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美学中隐逸文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美学中隐逸文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典美学中隐逸文化浅析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东方审美学说,蕴含着深沉丰富,蕴藉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魂。在中国传统诗歌、词曲、绘画、书法、戏剧、散文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以独特的个性为士人所津津乐道。隐士在遁迹山林,归隐田居后,或是由于内心对自由向往得到满足的愉悦,或是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或是仕途不顺、踌躇满志的内心抱负等等,都倾向于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跃然于纸上。本文通过发现中国古典美学中所存在的隐逸文化,深入剖析隐逸文化的概念,充分挖掘隐逸文化在文学创作以及散文、绘画中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一、隐逸文化的概念

不言而喻,隐逸文化的字面释义可以理解为隐居避世的隐士创作的文化,从古至今隐逸文化经过了萌芽期、发展期、衰退期,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首先,“隐”指简单朴素的内心追求,对于世俗持摒弃的人生态度。“逸”则指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文化”则指对于归隐田居、遁迹山林的向往,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唾弃。在古代,无论是仕途不顺、受迫流放山林的隐士,还是为追求自由而自愿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都对隐逸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及影响。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孔子所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换句话说,正是因为隐士的出现,才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隐逸文化。在过去,隐逸文化常常被人们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但是实际上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古代,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出现了由下至上的等级制度,以及后期宦官干政、王戚掌权、后宫乱政、地方割据、战乱频发等现象的频发,人们为了追求自由与和平,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得不走出俗世,隐遁其身。因此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大批名士选择遁迹山林、逃离世俗,至此出现了一大批清高孤介、洁身自好、安贫乐道、鄙视功名、傲视权贵的隐士。另一重要表现体现在隐士选择遁迹山林之后,或是对隐逸、隐居生活的由衷赞美,即兴创作吟咏的“隐逸诗”。或是对于仕途不顺、踌躇满志的无声叹息,为抒发内心情感而创作的“隐逸诗”。都是为抒发隐逸生活的心境而创作的隐逸文化。在现在我们学习到的许多诗歌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隐士在创作诗歌的标题时,就使用了“招隐”二字。例如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篇《招隐诗》中陆机曾曰:“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久难图,税驾从所欲。”陆机认为最大的快乐就是“无为”,向往追求身心不受拘羁、无忧无虑的隐居之乐。假在这意指凭借。陆机的一生厌倦官场与荣华富贵,他认为隐居山林、洁身自好,无求于人,淳朴而自然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境界。故云“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是说如果富贵难求,那就不必再风尘仆仆,倾尽毕生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为奔走仕途而劳费心机。倒不如从心所欲,去过自由闲适的隐居生活。因此足以看出诗人的对于隐逸生活向往的内心境界。隐士作为隐逸文化的主体,丰富了隐逸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文学创作

在中国的古典美学文化中,隐逸情结十分浓厚,隐士在自由无羁、潇洒闲适、清旷飘逸的环境中,其文学的创作灵感也得天独厚。从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展现了庄子超越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最大精神的自由,隐逸的生活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将隐逸带来的自由体现在诗文中。此外,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描绘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简陋的房子,但是只要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都是知识渊博之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其虽不是隐逸诗人,但受中国古典美学中隐逸文化的影响,激发了文学创作灵感,写下了向往的隐逸生活。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刻画了诗人看淡官场的淡然,享受自然的形象,诗人在归隐田居中的美好心态,促使他隐逸文学创作灵感的萌发,此后的《归园田居》、《饮酒》、《闲情赋》、《五柳先生传》等也都相继应运而生。再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即事》,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清代的吴敬梓《儒林外史》等等,都是在其隐逸生活的背景下写下的千古名章。因此,隐士在绝对自由,悠然闲适的生活下,萌生了文学创作灵感,流传下来千古名章,正如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所了解到的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的表达手法,究其根源都是隐士在自由闲适的隐逸生活下表达出内心生活的情感,将自己的情跃然于纸上,成就了一系列中国古典美学中不朽的篇章,拓展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宝库,充实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隐逸文化。

三、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散文

“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强权统治的加重是导致隐士产生的直接原因。早在人类生存的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的对立、没有上下等级之分。人没有禁锢与自由、耻辱与尊严的对立,人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现实没有冲突,因此也就没有隐士的出现。但是随着历代王朝的发展,出现了王权与阶级之分,以及后来宦官干政、王戚掌权、后宫乱政、地方割据、战乱频发等的出现,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由与尊严,不得不走出俗世,隐遁其身。因此出现了一大批清高孤介、洁身自好、安贫乐道、鄙视功名、傲视权贵的隐士。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或通过诗歌、散文写下来,或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这些文化被延续下来,由古至今,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众所周知,在魏晋时期隐逸文化达到鼎盛,陶渊明便是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陶渊明的一篇被誉为“中国古典美学作品”的散文——《桃花源记》,其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表达了诗人陶渊明洒脱恬淡的人物性格,淡泊名利、归隐田居的性情,随意洒脱的生活方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诗人把自己的隐逸思想用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归山隐林的生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钟嵘曾在《诗品》一书中评价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得此评价,不仅是因为他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还因为开创了田园诗,使田园隐逸文化的主题正式得以确立,用散文描写了一个隐逸的田园理想国——桃花源,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蕴含的隐逸文化。除陶渊明外,还有许多隐士通过散文方式,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作品中。例如南朝宋时期范晔,因被贬职,郁郁不得志。在悲愤之余,归隐田居,写下《后汉书·逸民列传序》,书中说:“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矣。”范晔的这段话体现出隐士的价值追求,在于个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的尊严。在他看来,人只有在充分的拥有自由和保持绝对的尊严的状态下,精神才能是放松愉悦的。而人的生存价值,应是以绝对快乐为原则的。他的观点同时也以散文形式被记录在中国古典美学文化中,亦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包含的隐逸文化。

四、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绘画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绘画方面也得以体现。早在元代时期,各地君王为争夺领土主权,割据势力、战乱频繁,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许多隐士为追求自由,逃离世俗。正是这些隐士,将元代的绘画推上了继宋代的又一高峰,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绘画时强调抒情写意,注重有我之境,往往会注入很多的个人情感。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吴镇。吴镇一生无意仕途,性情孤僻,志行高洁,隐士本色、千古旷达。吴镇对命理认识深刻通透,超然物外,看淡凡尘俗世,从始而终。常以梅花自喻,隐逸终生。被称为“梅花道人”,意指像风一样轻盈自在,像梅花般散发着阵阵清香。可谓其志也坚,其心也静,故能耐住寂寞,守得住操守。吴镇擅长绘画,他希望通过绘画来抒发内心情感。“渔隐图”是吴镇的代表性绘画题材。“渔隐图”——顾名思义,其画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位隐居的渔父。渔父形象的出现及确立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他们一经出现,多给后人随遇而安、乐知天命,看透世间红尘的形象。吴镇的早期作品《渔父》,画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吴镇在画中将屈原与恬然自安,把自我情操寄托到无尽大自然的渔父相对比,刻画了隐者的超然姿态。吴镇通过渔父每以烟波钩自比——这可以说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与之前提到的陶渊明归隐田居相比,渔隐的生活显然是漂泊不定的,并多以孤独自处,少有山居生活的闲情雅兴。吴镇渔隐题材的绘画多表现人在小舟上,“近岸广水,旷阔遥山,天高气朗”的构图,画中的人或持竿垂钓,或瞩目长天,或自饮自酌。放眼望去,天高水阔,月明风清,其境也无限,其乐也融融。这是吴镇“渔隐图”特有的一种意蕴。正如方戴所言:“萧然环堵,饱则诗书,饥则卖卜,画石室竹,饮梅花泉,一切富贵利达,屏而去之,与山水鱼鸟相狎,宜其书若画,无一点烟火气。”吴镇通过绘画将自己隐逸的生活与恬然的心境展示出来,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隐逸文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典型地展示出中国隐士所具有的特点。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文学创作、散文、绘画,以及不同隐士在不同的隐逸背景下创作出的不同体裁的作品,生动展示了这三者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这些隐逸文化伴随历史底蕴而产生,也将会随着时间发展、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清泉.隐逸人格精神与中国古代艺术美追求[J].学术月刊,1996(06).

[2]曹玉红.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隐逸”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3]周斌.论“隐逸”作为审美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确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李青葆,龚福祥,张乐增,宋大谋,胡永清,林小专,邱家兴,向维智,李文喜,曾豪,王为民,王晖,陈永造,严志明,林剑琦,王周泉,易明华,莫雪,许国华,熊传林,李玉莲,周世精,曹永祥,刘玉华,王宏.田园诗[J].诗词月刊,2021(4):13-16.

作者:于小飞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