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舞表演形式中文化内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舞表演形式中文化内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典舞表演形式中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文化底蕴决定了舞蹈的“韵”和“律”,在舞蹈表演中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需要舞者具备更强的文化素养,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表演的舞蹈的文化背景。好的舞蹈表演不仅要通过舞者的身体来表现对于自身表演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要建立在文化素养的层面之上。通过表演将心中所想,心中所念和舞蹈蕴含充分表现出来。

关键词:舞蹈表演;文化底蕴;表演中的平衡

无论何种风格的舞种都有他自己所发源的时代背景、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每一个舞种都遵循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所生发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律,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古代精神的依托,掌握所需的文化蕴含还是远远不够的,舞蹈是用来娱人娱己的,要想做到打动别人,就要先打动自己,调动舞者自身由内而外产生的情感而产生的共鸣。所以这是用自身的舞蹈表演真正打动到观众的关键。

一、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中蕴藏的中华古典文化

中国的古典舞蹈经过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淬炼,其中有不可复制的精深文化。当今的中国古典舞正在重现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中国古典舞,使其中的举手投足尽显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的秩序造就了它独有的体态和行舞风格。中国古典舞蹈的表演大多遵循太极之道,以身体律动的圆和迂回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舞“行”的来源基本遵循中国古代舞蹈传承下来的风格,而这些都来源于不同的保存下来的遗存形式。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1]当今的中国古典舞学派中的身韵教学就是从戏曲中昆曲的元素所提取出来的。为什么中国古典舞大多是比较含蓄、内敛、气势浑圆的呢?我国古代的女人大多都是蕙质兰心、持家有道、内敛含蓄。虽然现今的中国古典舞已经在动作风格和动作技术上不再是中规中矩的那种保守,但是仍然沿用中国古代女子的神韵,体现中国古典女子的端庄、优雅和蕙质兰心的气质。古代男子有温文尔雅、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的形象,也有机关算尽老谋深算的权臣,还有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穷困潦倒的书生等这种男子人物形象。古代的男子也受封建王朝的影响,多为内敛、保守的形象,但同时又有男儿的那种肆意潇洒的血性。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在塑造古典人物形象时,都会依据古代社会背景文化和特定的人物性格为基础,创造蕴含中华古典文化的舞蹈作品。中国古典舞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舞蹈,更需要舞者精通自己说学的舞蹈的历史来源,和舞蹈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汉唐古典舞专家孙颖先生根据多方考证创编的古典舞作品《踏歌》,以其柔美的舞姿、独特的表演形式、刚柔并济的表现手段以及丰富的表现力,既继承了古代“踏歌”的舞蹈形式,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舞蹈表演技法,极具开创意义。[2]《踏歌》就是在当今反映汉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群舞作品,在舞蹈表演中,渗透着盛唐文艺的气息,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展现了盛唐女子的欢脱之美。中国古典舞更加需要舞者对古代历史环境和人物性格了解的文化底蕴。需要舞者了解中国古典舞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思想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变相的媒介,至今仍发挥作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不仅是艺术化身体,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3]在舞者练习表演时,心中应有所要表现的舞蹈的文化内涵,依据中国传统的女子的体态和心理,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下的女子或人物关系。以中国古典舞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而这些的展现完全需要舞者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没有厚实的积累并不能展现精髓,体现个皮毛都是可能是个“四不像”。中国古典舞中所蕴含的中华古典文化是需要去精心揣摩的。

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中国古典舞是最能表现舞者所要表现的人物情感的舞种。中国古典舞多以塑造古代人物形象体现中国古代女子的气质和表现中国古典文化之美。“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舞蹈这门艺术是最长于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舞蹈的原动力,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舞蹈演员运用自身对舞蹈动作的控制、内心情感的调动,用最极限的动作表达和情绪的拿捏,迸发出最动人的感情,使自己达到最有感染力的表演。先从自身出发,将情感由内而外的调动出来,把握这个舞段整体的风格体会这个人物的时代和人物的品性。中国古典舞的表演最重要的就是“态”。这个态有很多种含义:状态、形态和神态。其中我认为“神态”是最重要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舞的脉络。拿捏这神行配合的功夫,是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表演的重中之重。“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所以不管是在舞蹈表演还是在舞蹈创作中,掌握一个人物的神态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表演,一定要知道掌握火候,若没有到达所需要的感情浓度,则会让人觉得不温不火,平平无奇。但若是过于表现,既没有达到所要表现的人物情感,也没有给观众产生共鸣,则会过犹不及。所以说在舞蹈表演中一定要掌握自己情感的张力,运用情感的对比,动作的表达,现出人物的张力,使观众产生共鸣。但是在表演中如何表现人物张力呢?想想看,若你处于舞台之上,在这偌大的舞台中如何进行表演,如何能让观众接收到你想要传达的讯息。将自己专注于自己所处的氛围之下,代入到所在的情境之中,将舞蹈动作做到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更有张弛的表现力,将力量从躯干出发,延伸到末捎,感觉自己身处于宽阔的天空。将动作延伸到最长,或者达到另一种舞蹈感觉的极致,做到收放自如。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末梢,呈现出舞蹈动作的质感。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于人物或情感的理解,将自己放入到一个人物的情境中或者表达出自己的内心理解的情感。只有内心迸发出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能够让大众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是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下。一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所了解;二是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越发浅薄,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深的好奇。所以中国古典舞正是将中国古典文化传播于大众的一个最特别、最有感染力的媒介。所以说,舞蹈表演必定是在舞者从出发内心把自己放在一个环境下,所表露出的真情实感。但这真情实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阅历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个舞者全心全意要表演舞蹈之前,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之前的社会中总说学艺术的读书少,其实不然,学习艺术的人更应该多读书,积累自己。不说要多满腹经纶,而是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舞者的脑中有智慧,心中有认知。在艺术哲学中贝克莱说:“除了‘精神’或感知者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实体’”。“灵魂,或是精神是一个能动体,它的存在不在于被感知,而在于感知观念和思想。”在贝克莱看来,人就是精神,人就是灵魂、精神,灵魂属于存在。[4]其实就是说你的精神是可以被控制的,但是你的精神要有知识的依托。所以说,要想有好的舞蹈表演,还是要在平时多积累自己,多读些书,读些好书,使自己在跳舞的时候可以做到触景生情,将自己带入进自己营造的情绪中。其实舞者在跳舞时就应该做到无我的状态,你要做到既能完全释放自我,但是又能理智的俯视自己,在失控与理智中平衡自我。感情释放也要张弛有度并且在自己所需要了解的文化中尽可能地搜集关于自己要表演的人物的信息,舞蹈表演更需要舞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将作品中的文化底蕴完全的展现出来。

三、结束语

中国古典舞虽说还是需要继续探索它的道路,但他作为中华古典文化基础之上的艺术。舞者更要去了解这个表演背后所需要的文化背景,中国古典舞的情感寄托在中国古典文化底蕴之中。舞蹈表演需要积累自身的文化素养,钻研舞蹈中的文化精髓并表现出这个物种所表达舞蹈语言。尤其是中国古典舞中的人物塑造,更是要求舞者对于古代人物资料的收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就是将中国古典文化蕴藏在古代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中,使得中国古典舞中的人物更加的鲜活,更加有魅力无者想象自己就是所要表演的人物。舞蹈表演即是表演,又不是表演。在表演中找到自我,在表演中释放自我,使自己的表演感染他人,感染他人的前提就是先要感动自己。重要的是在忘我的表演中理智的做自身舞蹈表演时的旁观者,是大多数舞者需要突破的难题,在感性中保持理性是最难以平衡的,在失控与理智中平衡自我。

参考文献:

[1]刘丽兰,崔蓝匀.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之“韵”[J].戏剧之家,2015(03):106-107.

[2]赵满姣.浅谈古典舞作品《踏歌》的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2016(14):82-84.

[3]梅雅娟.依托中国文化背景试析中国古典舞的价值[J].牡丹,2019(02):27-29.

[4]杨景祥.艺术哲学.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冯琬婷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