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古代服装面料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古代服装面料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古代服装面料浅析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不仅分析汉字的结构,还对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是一部珍贵的汉字文献资料。《说文》的内容反映了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本文以《说文》服饰汉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归类分析,透视我国古代服装面料

关键词:《说文》;服饰类汉字;中国古代;服装面料

衣食住行,衣为首。中国有“衣冠王国”之称,为了防寒避暑,旧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便开始用树叶藤条、鸟羽兽皮制作简单的服饰来遮身蔽体。新石器到来后,先祖们开始使用简单打磨的石器和骨针将各类兽皮缝合,制成早期的服装。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最早被古人用作服装面料的是动物的毛皮;之后又利用植物纤维纺纱织成布料,作为服装面料;后来又发明了养蚕缫丝,丝绸成为了新的服装面料。《说文》中有大量的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但值得一提的是,棉布虽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服装面料,但棉花是在宋朝以后从南洋引进中国,所以《说文》中没有与“棉”相关的汉字。

一、《说文》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概况

《说文》中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部首字分别有:糸部、革部、黹部、麻部、帛部、裘部。其中:糸部,正文249字,重文31字,新附8字,与服饰无关有53字;革部,正文59字,重文1字,新附4字,与服饰无关有43字;巾部,正文62字,重文8字,与服饰无关有44字;麻部,正文4字,与服饰无关有1字;帛部,正文2字;裘部,正文2字,重文1字。从以上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的详细分类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社会已经对“服装面料”有了十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二、根据《说文》对古代服装面料分类

根据面料的不同材质,《说文》中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可以分为三类:动物皮毛类、动物纤维类和植物纤维类。

1.“裘”“革”部的动物皮毛类

《韩非子·五蠹》记载:“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后汉书·與服志》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可见,最早人类是以兽皮作为服装材料,制衣而服的。古人将动物毛皮缝制的衣物统称为“裘”。《说文·裘部》:“裘,皮衣也。从衣,象形。”字形为“”,是一个带毛皮衣的形象。“裘”是毛皮衣服的统称。可以制衣的毛皮有狐狸皮、貂皮、羊皮、狗皮等。为了扩大毛皮的使用价值,人们又发明了一项新的制衣技术,就是把兽皮上的毛清除,将皮加工,制成革。加工的过程叫做“鞣”,就是将皮软化。《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字形为“”或“”,表示手持工具除去兽皮上的兽毛。先秦时,还有专门去毛制革的工人。《说文》中,“革”部汉字都与革相关,或为制革之方法、或为革制成之帽饰、鞋饰、车马饰等。比如:《说文·革部》中“軸”,就是柔革的方法。制作皮革需要将皮上的毛剔除。清除下来的毛可以捻成毛线,然后织成毛衣。用毛直接捻成的线韧度很差,古人将麻纤维混入,这样就增加了毛线的韧度。《说文·衣部》:“褐,編枲韤。一曰粗衣。”就是指用兽毛或粗麻织的衣服。这种布料十分粗糙,穿着者都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外,《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字形为“”,象形字,象兽毛朝外的皮衣。可见,古昔时代人们穿裘衣一般将毛皮带毛的一面朝向外面。

2.“糸”“帛”部的动物纤维类

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人在距今5000年前就开始养蚕并用蚕丝进行纺织了。丝绸是继兽皮之后的服装面料。《诗经·七月》有记载,“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斯,以伐远扬,骑彼女桑。七月鸣橘,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一段详细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从养蚕到生产丝绸的全过程。《说文·糸部》:“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字形为“”,象单根卷曲的蚕丝。《说文》许多“糸”部汉字都与纺织程序、丝的种类、丝的状态相关。比如:反映缫丝、练丝、纺织等加工过程的:“缫,绎茧为丝也”“绎,抽丝也”“缚,束也”“纺,纺丝也”“约,缠束也”“繀,著丝于莩车也”等。反映丝的不同种类的:“糸,细丝也”“纥,丝下也”“绪,丝端也”“绡,生丝也”等。描写丝的状态的:“继,续也”“续,连也”“緈,直也”“缠,绕也”“辫,交也”“缩,乱也”“缔,结不解也”“缱绻,不相离也”等。纺织加工后的丝便是用于裁剪衣服的丝绸。《说文·糸部》中“织,布帛之总名。”字形“”,制作布帛丝品的工艺总称。《说文·帛部》:“帛,繒也。”字形为“”,白色的丝绸。这些初步加工而成的丝绸后期通过各种手段加工,便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和图案,比如:“纨,素也。”纹路细密的白色丝织品;“缣,并丝绪也。”双丝织成的细绢,古时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或纸张;“緭,缯也。”;“缯,帛也。”;“绨,厚缯也。”一种粗厚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品;“缦,缯无文也。”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紬,大丝绪也。”“大丝缯即左闵二传所谓大帛之冠。”一种比常丝粗的丝织品。“黼,白与黑相次文”古代礼服上所绘、绣的黑白相间如形的花纹。“黻,黑与青相次文。”古代礼服上绣的黑与青相间如形的花纹。此外,《说文·金部》:“锦,襄邑织文。”是一种多有美丽图案的精致丝织品,是直接在纺织过程中就织成了美丽的图案,所以“锦”是丝绸中的精品。《墨子·公输》中:“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透过《说文》中的这些汉字,我们可(下转139页)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图案艺术丰富多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桦树皮制品的图案艺术就可以反映出鄂伦春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崇拜之情,可以说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图案艺术是鄂伦春人思维、精神、习俗、信仰的体现。桦树皮制品图案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制品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鄂伦春人应用各种图案来体现出自身内心的追求和向往。比如在桦树皮制品图案艺术中几何纹样的应用,凸显了鄂伦春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对吉祥的祈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桦树皮制品图案艺术中动物图案的应用,也可以体现出鄂伦春人对动物的热爱、敬畏之情[4]。比如鄂伦春人对鹿就具有敬畏的心理,他们认为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见到鹿神。而熊纹的应用则表现了鄂伦春人对主宰自然的渴望。老虎为百兽之王,鄂伦春人对老虎也具有敬畏和爱护的心,他们将老虎视为山神,认为只要尊重老虎,老虎就会庇佑他们。无论是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都能够反映出鄂伦春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之情。图案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寓意,体现鄂伦春人内心的追求。比如就鄂伦春人所制作的桦树皮皮箱而言,在皮箱中部他们会刻上“珠勒都很”的图案,而这种图案艺术就具有特殊的寓意,即团圆。云雷图案也是桦树皮皮箱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其象征的含义是吉祥如意。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色彩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桦树皮制品上的红色代表女性,寓意为女子之喜,而黄色代表男性,寓意为男子之喜。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图案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产物,也是鄂伦春族的精神文化产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和推动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尤为重要和必要。而想要将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更好地弘扬传承下去,就必须对桦树皮制品的图案艺术有深入的了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透过桦树皮制品的图案艺术,可以反映出鄂伦春族的生活生产特征和思维方式,同时桦树皮制品图案艺术也是鄂伦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对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而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晓杰,张晓丽.浅析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传统工艺的设计本质[J].中外企业家,2018(21):209.

[2]王子佳.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工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3]刘佳佳.探析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美学意蕴[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365.

[4]刘佳佳,侯静.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图案艺术与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科技,2015,28(11):41.

作者:吴晓璞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