面形成明确的指向性和支持性政策,制约了工程型教师的晋升。

(六)国际化办学程度较低

由于地方产业国际化所限,以及地方本科高校的国际知名度、整体办学水平、教学科研设施等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福建的地方本科高校与国(境)外高校、企业合作的机会较少,引进国际化办学资源较难。这就造成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及合作次数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与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导师接触的机会较少。高校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国际科研合作能力较弱;教师缺乏国际企业工作经验,不熟悉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与国际企业的接洽过程中较难捕捉到合作契机,较难融合国际产业和高校资源。此外,地方本科高校与在国(境)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设置奖助金、共建实验室、外企参观考察等,开发优质的国际工程实践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生国际工程实践教学或实训不足。

二、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策略

(一)调整优化工程教育学科专业结构

从省级层面上看,要通过改革拨款体制、扩大招生计划等手段,引导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办好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和紧缺专业,办好一批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的优势特色专业。如,可引导有硕博招生资格的地方高校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自主调整设置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二级学科工科硕博点;鼓励增设人才需求量大、专业布点不足的工科专业;要求以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办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交叉专业。此外,高校招生计划还应重点向工科教育倾斜,适度增加工科类研究生招生计划。

(二)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分类绩效考核

目前,福建省正在实施高校高水平发展战略,先后启动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本科高校建设”,全面实施“一校一策”合同管理,率先建立省级高等院校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力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着力推动应用技术类大学发展工程教育,通过设立“负面清单”、工科类专业生均拨款系数,在专项建设经费、重大建设项目安排上,重点支持工科类重点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的建设,促进高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优化工科结构,培育工科特色。

(三)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工程教育

具体而言,一是要指导高校改革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高校呼应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和需求,从“理念—政策—过程—条件—效果—评价”上对接产业办学,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足、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二是要制定政策,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工科生实习的政策支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应明确在发展工科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资质评定、年检和考核指标之一。政府应推进国有企业和单位、接受国家财政补贴与税费优惠的非国有企业履行接收学生实习的义务;出台相应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和单位接收学生实习。

(四)引导高校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一是要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标准,构建国际化亲产业课程体系。广泛征求产业、行业和企业专家、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境内外同类高校、校董校友的意见,构建一个金字塔形的“人才规格+职业认证”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以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为底层,以素质与职业拓展、国际化工程素养等为中层,以专业技术与技能为顶层。各高校应通过“2+2”“1+1”“3+1”等各种学制的双校园模式,与国外高校在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上,开设各个层次的国际学分课程。同时,高校可在工科类专业开展本科课程国际化改革,将国际化通识教育与亲产业的特色教育相结合。二是借鉴CDIO国际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与国内跨国公司、国外高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开展“3+1”“2+2”“4+0”等多形式的联合培养、访学、游学、海外实习等项目;建设工程教育海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国外合作高校共同设立双向实习基地,与知名跨国公司、教育机构合作开拓海外专业实习项目,增加学生接受全球工程教育的机会;与国(境)外院校和国际企业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聘请国内外企业家与高校专家为导师,联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强化学生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工程素养和能力培养。各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申报、校企科技攻关、研究小组、学科及创新竞赛、国(境)内外企业游学或顶岗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竞争力居优势地位。

(五)要求高校打造亲产业师资队伍

一是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心,着力引进具有产(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引导应用技术类大学教师树立并具备与《华盛顿协议》标准和要求相符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实践能力,跟踪和熟悉国际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将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相对接,切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三是建立教师强制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关机制,使教师及时掌握工程技术前沿,对接企业需求,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由理论型向能力型、实践型转变。如此,高校才能逐步形成由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具有企业经历和海外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高、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六)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

一是注重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引入国际优质办学资源,加强与国外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合作,进一步促进高校与国(境)外优质高校和企业建立联盟,有效形成与所在地区企业国际化联合发展的整体合力。二是推动高校创新校企合办工程教育机制,利用国际化前沿的产业信息、技术和经验,汇聚境外尤其是台湾地区的优质资源,推进“校校企”联合筹办相对独立的二级机构,如产业学院、特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等。三是根据工程职业能力的分类,对接《华盛顿协议》中关于“专业工程师”、《悉尼协议》中关于“工程技术专家”以及《都柏林协议》中关于“工厂技术员”的相关国际标准和要求,引导高校实施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高校工程专业参与专业认证,全面提升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质量水平。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应用技术类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必须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求,而走国际化、亲产业道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作者:黄小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