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重要性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舞最早由中国戏曲发展而来,身韵是中国古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典舞基训也是古典舞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典舞基训中融入身韵可以帮助舞者调整呼吸、表达情感,进而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审美价值,在基训中运用身韵也可以将舞蹈的技法和韵律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在舞蹈表演时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基于此,文章主要就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对其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为舞者训练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古典舞基训;中国舞
中国古典舞身韵由神韵和韵律结合而来,其对古典舞基训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身韵没有出现以前,中国古典舞还无法从戏曲中单独分割开来。身韵出现以后,中国古典舞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舞种。同时,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应用也规范了基训的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因此,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不仅是在中国舞古典舞中,在民族舞、民间舞以及其他舞种中都会广泛应用到身韵,其与舞蹈的动作、舞者的呼吸具有高度统一性。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理论内涵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现对中国古典舞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使得中国古典舞完全从中国戏曲中分离出来。中古古典舞身韵包含多个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些元素都是中古古典舞身韵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1]。身韵元素的训练可以提升舞者的呼吸和身体韵律,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配合相应的呼吸,比如在训练“提”的时候要配合吸气,在训练“沉”的时候要配合呼气,这种训练是外在技巧和内在神韵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也赋予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魅力,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艺术特征
随着中国古典舞不断发展,中国古典舞身韵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相对完整的课程,对舞者身韵的训练主要是从呼吸、连贯性以及审美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古典舞训练变得更加科学、美观。舞者在基训以及跳舞的过程中融合身韵也可以更好地将舞者的精神涵养表达出来,较好地表达舞蹈的思想。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一)具有“圆形”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发展时就比较强调“圆形”的特征,其艺术审美也主要是围绕“圆”来展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向来强调“珠圆玉润”,强调性情的温和淡雅,另一个层面也可以说是有始有终、有头有尾,形成一个“闭环”。抛开文化层面,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元素来看,不同元素的运动路线也讲究协调性和对称性,“提、沉、冲、靠、含、腆、移”也刚好符合“圆形”的艺术特征。
(二)刚柔并济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训练时强调刚柔并济,事实上,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从外形上看是相对比较柔的,但外形的“柔”中也融合着“刚”。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教师除了强调身韵的运动轨迹和呼吸以外,还强调“控”,这里的“控”也可以理解为“刚”。事实上,这种刚柔并济的特征不只表现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也表现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无论是手指的延伸还是绷脚的程度都融合着“控”。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在练习时对体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三)“神形”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还具有较强的“神形”艺术特征,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情”;这里的“形”是指“身韵”,两者都是中国古典舞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2]。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教学时要突出舞者的“神”,这一特征主要是通过“眼神”来完成,身韵在练习的同时除了注重动作以外,还要配合相应的眼神。中国古典舞中的方位共分有八个,身韵元素所延伸到的地方都应该配合相应的眼神。因此,舞者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要有足够的精气神。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
(一)在舞蹈训练功能方面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大部分内容在训练时都要用到身韵,其在舞蹈训练功能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中国古典舞在训练时强调肢体动作与内心情感的联系,而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也是一样,讲究内外统一、相互结合,最重要的是古典舞身韵的练习要配合相应的呼吸,由呼吸带动韵律和全身的肌肉。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提升舞者在古典舞基训中的内外统一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古典舞身韵训练还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有助于达到人舞合一的境界。其次,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帮助舞者形成自己的训练节奏和舞蹈风格。中国古典舞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即古代的舞蹈,其大多都是讲述古代故事,编舞者通常会把人物的思想融入舞蹈中,然后再由舞者进行演绎。因为个体的思想不同或者舞蹈基础不同,不同舞者所演绎出来的特点也不相同,而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舞基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身韵的训练要配合气息、力量以及意念。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帮助舞者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舞者配合自己的韵律呼吸,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进而让舞者具备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不仅可以让舞者被观众铭记,还能让舞者变得更加自信。最后,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可以强化舞者本身所具有的舞蹈语言表现能力。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是中国舞训练中非常基础且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融入身韵之前,舞者本身会对舞蹈形成自己的理解,而身韵的训练则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把这种理解表现出来,以强化舞者本身的表现力。中国古典舞向来强调“内外统一、形神兼备”,而身韵的训练则可以有效地帮助舞者做到“形神合一”,帮助舞者朝“质”的方向飞跃。
(二)在舞蹈表现功能方面
在舞蹈表现功能方面,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表达人物情感和传达意象意境。1.帮助表达人物情感。著名的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3]由此可见,舞者的情感表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无形者十”也就是指舞者的表演已经达到非常自然的程度,已经和舞蹈动作、舞蹈内涵融入到了一起,虽然整个舞蹈是加工处理过的,但是观众却丝毫看不出表演的痕迹,说明舞者已经和舞蹈达到了高度统一、内外一致的效果。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一直都比较注重对舞者“身形”的表达,强调舞者本身和舞蹈动作高度融合、形神合一,进而在舞蹈表演时达到忘我的一种地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形者十”。所以,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帮助舞者在中国古典舞基训和中国古典舞表演中,融入舞蹈动作本身,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2.传达意象意境。舞蹈也是一种语言,相较于符号语言来说,舞蹈是一种非符号语言。因此,舞蹈是一种媒介,也具有思想传递和情感表达的功能。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训练时,强调舞者要把内心的情感和动作完全统一,无论是气息还是意念,都要与动作配合好。而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独立的舞种,每一个舞蹈都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可以帮助舞者把自己的情感、自己对舞蹈的理解融入肢体舞蹈中,进而通过一系列地动作展现出来。根据个体的差异,这种情感的叠加也会有所不同,舞者通过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到舞蹈中,可以将舞蹈所蕴含的艺术情怀通过身韵的变化展现给观众。通过身韵的使用,舞者在基训中或者在表演中就不会显得过于僵硬和机械化,通过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不仅可以表达人物情感,还能传达意象意境,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本身所具备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不同于其他舞种的训练,因此舞者在身韵训练时要注意身韵的意象意境表达。
(三)提升舞者的元素运用能力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舞者会用到各种各样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而灵活运用各种身韵元素是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核心。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元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的,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千变万化,但其都能在身韵中找到中国古典舞的影子。中国古典舞身韵也都能灵活运用到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和中国古典舞训练中,其高度的融合性和统一性能帮舞者提升身韵元素运用能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基训训练效果。
(四)提升舞者的呼吸运用能力
中国古典舞中的每一个身韵元素都强调要配合呼吸、配合韵律,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也同样强调要配合呼吸和韵律,这种呼吸和韵律并不是盲目进行的,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中国古典舞基训包含众多内容,其中有上肢训练、中断训练、下肢训练、地面组合、踢腿、控、翻、跳等,在这些训练中,舞者都要配合相应的呼吸,而身韵呼吸法则可以有效地运用其中,因此可以有效地提升舞者的呼吸运用能力。
(五)加强舞者技法与韵律的融合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没有出现之前,中国古典舞还无法从戏曲中单独分割开来,中国古典舞基训偏向于芭蕾化,比如勾绷脚、擦地、踢腿、跳组合等。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基训也偏向于戏曲化,比如手眼组合、步伐训练等。在身韵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之前,中国古典舞很难将基训中的芭蕾化和戏曲化进行有效结合,也无法做到完美融合,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现则有效地将二者进行了融合,使其完美地从中国戏曲中分割开来,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自身的审美。中国古典舞基训中也包含了各种翻、转、跳等技法,这些训练内容看似和身韵存在很大区别,但其实有着很大的关联。身韵中的呼吸和韵律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加强舞者技法与韵律的融合。
四、总结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中国古典舞身韵对于古典舞基训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不仅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传达意象意境,还能提升舞者的元素运用能力、呼吸运用能力以及技法韵律融合能力,进而帮助舞者在古典舞基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训练节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舞蹈风格。
参考文献:
[1]高杨.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功能与价值[J].戏剧之家,2021,(19):137-138.
[2]吕玉娟.古典舞身韵在舞蹈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3):150-151.
[3]闫静.论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6,(05):111.
作者:高伟 孟璐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