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文化下古典舞身体文化建构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方文化下古典舞身体文化建构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方文化下古典舞身体文化建构探究

摘要:现代社会,中国古典舞作为最能展现中国文化的舞蹈类型,怎样在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达成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与长期性发展已经变为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文化影响;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民族文化

社会的持续发展,大众对艺术的追求在持续加强,我国的古典舞艺术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之间息息相关,古典舞以人的肢体动作为载体,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如何重新构建中国古典舞,是文艺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一、中西古典舞蹈文化的差异

(一)背景差异

中国古典舞从远古走来,早期具有祭祀功能,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到宋元时期开始融入戏曲,开始有故事背景,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到明清时期发展更进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舞蹈艺术家把戏曲、武术与西方芭蕾基训进行融合,形成了我们如今常用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教科书。西方芭蕾舞源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宫廷,并逐渐职业化,至今发展极为广泛,是各个国家均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技术技巧差异

从两者运动“重心”而言,古典芭蕾是高;中国古典舞是低。从两者运动“轨迹”而言,古典芭蕾是从内到外;中国古典舞是从外到内。从两者运动“态势”而言,古典芭蕾是开、绷、直;中国古典舞是圆、曲、含。从两者运动“张力”而言,古典芭蕾是对角线的倾斜;中国古典舞是“垂直+水平”线的旋拧。

(三)情感表达差异

西方芭蕾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更多的是强调技术层面,偏向肢体空间的发展。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通过虚实结合反映情感,更强调底蕴,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较大的关系,身体语言体现和谐发展,在古典舞中主要是用体现“圆”相关的动作来反映,将“合”与古典舞的肢体动作高度结合,用画圆来展现古典舞身体语言中的相关动作,使这种身体语言的所有动作给人一种协调、顺畅的感觉[1]。

二、西方舞蹈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

(一)“形式主义”影响

中国古典舞讲究神韵与气息,舞蹈作品多以叙事性为主,通过舞蹈讲述一个故事或反映一种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上的表现力偏弱。西方现代派舞蹈提出“形式主义”,认为舞蹈本身就是内涵,不需要讲述内容,表现在纯粹的肢体动作上,美国现代舞蹈家坎宁汉就是其代表性人物,他提出“只要舞蹈者在舞蹈,那便是一切。如果你希望有什么含义的话,这就是含义”。

(二)“训练方法”影响

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主要以“提沉含仰”“冲靠旁移”等训练气韵,以“跳、转、翻”训练技术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在表现上更为中规中矩,中国古典的空间运用相对单薄,弹跳动作主要放在脚掌。西方舞蹈尤其是现代舞更多的是突出个性的发展,表达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在训练上更自由,肢体运用更为解放,并且充分利用人体中段的灵活性,拓宽了空间的运用。

(三)“表现形式”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舞在表现形式上“内敛”“含蓄”,在表现过程中把情感融入故事与肢体,让观众体会。中国古典舞在表达上缺乏对情感、对生命、对自然的“冲动”。美国现代舞教父邓肯说:“舞蹈并不是那样复杂,不过是和自然运动保持一致的人体运动罢了。”

三、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文化审美特征的削弱

其实,中国古典舞中蕴含着我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主要内涵。中国舞蹈的形式原理即“圆”,“圆”身为我国舞蹈详细的运动形式和造型准则,是中国古典舞有异于全球其他民族舞蹈的主要象征。但是,“圆”不但反映在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文化领域,它还进一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只要中国古典舞在肢体语言中突破了“圆”的结构形式,便意味着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身体文化了。就好比是芭蕾舞中开、绷等棱角的审美特点那般,若此类特点不再出现,将无法称作芭蕾了。将中国古典舞作品《风吟》作为分析对象,舞蹈人员在上场时,身体在讲述被风吹动的形态时,其手臂和身体的摆动展现出不仅被控制,却又游刃有余的形态,不再受制于中国传统古典舞手部和肢体所独有的“架”的形式。手部的呈现也是十分自然的,同时存在芭蕾手位的情况。舞者的连贯性动作中,也不再受制于中国古典舞蹈中固有的审美形式,特别是身体的体验与身体的重量,舞者的身体中能展现出显著的当代舞蹈属性,特别是在反映树叶被风吹、落地的这些瞬间,演员的身体需展现出一种巨大的承受力。尽管这较好地呈现出了瞬间的树叶形态,然而其肢体语言却不够有序、不够清晰[2]。经由对《风吟》的探讨,我们发现在舞蹈设计中,便解构了传统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各种重要要素,不再用固有的传统人物、情节去展现身体动作中的美感,而是以某个自然中的素材来介绍作品。另外,在舞蹈表演中身体语言往往无法给人一种中规中矩的体验。若是将其视作中国古典舞之一,那么演员所呈现的当代舞蹈的气息将过于浓厚,同时题材也无法展现出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若我们将该作品视为现代舞蹈,其实,舞者的身体中仍旧给人一种过多的中国古典舞蹈神韵之感,没有类似现代舞蹈那般的奔放与畅快。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进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也好,内在文化的吸取也好,我们都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另外,提取适合我们的东西,以此来提升中国古典舞的层次[3]。

四、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的建构路径

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近年,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出现重技术轻艺术的倾向,把美学、情感更多地放在理论层面,忽略舞蹈本身的内涵,这是值得反思的。中国古典舞是基于民间舞、戏曲、武术等中华传统艺术之和,在各代学者的汇总、梳理、编辑、设计,且在长期艺术活动的检测下获得发展的,具有极大的发展价值,同时还是展现我国古典风格的舞蹈。根据其艺术兴起的根本原因而言,中国当前的古典舞基本都是将古代舞视为学习对象,其美学价值设立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准则中。基于文化人类学,中国古典舞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备受关注,它也必须是最具优势,最能展现我国区域性特色,最具中国民间风格,最受国人青睐的文化之一。因为中国古典舞代表的是我国各种优秀文化,我国古典舞舞者不仅在舞蹈的形态、力度、节奏、神韵等领域均应有精湛的技术掌握力,还应当基于审美与文人墨客的视野,对中国古典舞予以文化层面上的诠释和理解,且将其转变成自己的“身体文化”,才能用肢体动作去传递、展现出更佳的艺术特色与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4]。中国古典舞舞者“身体文化”建构和解构内容的多元化,意味着其建构和解构策略的整体性与丰富性。建构和解构中国古典舞演员“身体文化”并不是光靠设置文化、艺术理论课便可达成的,有必要在迫切关注舞蹈技术锻炼的基础上,摸索更加详尽、高效的舞者“身体文化”建构与解构方式[5]。

(一)中国戏曲对古典舞“身体文化”构建的影响

欧阳予倩提出的“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入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发展时间不长,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被称为“戏曲舞蹈”,对身段、技法、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戏曲当中的“手眼身法步”“头颈腰胯”的灵活性、四肢的柔韧性、面部表情的丰富性均对中国古典舞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戏曲在不同时期都有出现不同的“身体文化”符号,例如“兰花指”“台步”“亮相”“跑圆场”“顺风旗”等,这些戏曲“身体文化”都已生根于中国古典舞当中。在中国戏曲的影响下,我们的前辈提炼出“提沉冲靠、旁移横拧、含腆仰”等一系列古典舞基训元素,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舞身韵”,并把气息训练完美融合其中[6]。

(二)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构建的意义

1.提升演员对作品的认知深度:演员不是编导的工具,而是要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这就需要舞蹈演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理解作品,完美诠释作品,把作品的艺术内涵提升到制高点。2.提升演员艺术造诣:古典舞演员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品牌。从而完成由“舞蹈演员”向“舞蹈表演艺术家”的升华。例如《醉鼓》的表演者黄豆豆、《扇舞丹青》的表演者王亚彬等,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体文化”,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舞蹈文化品牌[7]。

(三)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的建构路径

1.拓宽艺术眼界,提高艺术修养中国古典舞舞者与各种艺术种类有关,提升艺术修养是形成“身体文化”的主要方式。比如,中国古典舞与古代戏剧间有着较大的关系,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有助于中国古典舞舞者掌握舞蹈作品的审美特点。还有传统的杂技、武术等艺术门类,尤其是杂技中的技术技巧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对古典舞的“身体文化”构建都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如,古代祭祀文化、壁画文化、陶瓷文化同样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例如古典舞《俑》,就是以古代陶俑为形象设计的舞蹈,将古代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黄豆豆的《秦俑魂》也是通过展现秦代兵马俑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秦朝百万将士英勇骁战的风姿。又如,音乐在各种舞蹈的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舞蹈表演时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中国古典舞舞者学习音乐方面的理论,特别是展现我国风格的传统音乐,能协助演员培育优良的乐感,掌握古典舞乐律,从而让其表演尽可能地满足作品中所需要的韵律。类似地,对中国古代美术、文学作品等艺术种类的大范围接触,也是中国古典舞舞者基于各个层面、以各种形式吸收艺术成分,建构“身体文化”的主要方式[8]。2.精研经典作品,汲取先进经验艺术的接触与创作,均是起于借鉴与参考。中国古典舞舞者设立“身体文化”的经过,不但要求自己直接学习与体验,另外也要求舞者在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各种作品与优秀舞者的相关个人演出时,吸纳领先经验为我所用,对各种经验予以高度结合,才可获得最佳效益。中西文化都有其利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例如,西方文化的形式主义表现和技术技巧的身体各部位充分利用也是可以借鉴的,把中国的“圆、和”与西方的“直线条、菱角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变革中要抓住中国古典舞文化的精髓。演员在观察时,需要综合考察和分析,特别是需要对优秀舞者诠释作品、再次创作、呈现作品的所有步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找到其“身体文化”建构的自身优势、独特方式与普遍规律,结合他人的方法,高效、富于弹性地建构自己的“身体文化”[9]。3.学习古典文化,加深文化底蕴中国古典舞的兴起最终出自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方式与媒介,中国古典舞舞者的表演也需要展现出中国风格。学习我国的各种传统文化,能提升演员的文化素养,还是其“身体文化”设立的核心步骤。例如,中国书法、京戏脸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茶、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佛、道、儒、乐器、中国织绣、凤眼、中国瓷器等。中国古典舞舞者需要掌握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美术、文学等学科中的内容,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每一位舞者加深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内容。此类学科的学习均能协助中国古典舞舞者去接触与了解各种舞蹈作品中呈现出的艺术特点,把握受众的文化心态,开展古典舞作品的再次创作,从而掌握舞蹈作品的艺术风格,顺利予以表演的核心引导力量并深入地模仿[10]。

五、结束语

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是舞蹈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取和发扬使之蓬勃发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合理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使中国古典舞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作者:余蓉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