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服装配饰丝绦辨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服装配饰丝绦辨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代服装配饰丝绦辨析

【摘要】“丝绦”是中国古代道服和明代士庶服饰中系于腰间的常见配饰,也是当下汉服爱好者所喜欢的汉服装饰品,常与“宫绦”混淆。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图像影视资料,对“丝绦”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其起源、作用、系法和形态特征进行探究,试为“丝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丝绦;配饰;宫绦;辨析

“丝绦”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腰部配饰,它是由单色或混色丝线编织而成的细长绳状物,绳尾端有单穗或双穗点缀,在宋、明时期盛行,并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服饰文化日渐重视,日常出行常穿着汉服,“汉服热”使“丝绦”再度流行。但不知是否受影视剧的影响,人们目前普遍将“丝绦”叫作“宫绦”,并认为二者为同一物,然而,在查阅资料时发现,称“丝绦”更为准确,二者之间也有细微差别。当下使用“丝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我国的传统汉服在不同的朝代形制大不相同,配饰也不尽相同,因此,“丝绦”并不适用于所有形制的汉服,与哪一种形制的汉服搭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二,如今无论男性与女性都喜欢佩戴“丝绦”,但其是否为男性与女性共用物品值得探究。关于“丝绦”的这两个问题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只在一些宋、明时期的民间话本中稍有提及,古代画作中可见其形态。因此,试从其概念、起源、作用、系法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为“丝绦”的传承提供参考,同时,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一定意义。

1“丝绦”概念辨析

《康熙字典》中对“绦”有解释:《说文》释,扁绪也。《玉篇》释,缨饰也。《广韵》释,编丝绳也。《急就篇注》释,绦,一名偏诸,织丝缕为之,所以悬系承尘户,因为饰也。《礼记·内则·疏》释,组紃俱为绦,又与条通。由此可见,古代学者多认为“绦”是丝线编成的丝绳,而“丝绦”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丝编的带子或绳子。“丝绦”一词常出现于明代古籍和话本小说中,如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七卷描写为钱青所准备的迎亲服饰时写道:“其钱青所用,乃儒巾圆领丝绦皂靴并皆齐备。”[1]明代《三才图会》中对丝绦有描述:“以青丝绞如带中,别缀一流苏,即所谓儒绅大带之遗制也。”[2]即把丝线拧成带子,并缀一流苏(图1),直观地描述了“丝绦”的样式。从定义和图像来看,“丝绦”与当下所谓的“宫绦”外形相似,文献资料也证实了“丝绦”的叫法更为准确。“宫绦”在现代词典中的定义为:宫中特制或仿照宫样所制的丝带。从这个角度看,“宫绦”是一种丝带,与丝线编织成的“丝绦”有些许不同。“宫绦”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经常出现[3],如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时“裙边系着豆绿宫绦”,贾宝玉“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但在第一百零九回中描述妙玉只说“拴着秋香色的丝绦”。曹雪芹在描写佛家弟子妙玉的“丝绦”时与其他人的“宫绦”做了一个细微的区分。关于“宫绦”的这些描写,引人注意的是其花样繁多的花结,如“攒花结”“蝴蝶结”等。从王扶林导演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剧照中(图2)可以看到,“宫绦”是长长的打了花结的丝带。根据明朝时期画作也能找到《红楼梦》中描述的“宫绦”样式,如明代画家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描绘了大量女性,在这些女性的身侧几乎都能看到打了各式花结的丝带,并下垂至地面(图3),与《红楼梦》中描述的“宫绦”相似,可见“宫绦”一般为女性佩戴。通过定义和图像资料的对比,不难看出“宫绦”与“丝绦”是有差别的。

2“丝绦”的起源、作用及系法

2.1“丝绦”的起源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山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陶俑服饰时,说陶俑腰间用“丝绦打蝴蝶结”[4],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丝绦”束腰。由于后来人们偏向于褒衣博带,腰间束带更是复杂多样,直到宋、明时期,才从一些文献、民间话本小说以及古画中找到“丝绦”的影子,且多搭配道服。同时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绦钩、绦环也证实“丝绦”在宋、明时期开始流行,尤其是明代士庶服制的规定以及道服的盛行,使“丝绦”在明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2.2“丝绦”的作用

“丝绦”在当下主要作为装饰品,但其在古代主要有3个作用,首先在早期具有实用功能,人们通常用其束腰。山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身穿直裾短衣,腰间束“丝绦”,以防止短衣散开,充当衣带的作用。就如同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达官贵人的腰带以及劳动人民用布帛做成并束在腰间的带子,都是为了防止衣物散开,“丝绦”作用与此相同。其次,“丝绦”具有规范人们阶级身份和服装礼仪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重要的一部分,而着装礼仪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不同阶级身份的人所穿着的服装形制、色彩都不相同,因此,从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成书于清代的《阅世编》在“冠服”这一节描述前朝官服(即明朝官服)时写道:“举、贡而下,腰束俱蓝丝绵条。”[5]说明在明朝举人、贡生及以下等级,如监生等,在腰间束蓝色丝绵绦,可见蓝色“丝绦”可区别士人与其他人的身份。除身份象征外,礼制也约束了服饰的细节,如前文中提到的《三才图会》直接说明“丝绦”是儒绅大带的遗制,因此即使“丝绦”失去束腰的功能,也依旧在着装时进行虚束,体现着服饰的礼仪制度。“丝绦”在明代时期基本失去束腰功能,却具有对身份和礼制的规范作用。最后,“丝绦”在古代也用来表达情感,如同罗帕、香囊、荷包等物,赠送“丝绦”也是表达爱意的行为。《醒世恒言》第十五卷也讲了一个关于“鸳鸯绦”的故事[1],赫大卿因好色被尼姑庵的尼姑害死,临死前将鸳鸯绦交给尼姑,托付尼姑以此为信物转交给其妻子陆氏,让陆氏来见其最后一面。这鸳鸯绦一半是鹦哥绿,一半是鹅儿黄,两种颜色合成谓之鸳鸯绦,鸳鸯绦一样两条,夫妻各系其一。这则故事虽是短篇小说,但题材来自民间,可见在民间“丝绦”被用来传递爱意。“丝绦”成为表达情感的纽带,也因此有心灵手巧的女子为心爱的男子编织“丝绦”,将自己无法说出的心意借“丝绦”表达。

2.3“丝绦”的系法

从一些画作来看,“丝绦”的系法有很多,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丝绦”在腰部缠绕一圈或者两圈,于正前方打“蝴蝶结”或“双钱结”等花结,尾端自然下垂;第二种是借助绦钩和绦环,将“丝绦”取两个合适部位分别进行对折,对折部分再分别套于绦钩钩首和钩尾并固定,尾端于身体两侧或身后打结固定,整体形成环状,可调节大小,绦环使用方法与绦钩相似。“丝绦”可单独束于腰间,有时也与大带搭配,束于大带外侧。

3“丝绦”的形态特征

“丝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后流行于宋、明时期,如今再次流行,形态特征发生细微的变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春秋战国时期穿着直裾短衣的人俑描述道:“图中诸人形腰间系的组带是丝绦打蝴蝶结,而未使用革制皮革加钩,也值得我们注意。这种结带方式,可由《诗经》中‘执辔如组’一语得到一点启发,明白当时御车手握缰辔部分,形象必与本图中组带处理相近。”[4]在这段描述中,沈从文先生介绍“丝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认为“丝绦”的打结方式可能与御车的缰绳有关联,从书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插图(图4)可知,春秋时期的“丝绦”在腰部缠绕两圈打蝴蝶结,“丝绦”长度较长,但尾端余留较短。专题与论述唐代时期有诗词提到“丝绦”,当下有一部分人认为其所指是女性的裙带,但根据唐代人物画作来看,能与“裙带”对应上的是女性束裙用的丝带,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图5),由图可知其与宋、明时期以及当下的“丝绦”形态并不相同。同时,肖佳忆在《唐代绵州土贡丝纺梳析》[6]中认为,唐代的“紃”是丝线编织成的各种带子或绳子,用以装饰衣物,即为“绦”,但“紃”的具体形态特征未从图像资料中获得。因此,唐代“丝绦”的形态特征目前无从知晓,还需探究。宋代时期,道教思想的兴起让道服逐渐成为日常穿着,“丝绦”也逐渐流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4]提到,在《宣和遗事》中有描述:“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条红丝吕公条,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靴。”其中“条”与“绦”相通。“吕公绦”两头有五色“丝绦”,传说吕洞宾经常佩戴,故此得名。文献中对“吕公绦”的描写说明了“丝绦”在宋代已经流行,且通常与头巾、道服搭配。南宋马远的《竹涧焚香图》(图6)也证实了这一点,图中描绘了一人静坐焚香怡情的情景,此人戴头巾着道服,腰束“丝绦”,“丝绦”在腰部缠绕一圈打结,且长度较长,尾端余留也较长。受道家文化和服饰礼制影响,使用“丝绦”的现象在明代达到鼎盛,其色彩变得丰富,系法也更多样。在一些佚名的明代画像中可以看到杂色“丝绦”(图7),是由不同色彩的丝线编织成混色的绦带,或是尾端流苏呈现杂色,直接体现了明代“丝绦”丰富的色彩。丁艳芳在《〈金瓶梅词话〉的明代服饰词汇训诂》[7]中说道,明代“丝绦”有“单穗绦”和“双穗绦”两种,即尾端缀有一条流苏或两条流苏。其形态与宋代时期差别甚微,即整体长度较长,打结后尾端自然下坠。明代“丝绦”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丁艳芳在文章中提到穿道袍、直裰、曳撒、縼褶时用“丝绦”束腰,除此之外也可与圆领衫搭配。如刘东晓在《〈醒世姻缘传〉中的服饰文化研究》中提到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一句话:“穿了举人的圆领,系了丈把长天青绦子。”[8]当下“丝绦”依然不改其宋、明时期的形态特征,但在其基础上尾端用小巧的玉环等重物或编织花结点缀,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由于审美需求的变化,部分人除了穿着道服、圆领袍时使用“丝绦”,也与其他形制汉服搭配,如直裾和曲裾深衣等,且男性与女性皆佩戴。

4结语

“丝绦”是丝线编织成的绳状物,尾端有流苏点缀,色彩多样。“丝绦”历史久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丝绦”束腰,后逐渐成为服饰礼制的一部分。“丝绦”的使用在宋代开始流行,并于明代达到鼎盛,作为王公贵族、生员士庶的常服配饰,并传至国外,其形态特征在宋、明时期无太大差异。当下人们注重传统服饰文化,在穿着汉服时常使用“丝绦”作为装饰,并因审美需求的变化对其进行改动,使其更加美观。

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叶梦珠.阅世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肖佳忆.唐代绵州土贡丝纺梳析[J].四川蚕业,2019,47(1):52-57.

[7]丁艳芳.《金瓶梅词话》的明代服饰词汇训诂[D].南昌:南昌大学,2012.

[8]刘东晓.《醒世姻缘传》中的服饰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作者:李金 周莉英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