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艺术审美下古典舞艺术特征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艺术审美下古典舞艺术特征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艺术审美下古典舞艺术特征探究

【摘要】古典舞是我国舞蹈体系当中的突出代表,在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当中其更是吸收了其他种类舞蹈的有益成分和精华,并且在古典舞中还融合了不同地域性、民族化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舞蹈特征,而后经过现代舞者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以及传承弘扬,使得现代古典舞蹈既含有岁月中的古典美感,同时又具备一定风格的现代特色,所以,在历经了岁月的打磨后,古典舞蹈中的古典美感与现代美感审美元素进一步彰显出来,并显示出具有本源特征以及民族特性的精神气韵,在中国古典舞领域主要包括古代舞蹈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表演韵味的艺术种类,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带有巫术、祈求以及崇拜色彩的表演活动,而后经过宫廷舞蹈家的丰富和创新,又结合了戏曲、武术等方面的元素,最终形成了现代刚柔并济、情景交融以及技艺结合的艺术种类。在现代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过程中,只有使练习者充分了解其基本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内在的美学艺术特性,才能够有效地展开训练。

【关键词】古典舞;美学艺术特征;基础训练

在众多舞蹈种类当中,古典舞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现以及美学特征而区别于其他舞蹈形式,且在古典舞中,无论是表现题材还是技艺技巧等均赋予了古典舞独特的美学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古典舞成为了舞蹈艺术中的独特瑰宝,并彰显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风格特性。在古典舞训练过程中,训练者不仅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且还要了解古典舞蹈中特有的美学特征以及审美元素,从而通过训练在实践表演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古典舞蹈中的美学特征,进而引发观赏者的共鸣,同时彰显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巨大舞蹈魅力。

一、古典舞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最终在舞蹈艺术领域中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这一舞蹈类型比较严谨,在演绎中也有规范性的动作和较为高超的技巧,该舞蹈具有严谨的、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古典舞一般分为中国式、欧洲式和印度式三类,就中国古典舞来说,其可以称得上是古代舞蹈的一种复苏,其在表现形式上、表达内容上融合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舞蹈传统,最初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由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二、古典舞蹈的美学艺术特性分析

(一)现代艺术审美视角下的古典舞分析

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我国正式提出了“古典舞”这一概念,在古典中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舞蹈观念以及戏剧、武术当中的有益成分,且在古典舞出现之前,芭蕾舞已经存在百年之久,所以芭蕾舞中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训练体系也为我国古典舞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古典舞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芭蕾舞的影响,现代人们欣赏古典舞的很大原因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客观的世界变化以及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心理也已经趋向于现代化,由此,无论何种舞蹈的审美趋向最终是会随着时代中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而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艺术能够久经不衰的重要原因。将古典舞中自身的韵律和运动规律进行保存,而后再将现代艺术审美中的成分融入古典舞地继承与发扬当中,能够为古典舞提供更为广阔的进步空间,最终使得古典舞既有古典舞蹈中的韵律和生动,又有现代艺术审美视角下的创新。此外,虽然如今的古典舞表演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现代艺术学审美规律,但是其本质还是要突出“古典”这一特征,因此,现代舞蹈艺术家虽然在古典舞的内容上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且融合了某些国外舞蹈形式中的元素,但是其本质还是为了弘扬我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和舞蹈美学,观赏者仍然需要从“古典文化”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欣赏。

(二)舞者形象、体态美学特征分析

古典舞蹈的形象必须通过舞台和人体展现出来,且古典舞在进行展示时,为了将舞蹈的审美效果最大化,往往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媒介进行表现,如服饰、妆容以及各类道具等等,通过这些媒介能够丰富古典舞的表现特征,并起到渲染舞台效果的作用,从而更加强烈地刺激观赏者的视觉,满足人们对于舞蹈的整体观赏需求。首先,古典舞蹈大多选择那些飘逸和清雅的服装,且为了符合古典舞蹈中“古典”这一本源特性,其在表演过程中选择服饰时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而且还要将服饰的样式、面料考虑在内,且还要注重各个服饰之间色彩的搭配,所以在服饰的选择过程中不仅带有舞蹈学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了美术学中审美以及美感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古典舞所选择的服饰大多都能够反映出“古典”特性,如使用绸缎、绢类或者丝绸材质的服饰颜色上清淡优雅,搭配适宜,服饰装饰上华贵但不造作,精致而不庸俗,以此通过服饰彰显出古典舞蹈的独特审美价值。其次,在妆容方面尤其注重对于眼睛的描绘,在古典舞准备阶段,化妆师会依据舞蹈动作以及所要表现的舞蹈人物特性对舞者的眼部进行渲染和修饰,通过眼部的化妆,确保其表演与特定的舞蹈造型相吻合,从而增加古典舞的艺术美感。最后,古典舞所用到的道具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且在舞蹈中融入道具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辅助舞者表达出情感,进一步提升舞蹈的意境,同时还能够便于使观赏者理解节目展现出的内涵,所以,舞蹈道具作为表演者肢体动作的延伸,在表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舞者动作、动态美学特征分析

古典舞主要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体现出舞蹈的美感特征,所以舞者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均扮演着主要角色,古典舞中的动作动态美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人体的运动美,其次是表演者的体态美,二者呈现出相互辅助,相互依托的作用。古典舞蹈在显现舞蹈动作的动态美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都展示出了圆形或者曲线的形态,这时由于圆和曲线能够为观赏者带来轻盈、柔软的感觉,从而体现出古典舞的层次感和圆润感,古典舞中的“形”则指代表演者在表现体态变化以及完成圆弧动作时的动作发出轨迹,通过将圆和动作轨迹相结合,能够体现出表演者与表演舞蹈的内在意蕴与外在气质。其次是点和线的结合,古典舞舞蹈动作在设计之初就将音乐的韵律和舞蹈的动作相结合,如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快慢变化、动静交错等等,因此古典舞也具备同音乐效果相同的韵律感,而这些均需要舞者通过肢体点线运动的轨迹进行衔接,进而表达出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秩序美感。最后,顺利结合是舞者在动作与动作的衔接过程中,为了确保前一个动作能够和将要进行的动作进行自然的衔接,将顺向和逆向相结合形成的动作,其旨在反衬和对比,并表达出一种古典舞蹈所特有的美感特征。

(四)舞者的气韵、神态美学特征分析

古典舞是对于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表演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气韵感,古典舞中的气韵不仅仅依靠外在体现,而且还需要与舞者的内心情感进行交融,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将刚柔相济、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等元素相融合,最终展现出了气韵生动的美感特征。此外,在古典舞中的气韵和神态还能够通过情感表达出来,在古典舞中通常融合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个人感情等等,所以古典舞在进行舞蹈的准备过程中通常会深刻挖掘舞蹈的背景故事,并掌握最为合适的个人情感表达方式,个人通过对于舞蹈中情感的理解并表现,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神态美和舞蹈的气韵美。

三、古典舞的基础训练方式

在舞蹈学学科当中,相对于其他种类舞蹈,古典舞的专业能力较强,技巧难度较大,因此对于训练人员的要求较高,且在古典舞的训练过程中非常注重训练者的基本功底,主要包括舞者在空中的控制能力、软开度、起跳高度以及翻转跳跃的时间和次数来体现。古典舞蹈在表现时使用的舞蹈动作较多,表达能力较强,而且还存在某些大开大合的动作,所以对于训练者的基本能力要求极其严格,在古典舞的表演过程中还需要舞者的各个关节相互配合,如空中表现形式下的舞蹈动作还要求舞者变换动作和舞姿的表现,所以对于训练者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也具有较高的要求,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能够使得训练者的基本能力更加符合古典舞的要求,并充分激发训练者的身体潜能,使得舞者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达到最佳水平,进而将古典舞的艺术美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首先,作为舞者,软开是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舞者若想灵活地表现各种人物,首先就需要确保身体中各个韧带的拉长和开度以及小腿、肩膀、腰部等部位的表现,所以在软开度训练过程中,可以要求训练者平躺在地上,进行地面基础训练,一是绷脚与勾脚,这一训练直接会影响到动作的基本形态,其中绷脚需要从舞者的脚腕处进行用力,将脚弓绷直,然后推动脚趾绷向斜下方,勾脚则是从舞者的踝关节出乏力,通过将脚趾与脚掌勾起来后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的部位;二是压前腿,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在地面一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放松,然后向前下压,期间需要确保腿部伸直不能打弯;三是压后退腿,保持坐姿,前腿绷脚吸腿,后腿在外开、绷直的形态上下向后拉伸即可;四是压旁腿,即双腿分别形成吸腿和旁腿,手位成托、按掌手位压旁腿。通过上述软开度的练习均能够为舞者后期登台演出过程中随意进行造型和表演奠定基础。其次,跳转翻等能力是古典舞的基本能力,且舞者具备软开度并不代表能够很好地完成各种动作,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当对训练者进行肌肉能力训练,如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等,这些均能够为跳转翻等动作打下基础,进而适应那些高难度动作,除古典舞中,在中国传统武术和戏曲中跳转翻动作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其中跳指的是弹跳,要求舞者在用力上要轻、漂,在运动过程中要快,因此需要舞者能够讲究“寸劲”;转指的是旋转,古典舞中的旋转不仅有芭蕾舞中常见的直体旋转,而且还有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其主要是在“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虚造形象的,由此可见,古典舞中的旋转具有较强的“身法性”,其流动性和符合性也比较强;翻指的是翻身,其主要是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进行的翻转,形态有拧、仰、俯、旁提等。最后,通过组合训练完成综合性的训练过程。在组合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检验舞者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组合训练的方式检验训练者的训练成果。古典舞是通过表现和情感为主要表演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进行综合训练旨在丰富古典舞的空间与地面技术表现力训练成果收益,且还能够培养舞者的综合能力以及气质,以此增强艺术人物的技术表现力。舞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练习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联系,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自身的形态,将舞蹈艺术风格充分地表达出来,以此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古典舞的魅力。

四、现代艺术审美视角下古典舞的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西方文化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也给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就舞蹈艺术领域来说,芭蕾等西方舞蹈类型的传入使得我国国民的审美意识也走向了多样化。就中国的古典舞来说,其本身还保留着大量戏曲的形态和风格,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审美原则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现代艺术审美视角下,艺术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不断地淡化,其独立的审美意味不断强化,因此审美的超功利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古典舞的未来发展需要面对这一种特殊性,而舞者们也需要更加准确地掌握“古代”和“古典”两个概念,明确中国古典舞得发展方向,真正使其能够成为“典范”的舞蹈。我国的古典舞发展至今其实是带有中华民族根性,其不仅需要体现出古典舞的当代性,更需要注重古典舞的现代性体现,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古典舞如何更好地存在于现代社会上也成为诸多舞者重点思考的问题,比如《黄河》《风吟》《轻青》《扇舞丹青》等剧目,其核心审美价值来自中国古典舞,但也融入了现当代舞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并时放出了古典舞当下的无限魅力。如今正是各种艺术迸发,繁花似锦的局面,中国古典舞也需要积极迎合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积极的吸收现代综合艺术的表现手段,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古典舞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国古典舞能够更好地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并始终发挥出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当前的中古古典舞发展过程中,既能把中华文化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在艺术呈现方式上不断融合其他优秀舞蹈元素进行创新才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方向。

五、结语

古典舞不仅具备本源化和民族化特征,而且通过展现还能够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高雅的艺术意境。古典舞在经过源源不断地继承与发扬之后,在现代更是彰显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古典舞在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一方面要探讨其独特的内在美感,另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能力的训练,从而为古典舞的弘扬打下基础。舞者们也要提高重视,树立创新意识,积极领会现代艺术审美下古典舞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提高古典舞在舞蹈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参考文献:

[1]赵静.浅谈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黄河之声,2020,(06):148.

[2]王戈.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黄河之声,2015,(17):105-106.

[3]赵志连.组合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意义[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85-186.

[4]杜妍妍.长袖善舞如诗如画——论“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意韵特征[J].大众文艺,2016,(01):183-184.

[5]孙志远.中国古典舞双人舞古典意韵的当代传承——以《萋萋·长亭》为例[J].戏剧之家,2014,(15):149.

[6]秦琴琴.中国古典舞中动作与音乐的融合——以古典舞《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J].北方音乐,2013,(11):72.

作者:杨妮 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