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复合管道系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复合管道系统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复合管道系统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复合管道;界面;站厅层

高架车站,顾名思义就是架设于高架构筑物上的轨道交通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高架站分为“侧式”和“岛式”两种形式。其中侧式车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一般在站厅上部结构下方悬挂各类管线线槽及照明灯具,亦或采用综合支吊架的形式多条综合支架并列排布。这些做法均会在站厅上空造成一系列的拥堵,管线线槽与灯具交叉严重,不利于后续检修和维护。通过研究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高架站的复合管道系统,对各专业的管线进行梳理,复合强弱电及排水管线,整合优化,在满足运营检修需求的同时,为车站的内部空间创造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契合10号线“无装修”的设计理念。按照目前的做法,车站站厅层有大量的管线排布,主要是动力、照明、FAS、通信、信号、消防水管等,一方面降低了车站站厅的净高,影响了车站的空间效果;另一方面管线的交错排布也不利于检修和维护。在目前轨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车站内部的美观性和空间效果,大量的管线大大影响了车站内部空间的高度和美观,进而影响乘客的空间感受。由于管线安装分为不同的系统,各自需要支架体系,造成站厅层上部空间支吊架杆件密集,增加了安装成本;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管线、灯具的安装高度及车站净高的设计要求,车站站厅层高度不得不加高,客观上增加了土建的造价。如何对站厅上空,尤其是公共区上方的管线进行优化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通常,侧式高架车站仅仅根据结构受力需要,在站台板下设置“π”型梁,梁内仅仅敷设车站联系区间的少量“环网”电缆,形成所谓“电缆通道”,其尺寸或者较小不便于检修,或者没有被充分利用。而复合管道系统的理念正是基于对“π”型梁内部空间的充分挖掘,将各类管线综合布设于“电缆通道”内,并对“电缆通道”作进一步提升和改造,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复合管道系统,将结构需求、装修需求、管线需求、检修需求融于一体,创造出对站厅公共区空间高度影响更小的轨道交通高架站复合管道系统。

1轨道交通高架站复合管道系统的内部界面

复合管道系统主要包括包括强电舱、弱电舱、水管和检修通道,设置于站台板下“π”型梁的内部空间中,整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优越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复合管道系统与车站通长,两端与区间桥梁连通,方便区间电缆等引入。复合管道系统断面宽度为2.0m,高度为2.1m,内部空间较为开阔,可以同时行走数位成年人。根据管线排布需求、强弱电分离和上电下水原则,以及管线走向和分布方位,通过协调,在靠近轨行区一侧设置弱电综合舱,另外一侧则设置电力舱,在两侧强弱电的下方分别设置给水管及消防管。通过在两侧墙体上设置的数排水平悬臂式支吊架作为管线的支撑,管线则位于支架之上,采用专用标志细绳捆绑,对管线的位置起到固定作用。弱电舱集成了通信、信号、FAS、BAS等各类系统管线,均匀分布于弱电线槽内;电力舱进一步细分为动力照明舱和强电舱,上二层为动力照明舱,下三层为强电舱。通过明确各类管线的具体分舱和排布,减少管线交叉,增强管线的识别性,方便后续运营管理。为保留远期管线增加的可能性,在两侧的强、弱电舱位内分别设置了一排预留分舱,为远期建设留有余地。考虑到复合管道系统的内部为封闭空间,空气不流通,易聚集有害气体,在靠近轨行区的一侧墙体上设置了数个通风防雨百叶,位置均高于道床面,有效保持内部与外界空气的对流,维持各类管线安全温控,消除安全隐患。将各专业管线干管全面置换到复合管道系统后,站厅层上空管线数量急剧减少,仅保留少量通往各类终端设备的支管,大大清理了站厅上空的内部空间,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善了站厅的装饰效果,提升了乘客的空间感受。复合管道系统的所有设备及管线采用在工厂中预先加工、现场直接拼装固定的方式施工,省去了穿插安装支架的复杂过程,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工程投资,提高了工作效率。复合管道系统断面见图1,轨道交通10号线站厅现场施工实景见图2。

2复合管道系统的管线路由

复合管道系统的管线路由主要分为进线及出线两路。进线为各类管线干管的引入,出线为干管分支接入各类设备终端。未设置复合管道系统前,从附属用房接出的管线通常直接进入站厅上空,干管大量裸露在公共区上空,对乘客视觉和站厅高度冲击较大。采用复合管道系统后,管线进线由车站附属用房的各类变电所、消防泵房、信号设备室等引出,通过天桥下设电缆通道接入主体下方夹层内,再由主体两侧的电缆竖井引至复合管道系统的墙体外侧,通过预设的孔洞及桥架进入复合管道系统,并最终按部就班地敷设于各自的强、弱电舱室和水管舱室。进线路由全程位于结构内部空间内,外侧无任何裸露,仅通过个别检修井对管线进行检测和管理,减少了无关的外部接触,规避了乘客走行的视觉影响,也大大提高了运营的效率。管线出线细分为强、弱电出线和水管出线。强、弱电出线由各层支吊架上的线缆沿墙体一侧垂直爬升,通过在复合管道系统底部预设的强电留孔和弱电留孔分别进入站厅层上空对应空间,并沿着结构顶板进入各自的终端设备。水管出线考虑到水管多次转换对水头和水压的影响,位于支吊架上的水管通过侧墙上的预设孔洞直接进入站厅层,并以最快捷的路径进入消火栓等设备中。出线路由根据终端定位,通过分散的站厅上部开孔与各自的终端设备快速对接,缩短了管线敷设路径,降低了自身的损耗,增加了运营的安全系数。出线路由分布均匀且数量较少,站厅上空仅有少量支管贴顶敷设,有效减少了管线对站厅公共区内部空间的挤占。复合管道系统路径见图3。

3复合管道系统的检修措施

1)未设置复合管道系统前,通常采用直接在站厅层公共区架设简易钢梯的方式对上部的管线及综合支吊架进行检修。而复合管道系统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需充分考虑检修人员在内部的进出、照明、走行、操作需求,保障运营维保人员在检修时的安全有序和快速高效。2)复合管道系统的顶部每隔20m设置一处检修人孔,人孔与地面大理石同材质,仅在对角处设把手,减少了对地面装饰的影响。人孔内设检修爬梯,可随时架设固定,方便运营管理人员进入内部进行巡视和检查。3)复合管道系统内部地面设置排水及防滑措施,内部积水通过在盖梁处预设的埋管排至路中绿化带内,地面打磨处理,确保行走安全。4)复合管道系统在两侧墙体上设置了强、弱电管线及水管管线后,中间检修通道仍可保证宽1m、高2.1m的操作空间,满足运营人员在内部对管线检修时的要求。5)复合管道系统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内部检修照明用吸顶灯,每隔4m设置一处,照度覆盖内部通长区域。6)两侧墙体的支吊架之间设有疏散指示标志,及时识别疏散位置和方向,进一步保障了检修人员的安全。

4结语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高架车站复合管道系统的设计实践,将站厅层各专业主管线综合导入站台板下“π”型梁内部空间内,形成车站站厅层管线的复合管道,特别适合站厅顶部“无装修”的情况,达到管线的“隐形”的目的,使乘客充分体验车站内部空间魅力的同时还能降低车站高度,节省车站投资。即使在“有吊顶装修”的车站,通过管线的综合处理,既便于检修,又大大减少了拆除吊顶的频率,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希望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高架车站复合管道系统的建设经验,能为未来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管线布置提供一个思路和方向。.

作者:李耀 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