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超高层建筑斜柱影响及措施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超高层建筑斜柱影响及措施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超高层建筑斜柱影响及措施分析

[摘要]因超高层建筑独特造型的设计,结构需要进行斜柱布置,考虑到斜柱是超高层建筑的关键构件,应加强结构影响分析,以确保建筑整体安全。结合超高层建筑工程实例,分析斜柱对框架梁、楼板及核心筒的影响,通过加强设计提高结构承载力和稳定性。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斜柱影响;加强措施

相较于直柱,斜柱并非完全沿着建筑竖直受力方向布置,所以容易给建筑结构受力特性带来影响,因此,还应加强超高层建筑斜柱影响分析,以便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保证结构稳固,进而为建筑建设和使用安全提供保障。

1工程概况

某超高层建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工程由4栋塔楼及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71000m2,某栋地上32层,地下3层。建筑主体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屋面高148m,安全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加速度为0.10g。在结构设计上,为满足首层大堂空间及外立面设计需要,部分柱采用穿层柱,外侧布置2根钢筋混凝土斜柱,1~9层柱往外斜,y方向倾斜角度6.7°,10~20层为直柱,21~32层柱往内斜,y倾斜角度3.3°;从底部向上尺寸逐步从1400mm×1400mm收缩为1000mm×1000mm,2层楼板因大堂2层通高需开洞,开洞面积超30%;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PKPM模型如图2所示。

2建筑斜柱影响分析

在对建筑斜柱影响展开分析时,小震采用PKPM与midasBuilding对比,中震采用PKPM复核,大震采用PKPM等效弹性分析及Midas进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POA)。计算结果表明,柱转折处斜柱对梁板产生的拉力较大,故选取转折楼层地下室顶板、10层、21层3个楼层重点分析斜柱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2.1斜柱对楼面梁的影响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斜柱对梁产生拉力,控制作用标准组合1.0永久荷载+1.0可变荷载±0.6风工况下。(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下,取基本组合下梁轴力包络值(考虑1.3永久荷载+1.5可变荷载、风荷载基本组合、地震基本组合等各种基本组合取轴力最大值)。(3)中震性能设计时,取1.0永久荷载+0.5可变荷载±1.0中震工况,保证中震作用下拉梁正截面满足不屈服要求,满足拉梁中震性能目标。(4)大震等效弹性性能设计时,取1.0永久荷载+0.5可变荷载±1.0大震工况,保证大震作用下拉梁正截面满足不屈服要求,满足拉梁大震性能目标。各层梁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见表1,框架梁的配筋见表2。各种情况下,梁拉力考虑全部由纵向钢筋承担;正常工况下,钢筋应力按180MPa考虑,控制正常使用时裂缝。综上分析可知,与斜柱相连楼层梁产生轴力,其中3个柱转折楼层处梁拉力较大。通过详细分析拉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震正截面不屈服状态、大震正截面不屈服状态,拉梁配筋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控制,通过附加梁纵向钢筋,控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拉梁裂缝(钢筋应力按180MPa控制),拉梁即可满足中震大震正截面不屈服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施工图设计时拉梁按拉弯构件复核梁顶底裂缝不大于0.3mm。

2.2斜柱对楼面板的影响

斜柱转折点处对梁板的水平拉力较大,选取转折楼层地下室顶板、10层、21层3个楼层处重点,分析斜柱对楼板产生的拉应力。经分析楼板应力由1.3永久荷载+1.5可变荷载工况控制,因此提取1.3永久荷载+1.5可变荷载工况下楼板应力做特别分析。经统计顶板最大拉应力4.6MPa,10层楼板最大拉力约3.9MPa,21层楼板最大拉力约3.4MPa,均大于2.01MPa。地下室顶板核心筒与斜柱连接处楼板加厚250mm,12@150双层双向配筋;10层、21层处核心筒与斜柱连接处楼板加厚至150mm,12@150双层双向配筋;其余楼层斜柱处楼板加厚至130mm,10@150双层双向配筋。

2.3斜柱对核心筒的影响

为直观对比斜柱对核心筒剪力的影响,采取直柱和斜柱2个模型,模型计算均不考虑楼板刚度,统计1~11层核心筒剪力墙在1.0永久荷载+1.0可变荷载重力荷载工况下各层的楼层剪力见表3。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斜柱对核心筒产生了明显的水平剪力,该剪力需与地震产生的水平剪力叠加进行施工图配筋设计,采用斜柱模型进一步分析核心筒剪力墙在中震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结果表明核心筒剪力墙满足中震抗剪弹性的性能目标。左上角核心筒外墙与2根拉梁搭接,为方便拉梁纵筋的可靠锚固,减小该处角筒剪力墙的应力集中,该处剪力墙做水平构造加腋,加腋高度同楼层,加腋层数从地下1层~屋面。

3结构加强措施

根据斜柱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受力分析结果,在结构加强设计方面还要重点进行斜柱与直柱、楼面梁板连接位置的补强加固处理,确保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对楼层梁,计算梁的拉应力时需考虑楼板真实刚度或不考虑楼板刚度,拉梁配筋由1.0永久荷载+1.0可变荷载±0.6风荷载工况裂缝控制,梁受拉纵筋应力按180MPa,控制拉梁裂缝,中大震作用下能满足正截面不屈服的性能目标,施工图设计时拉梁按拉弯构件控制裂缝。对楼板,地下室顶板核心筒与斜柱连接处楼板通过加大板厚及配筋。对核心筒,斜柱对核心筒产生较大的剪力,因核心筒内部开较多电梯洞口,为加强核心筒整体性,保证斜柱拉力在核心筒中的传递,2~21层各层核心筒外墙在楼层标高处设置一圈构造暗梁,梁截面同连梁,暗梁顶底配筋按1.0%配筋率拉通设置,斜柱处角部核心筒外墙水平加腋。

4结论

综上所述,斜柱与直柱、水平构件的连接位置,将承担过大的拉力及剪力,斜柱对楼面梁、楼面板、核心筒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还要通过增加板厚,核心筒加腋及增加配筋等方式实现结构加强,确保结构具有足够抗剪力,能顺利完成力的传递,进而为工程的建设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定环,郑淳,陈进,等.带斜柱转换层的超高层结构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26(10):1–6.

[2]王峰,史庆轩,王朋,等.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受力层间位移的计算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19,40(8):181–190.

作者:颜翔 单位:深圳市光明区科创中心投资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