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服装形制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服装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都会体现于当时的服装上。而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从尧舜时期的上衣下裳制到后来具有中国古代服饰典型代表的深衣制,再到外来服饰胡服的引入和盛行,服装形制的演变同样也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其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装形制的研究,结合历史和文化,分析不同服装形制的特点及总结中国古代服装形制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服装形制;上衣下裳;深衣制;胡服
人类历史的进程发展始终影响着服装的更新换代,不同时期对于服装的需求与审美不尽相同。而中国古代服装的形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表现,究其根本均是文化、政治、经济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中国古代的服装形制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胡服等,通过对古代服装形制演变历程的研究,在了解古代服饰的同时,更易了解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读懂服装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感受古老民族生生不息、不断传承的情怀与使命。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服装形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巨变期,再到封建社会末期,上衣下裳制一直得到沿用,在几千年的修改和调整中逐渐完善并延续至清朝末期。而有关上衣下裳制的记载最早追溯到黄帝时期《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记载[1]344,说明当时较为典型的服装形制应是上身为衣,下身为裙的上衣下裳制。且上衣下裳制为玄衣黄裳的服色,这是因为表为乾的天在未明之时为玄色,表为坤的地为黄色。所以说上衣下裳制中上衣象征天而用玄色,下裳象征地而用黄色[2]18-20。这种服装形制的出现表明了当时人的观念和信仰,生产力和劳动力的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力与自然界进行抗衡,而表现为对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崇拜。黄帝、尧、舜正是凭借上衣下裳制的不同穿着而统治着物质生活低下的古代社会,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人们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而出现了“无为而治”的太平生活。也是从那时起服装便成了权利、地位和统治的象征。河南安阳殷墓中出土的玉人像(图1)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佣(图2)也再次验证了上衣下裳制为身份尊贵者穿着的服装形制,具体服装样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考究,概括为交领或圆领或翻领的右衽窄袖衣,束腰带,前系蔽膝,衣长至膝上下,下穿裙裳,裹腿。上衣下裳制在商代得以发展,西周逐渐完备,并在商周之后成为中国古代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上衣下裳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几千年,以其稳定、持久性创造了世界服饰史上的奇迹[3]185-188,而最具代表性的上衣下裳制服式则为冕服。《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说明在夏代已形成了以帝王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西周时期,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在政治方面实行分封制,明确了等级制度,加强了礼仪的思想,以此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上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发展,服饰成了区别等级的最佳载物,服制制度便在西周时期得以完备。西周礼仪繁缛复杂,如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等,在不同的场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及庶民等不同身份的人需穿着与场合、身份相匹配的服饰。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司服”之位,职责是在不同礼仪场合,协助天子、大臣完成正确的穿着。所以冕服(图3)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在此时形成,成了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也是历代王朝王权的象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他六国的车旗服御一并兼收,并继承了上衣下裳制。汉代承秦朝遗风,在东汉时期重定服制,遵循礼教,恢复古制。此后各朝代的服饰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胡服的影响,但上衣下裳制还是被历代君王保留下来。其中,宋代服装中官服和常服都采用的襕衫服式(图4),在衫下摆的膝盖部位拼接了一横襕,这种横襕始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从服装款式上看襕衫是袍衫式,但横襕的加接使袍衫分为了上下两部分,这便是对上衣下裳制继承的体现。明朝建国后,禁胡服、胡语、胡姓,对蒙古族生活习俗加以否定,从而恢复汉族礼仪。在一系列改革中,对服饰制度也进行了新的规定,总体上采取的是“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的服饰政策,同时废除元代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这项政策使得上衣下裳制重新被重视起来,并对汉族传统服饰的发展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深衣制
《礼记•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4]9。”所谓深衣,是继虞舜、夏商的“上衣下裳制”之后的出现“上下连属制”,即上衣和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形制,象征着天地合一、天人合一[5]162-166。为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在腰部缝接为长衣,是使身体藏而不露且端庄典雅的礼服。深衣制是继上衣下裳制之后出现的具有汉服典型代表性的服装形制。深衣创造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一开始的深衣是男女皆穿服式,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深衣不再流行。此后,袍、衫、襦和袄等服式依然继承上下衣裳连属的特征,并且都在深衣基础上发展而完善起来的,最终逐渐取代了深衣。现代服装中的连衣裙、旗袍、藏袍等款式都是深衣制的遗制。由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绘木俑(图5)可以看出深衣之所以称之为深衣是因为其“续任钩边”的宽大衣襟经缠绕后可将人的身体紧紧包裹住,不使其外露。深衣的名称也体现了此形制服装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深深的含义,如深衣的正、背面款式图(图6),深衣采用方形领和圆形袖,以示做人做事要遵守准则,合乎规矩,后背直缝和下摆水平线代表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公平。除深衣的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缝合外,深衣下裳也由12片衣片缝合而成,代表着一年里的十二个月份,是一种崇尚天时意识的一种反映。到东汉时期深衣形制一直很流行,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不分男女,不论阶级都可穿用深衣。汉朝的深衣制服装主要体现在曲裾袍上,袍服在周代时期已出现,流行于秦汉时期,采用上下连裁,腰部无接缝,而依然保留了深衣制的其他特征,所以其本质上依然是深衣制。曲裾袍上的深衣制特征尤为明显,采用宽大的衣襟形式,穿着时将前襟绕身曲转于后。曲裾袍长久以来是作为礼服来进行穿着的,曲裾袍之外的另一种袍服称之为直据袍,是作为便服穿着的服装。据《史记•武安侯》记载:“衣襜褕入宫,不敬。”这里的襜褕指的就是直据袍,讲的是武帝时期的武安侯田恬因穿着直据袍进宫而被削去爵位,贬为庶民。故在西汉之前深衣制一直是祭礼、朝见等重要场合穿着的服饰。直至西汉,由于裈的出现带来的服饰变革,裈是一种有裆的短裤,使得曲裾袍的遮掩功能失去了实用价值,而逐渐被直裾袍所取代,直裾袍由便服上升为礼服,在朝见或燕居等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都能穿着。深衣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服式的最佳代表,中国古代服装的平面裁剪、连袖、无肩斜、宽大的特征在深衣制服装上都得到了一一体现。深衣制如同中国古代其他服式一样,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而设计的,采用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的立姿结构形式,所以中国传统服装是直线状和平面型的,不重视胸腰臀围的差量,不同于西方服饰的立体感。
三、胡服
与“深衣”相异的另一种服饰是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称之为“胡服”,它既不是上衣下裳制,也不是上下连属深衣制,而是上衣下裤制,基本特征是:短衣、长裤、革带、革靴;窄袖紧身,短小利落,便于活动。就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四次变革而言,都是胡人服饰对中原服饰产生的冲击而形成了汉族人穿着方式和习俗上的改变。中国服装史的历程离不开胡人服饰绚丽多彩的篇章,而同样胡服的形制对中国传统服装形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这是一次出于军事需要的改革,赵国常年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战争,而胡人擅长骑马射箭,汉人在此之前都用马车进行作战,赵国在崎岖山谷中的斗争总以失败而告终。赵武灵王吸取经验教训,命全军上下以弓箭为武器,皆习骑射。与此同时,汉人的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服装极其不便于进行骑射之术,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进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将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形制改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指的是一种短袍,而裤式比胡人的裤子宽大,可在膝间系带,便于活动。同时,变履舃而改为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尽管是出于军事需要的改革,但是从胡服骑射之举开始,胡人服饰开始盛行,上衣下裤制逐渐大规模的影响着汉人服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最为多变曲折的朝代,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现象,民族大融合与民族大迁徙为中国古老的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服饰来说也为中国服装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在这一时期服装的穿着也出现了混乱的状态,在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改穿汉服,而南方的居民由于对胡服的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汉服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合身。同时,传统的深衣开始在民间逐渐消失,胡服成了社会上的流行服饰。裲裆与袴褶都成为这个时期胡服的典型代表,《释名•释衣服》有云:“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裲裆是现在服装中背心的衍变原形,一般为前后两片,肩部用皮制褡襻连接,腰间用皮带系扎。袴褶为上衣下裤制,上衣为对襟,左衽,大袖,腰间束革带,衣长至膝;下裤裤管宽松肥大,而大口裤行动不便,用三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缚住,叫作缚裤。这两种服式为男女皆穿,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广为盛行,至此,上衣下裤制也成了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形制之一。而这一点在盛唐时期的服装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验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诗人王维曾道:“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了当时的各国使者来朝拜大唐的空前盛况。更有热忱的学者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在中国居住长达几十年之久。正是唐朝对外极为开放的政策,使得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期服饰的丰富多彩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时期。中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也呈现出非常鲜明、突出特点。唐朝胡服受到男女老少的追捧,而真正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为唐中期,《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不仅男子喜爱胡服,女子尤爱胡服,且喜爱女着男装。如阎立本之《步辇图》中宫女袖口紧束,下着红绿条子小口袴、软锦透空靴的打扮可见一斑。唐代女子又将胡服与中原服饰的优点进行了融合,创造改良胡服,胡服对于唐朝服饰的影响深、涉及面广、流行时间长,从而创造了大唐包罗万象、奇异纷繁、精美之极的服装文化。
四、结语
无论是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胡服,都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服饰文化。尽管今天的现代服装已被西方服饰所包围,但是人们需要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的服饰结构与特征,而将宝贵的传统元素继续发扬光大,如何将其与西方服饰融会贯通,才是今后汉服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陈东生,甘应进.新编中外服装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刘静轩.论上衣下裳制的符号学意蕴及其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2014,47(4).
[4]华梅.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肖宇强,戴端.中国古代服饰的伦理美学意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20(2).
作者:汪世奎 胡冰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