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层建筑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层建筑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层建筑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加提升。促使建筑行业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创新,对施工技术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分析高层建筑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对施工方式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能够提升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强化脚手架施工工艺。

[关键词]高层建筑;液压互爬式;附着脚手架;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该高层建筑设计共50层,裙楼为底部的5层,塔楼为上段35层,建筑总高度为200米,以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为建筑的结构形式。在实际施工中,利用幕墙结构作为外墙建筑装饰,并将加强层设计到建筑的25层。但加强层与标准层之间的高度产生差异,不同层高中剪力墙的厚度逐渐由外向内收进。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基本结构详细把握后,充分利用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以提升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投入[1]。

2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构造

其结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架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主框架、底部桁架,架体板,主框架与建筑物相互垂直,连接附着支撑,是架体的边缘架,且能够转移荷载。底部的桁架具有转移承重的作用,使得架体能够完整的连接在一起,并承受一定的负荷。附着支撑。该结构与工程结构连接最为紧密,具有承受以及转移脚手架荷载的作用。其本身由两部分结构组成,包括板式支座以及导向架。在使用期间,需要与工程结构具备两层以上的附着连接方可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否则将发生倾倒与晃动等不安全现象。升降系统。该部分是脚手架的主要环节,以满足人们的实际施工需求。通常,在该脚手架中包含液压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伸缩,利用导轨不同程度的升降以满足高度需求。而其中的安全防护装置,可有效提升脚手架的安全性,防坠器是脚手架必备部件。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设计原理离不开工程施工特点,其中主要的连接点便是附着支架。当脚手架处在固定状态时,液压升降系统实现升降功能,发挥主要的升降作用。在爬架运行时,升降系统与附着支撑转移负荷,以提升脚手架的安全性。在此过程中,电动机驱动液压泵促使电能转化为液压能,来驱动液压缸活塞杆,实现机械能的转化过程,最终实现升降的基本目的。

3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分析

3.1施工难点

该工程中加强层为25层,与其他标准层相比较,其高度特殊,因此在安装脚手架的过程中,应以标准层为基础,避免出现高度差,影响施工质量。其次,在设计核心筒的过程中,设计外立面开孔的位置与脚手架安装中的螺栓孔不符合,受力状况将发生变化,脚手架施工过程中存在危险隐患。在施工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爬模架外围被超出的现象,无法灵活使用脚手架。高层建筑中的剪力墙厚度随着楼层的变高逐渐变薄,因此在设置螺栓位置时难以确定爬模架螺栓的位置,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楼层高度较大,脚手架施工过程中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应格外重视,以安全为主[2]。

3.2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应用

3.2.1爬架升降

通常,在提升梁挂耳处挂上7.5吨的电动葫芦,并在下端挂承力桁架挂耳,开启放下坠受控版。当电动葫芦处在受力状态时,应确认主框架、下部撑杆的螺栓状态。保证螺栓为紧实、受力状态。且花兰螺栓受力,电动葫芦处在轮滑吊挂状态、导向抱住导轨。接下来,要拆除主框架上部的穿墙螺栓,并利用12号铁丝将钢丝绳与主框架紧密连接在一起,避免在提升过程中发生碰撞问题。在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要确认脚手架的升降状态,以及升降高度是否符合施工需求。最后,安装受力钢丝绳,并退出电动葫芦,保证电动葫芦运行方向一致,架体升降动作一致。

3.2.2合理设置爬模架的爬升

由于高层建筑工程中的高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爬模架时,导轨长度为6900毫米,可以一次性爬升到标准层,但非标准层与标准层之间的差距为2300毫米,因此在爬升的过程中要以非标准层为中心,再利用套管预埋的方式,在非标准层的适当位置预埋套管。利用两套附着装置进行安装,在非标准层中可以利用两次爬升的方式,到达爬升位置。

3.2.3调整脚手架位置

由于预埋螺栓孔与架构外立面开孔位置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爬升之前,应对整套施工结构图纸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爬模架的位置,且应避免开孔位置附近出现架体机位。为了保证着力点稳定,应合理设计爬升方案,以及关键环节,对螺栓孔位置完全掌控,以保证其高度符合标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反复操作,多次爬升的方式,参照非标准层爬升的方案,调整脚手架位置,化解预埋螺栓孔与结构外立面开孔位置的矛盾。

3.2.4保障安全

操作脚手架提升下降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且持有上岗证。在指挥过程中,需要保证升降统一,严谨施工人员上架,且架上不得存放施工材料。在提升或下降脚手架的过程中,要将主体周围2米范围内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避免在提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发生高空坠物的危险现象。其次,在五级大风、暴雪、夜间、暴雨等恶劣天气状态下,严禁升降动作。在工作期间,要时刻注意电动葫芦的动向,若发现其存在异常,应立即停止升降行为,采取断电操作,待故障排除后方可启动进行相关工作。升降工作完成后,应观察脚手架的水平度,必要时期,可采用电动葫芦加以调整。

4结论

综上所述,文本主要分析了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使用方式,结合某工程的实际情况,阐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具体施工方式。得出,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定控制爬架升降,并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爬模架升降。由于建筑存在固有的特殊性,因此要调整脚手架的位置,通过反复爬升的方式化解位置矛盾。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保障安全,利用专业人员控制脚手架升降,并随时观察脚手架水平度,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付小龙.高层建筑液压互爬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8(08).

[2]刘光福.浅析高层建筑液压互爬式附着脚手架施工技术[J].建筑与装饰,2014,(16).

作者:李永刚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