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古代服装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开通的连接亚、欧、非3大洲的文化大动脉。丝路沿线各国在历史上频繁密切的服饰文化交流互动,促使中国服饰文化在传承、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因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通过对“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丝绸之路的概论性、整体性的研究,并呈逐渐拓展趋势,服饰艺术、文化开始受到关注;近30年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更加多元化,并可分为通论性、专题性、案例性3种主要研究类型。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散点出现,有“重纺织、轻服饰”“重陆丝、轻海丝”的现象,系统研究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服装史论专著暂付阙如。
关键词:丝绸之路;服饰;艺术;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被誉为“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其海陆通道曾经是整个世界的神经中枢。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交织出璀璨的丝绸之路服饰文明。近年来,对丝绸之路艺术的研究成为了中国社科类学术研究新热点,“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是丝路研究和中国服装史论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课题。文中拟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以梳理和评述。
1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开通的连接亚、欧、非3大洲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最古老、最辉煌的人类“文化大运河”。但正式命名其为“丝绸之路”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历史地理学家RICH-THOFENFVR[1]首次提出,他将古代中国从长安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网络称为“丝绸之路”(即德语“dieSeidenstrasse”),其著作被译成英文版本后,“丝绸之路”(TheSilkRoad)这一代称被广泛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最早由国学大师饶宗颐[2]提及。
在汉语中,“丝绸”一词是“由含蚕丝纤维织成的纺织品的总称”,而英文中的“silk”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囊括了“蚕丝纤维”“丝线”“丝绸面料”及最后的“蚕丝面料制成品”。作为商品或者流通货币的“silk”(丝绸纺织品),在经由海、陆丝绸之路的运输、交换、行销之后,大多会被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成为穿在人身上的服饰,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们从物质流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广义的“服饰”意指装扮身体所用具体可见物品的总称,包含穿衣服、佩戴饰品、美容化妆等。丝路沿线各国的服饰艺术交流,不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和艺术借鉴,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动因,体现出一定区域族群内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集中了科技、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置于丝绸之路视域下进行观察,可以清晰发现:正是由于丝路沿线各国在历史上频繁密切的服饰文化交流互动,促使中国服饰文化在传承、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收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因子,使中国服饰在形制、款式、面料、纹样等方面都呈现了不同以往的新面貌。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是丝路研究和中国服装史论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课题。
摘要:高校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与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紧密相关,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许多内地院校的经验可供新疆高校参考,同时新疆高校的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培养也应体现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最终达到推动学术和产业并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疆;服饰设计;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随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更加需要高校与企业协作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体系。新疆高校开展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培养工作较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明确教育目标定位是前提,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是基础,促进毕业生更好地为行业服务是目的,如此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企业高层次用人要求,真正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相互促进。
1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的存在价值
1.1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界早在1988年就有专家提出了设置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构想,1991年一些先行院校开始了试点招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教育部最终在2009年下达了全面推进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的通知,2010年正式统招第一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服饰设计方向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在此之前,高校事实上已经通过设置不同方向名称来区分服饰设计研究生的类型,考生主要根据招生目录或对导师的预先了解来判定专业方向,可依据个人情况选择偏重于服饰理论还是设计实践,但由于毕业要求没有明确区分,导致学业工作量产生明显的差异,例如偏重设计实践的研究生不仅要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创作,还要写出与理论方向同样字数要求的毕业论文,投入的成本、时间、精力更多,相对专门研究服饰史论的研究生压力更大。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定位的不同,我国开创性地将二者进行区分,在高等教育领域是一种创新,也更加合理与科学,对于以实用目的为主的服饰设计专业建设来讲尤为重要。
1.2方向定位
摘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这些兵马俑的出土记录着古代中国的服饰魅力,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服饰艺术和审美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正走向普及,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开设也日趋相同,因此,发挥高校教育地域性特点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陕西位于中国的中心部位,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兵马俑的出土为陕西高校服装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项宝贵财富。陕西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发挥地域性优势,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探索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形成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模式。
关键词:秦兵马俑;地域性;服装设计教育
一、兵马俑服饰的艺术价值
兵马俑形象刻画生动,以其磅礴的气势让世界为之惊叹。兵马俑服饰是兵马俑艺术的主要体现,主要包括头饰、铠甲、布袍、鞋靴等。这些服饰形象各异,刻画细致入微,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兵马俑服饰的造型艺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其服饰造型各具特点。秦俑的服装是依据等级和兵种去划分的,如将军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驭手俑、骑兵俑、步兵俑等,他们的服装各具特点。秦俑服饰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秦俑的甲衣上,秦人制作这些陶俑用来体现秦军威武的面貌。通过观察秦俑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秦俑服装巧妙的装饰手法。如将军俑铠甲上的花结装饰,这种花结既可以用于系束铠甲,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分别排列在将军俑铠甲的前襟部、肩部、背部,飘洒自如;又如秦俑铠甲上造型丰富的连甲带,连甲带本是用于连接甲片的系带,而秦俑甲衣的联甲带造型别致,起到了巧妙的装饰作用。这些连甲带排列整齐有序,形成了一种秩序美。
(二)兵马俑服饰的图案艺术
摘要:祥瑞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深深崇拜。云纹的起源、发展、历代云纹的式样以及审美特征历久流传,云纹图样对于当代创意服装设计影响较大,现代审美观审视中华传统祥瑞文化之中的云纹图案,在创意服装设计领域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祥瑞文化;云纹图案;现代创意;服装设计
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既是任务也是使命。祥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审美特性被后世广泛的继承和弘扬,其中云纹图案作为中华传统祥瑞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代设计师应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引入传统文化,以服装为载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云纹图案内在精神内涵的研究和探索,并从现代服装设计角度来审视云纹图案独有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积极将其引入到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之中,以传统文化的厚重来启迪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未来,向世界彰显中华传统祥瑞文化的独特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来编织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一、中国祥瑞文化
祥瑞观念诞生于生产力低下的遥远古代,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期盼,可以说从祥瑞这一观念诞生起,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就成为其最为突出的特点[1]。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人们对于祥瑞的热衷丝毫不减,并且不断将其内容、形式、内涵、外延等进行拓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虽然极具唯心主义色彩,但是足以反映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云纹图案
1.云纹图案的起源与发展云纹图案是我国祥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之一,一直以来都以象征着吉祥美好而被人们所喜爱,祥云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寓意,被很多文人当成美好的预兆,如唐朝诗人赵彦昭在《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中写道:“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诗人在这里将祥云与瑞雪相对应,借这两种祥瑞现象的描绘来抒发对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可见,祥云在中国古代祥瑞文化之中的重要地位,不仅祥云本物为古时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图案也被人们赋予了非常深刻的吉祥寓意[2]。云纹图案色彩丰富、变化多样,在视觉上极具装饰效果。在服饰、瓷器、建筑、饰品、家具等方面云纹图案应用得非常广泛,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之中,不同时期的云纹式样虽有所不同,但是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却是相同且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我国传统祥瑞文化之中的云纹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象征着人们对于大自然最为原始的敬畏和崇拜,当时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敬畏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些都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而与之相对应的云,尤其是形状温婉和顺,颜色明亮柔和的云则被认为是上天的鼓励,渐渐地被人们升华和抽象成云纹。
【摘要】为了服装设计更好的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推动本专业主动跨学科创新出多功能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时代服装产品,撷取收集图文资料,充实本文的理论依据。在各学科、各专业遴选出最有鲜明性、代表性的案例,从广泛视角论证本文的观点。通过分析发现服装设计与跨学科协同创新存在必要性,希望论文的论述研究能为服装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服装设计;跨专业;跨学科;多功能;必要性
一、服装设计跨专业协同创新
(一)服装设计与音乐跨专业协同创新
服装设计与音乐的跨专业联姻早就有之,从有音乐存在的那一刻起,随之服装的律动就悄然而至。各种流派的音乐都与服装有着自发的联姻。诞生于70年代欧洲次文化的“朋克文化”中的朋克音乐和朋克风格服装是音乐和服装设计两个不同艺术专业互为跨入的最佳案例。以扭曲的线条、不对称的裁剪、不调和的色彩,以及黑皮和金属铆钉等丰富的设计形式,突出了朋克音乐的表现魅力和审美情趣。其给朋克音乐配置的服装哲学性相当独特,折射出当时社会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抗争革命性,自由意志思想的社会背景。这证明了服装设计功能的非单一性,彰显了服装设计跨专业协同创新多功能化的可行性。
(二)服装设计与建筑跨专业协同创新
服装设计与建筑艺术的相融也由来已久,吸取建筑艺术的元素风格来表达,使服装从自身的风格上就能让人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历史。[3]例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和巴洛克风格服装一脉相乘,服装上皱褶、繁复、蕾丝正体现建筑装饰的豪华繁缛,并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以浪漫主义精神为出发点,反古典主义偏重理性的思维,赋予自己偏重感性自由生活的社会状态,同时给后人研究该段社会人文历史提供了借鉴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