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舞把杆训练独特性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舞把杆训练独特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典舞把杆训练独特性探究

摘要:中国古典基训是在戏曲舞蹈以及西方芭蕾舞蹈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建立起完善的训练体系。其一,根据古典舞独有的审美,将“身韵”融入古典舞基训中,使其古典舞基训把杆训练要素从单一到内容丰富的训练素材,从此把杆训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二,舞蹈初学者通过把杆辅助寻找身体重心、肌肉的发力方式等,进行超常规的训练,使在把下不能独立完成的技术技巧动作借助把杆达到训练目的。

关键词:古典基训;把杆训练;芭蕾;运用

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舞是集美学、文学、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因此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芭蕾的训练方式,逐渐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教材。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通过对人体上肢、中段、下肢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身体每一部位的训练方式多样有效,科学训练的方式加上舞者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可以帮助舞者解决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不可否认,古典舞基训在训练方式上借鉴芭蕾把杆训练要素并取其精华,但由于舞种特性的需求,各自有不同的训练特点,例如古典基训的体态特征多是重心下沉,在动作中贯穿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身韵元素,这样就使得动作更富有韵律美,身韵的发展使古典舞基训找到了审美核心和舞之精髓,其审美依据和训练的目的更加清晰化。

一、古典舞基训课把杆训练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主要训练目的是为增强舞蹈演员对身体肌肉的掌控力,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古典舞集训课程设置在高年级阶段,在此阶段开设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对肌肉掌控能力的把控,因此经过前两年的基础阶段训练,在高年级开设古典集训的课程尤为科学化。然而,中国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蹈之间也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它们在功能上、动律上、审美风格上具有相似性,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古典舞基训把杆训练作用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优势,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为民族民间舞蹈打下坚实基础,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是为舞蹈剧目打下基础,剧目课为舞者登上高雅舞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储力做准备,这一层层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极其科学化。

(一)基训课把杆训练的内容与特点

从古典舞的审美角度分析,把杆训练可以起到肢体能力、动作幅度、身体形态、韵律节奏、平衡动作以及跳跃性动作的辅助性训练。古典舞把杆训练始终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通过借助把杆可以使得舞者熟练掌握动作的规范要求,规范舞者的身体形态,提高舞者的技术能力。把杆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为锻炼舞者肢体协调性,首先最常见的是脚下擦地动作、蹲腿动作、小踢腿动作、划圈动作等,其次把上左右压腿、扶把大踢腿、悠腿、倒踢紫金冠等幅度较为大的动作,然后中间身韵组合训练、毯子功训练等,这些动作有利于提高舞者的综合素质能力。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构成舞蹈语汇,舞者为了克服身体的自然形态,使肢体动作达到所需的素质条件,这就需要保证把杆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中国古典舞对于柔韧性的要求极为苛刻,无论是躯干还是下肢,还是处于躯干中段位置连接身体的总枢纽-身体运动的轴心的腰。舞蹈中大部分舞姿和技巧都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初学者来说,把杆只是起到辅助训练工具的作用,舞者扶把进行压腿训练有助于使腿内侧的肌肉韧带得以拉伸舒展,再者舞者扶把的前旁后大踢腿也有利于韧带的拉伸,还加强了腿部的肌肉力量。然而,初学者在解决了软开度后为了使其在舞台上完美的展现高难度前旁后控腿的舞姿动作,舞者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也需日复一日进行针对性练习,例如许多学生软开度非常好,但一旦接近180度的前旁后控腿时就完全无法呈现,如要解决以上问题舞者需要借助把杆进行腿部控制能力训练,强化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规范性,使得身体各部位都得到充分训练,为舞台上完美呈现做好准备工作。

(二)基训课把杆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是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基训课是学习必修课。古典基训是指舞者在肢体训练时进行的“开、绷、直、立、圆、曲、收”等一系列基本形态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它是舞者在基训课程中强化舞者气质与舞姿形成的首要关键,也是舞蹈动作技能与舞者心智技能形成最基本的途径。舞蹈演员将长期刻苦的训练视为舞蹈艺术生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果不经过长期专业且系统的训练,没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软开度,只是片面追求舞蹈的感觉,舞姿是不会达到所需要求的,舞者跳起舞来自然也就不会流畅和优美。因此,只有通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客服自然形态中的各种毛病,使其掌握正确的肢体形态、身体柔韧度、肌肉控制能力、身体的协调能力、舞蹈风格韵律。古典基训把杆训练从舞蹈运动学、心理学、舞蹈解剖学的视角出发,对于初学者来说,借助把杆训练不但有利于把握身体运动规律,对于肢体动作美的呈现这种训练方式是最有效的。因此从观念审美上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开始审视古典舞形式的特性,使用“艺用”的方法,使得舞者不再使用蛮力让身体变得“粗、壮、猛”。

二、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把杆训练的要素

古典舞基训课训练的方式多样,它包括地面训练、把杆训练、中间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舞蹈组合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把杆训练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我们可借助实践经验来证明,通过把杆训练架起桥梁贯穿的支撑作用。如今许多舞者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古典舞的来源了解甚少,因此在舞蹈中缺乏古典舞应有的美感,基于以上情形,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于古典舞的知识有所引入。

(一)以“开、绷、直、立”为芭蕾的根基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即欧洲古典舞蹈统称芭蕾舞,其主要特征是舞者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用脚趾尖端舞蹈。芭蕾舞反映的是17世纪皇家宫廷的生活,因此在舞蹈风格上芭蕾舞有高贵典雅、张扬明快的特点。芭蕾舞对舞者的身材比例要求极高,在舞蹈中着重强调“开、绷、直、立”,并以旋转跳跃为主,在舞姿上腿、膝盖、脚背、脚趾头都要时刻注意一蹦到底,无限延伸拉长。现今艺术院校“把杆训练”方式有芭蕾基训和古典集训两大类,两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体态形式和要求,因此在训练方法上也会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无论是脚位、手位训练步骤等方面都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古典基训将身韵融入到把杆训练中

古典基训把杆训练融入“身韵”的元素,使其形成特有的风格韵律。独特的韵律使其舞者在训练中找到气息的出口,舞姿动作中俯、仰、拧、倾等动作随处可见,动作节奏上有明显的对比变化,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内外结合”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舞的美是含蓄内敛,在舞姿动作上又不缺乏刚劲之美,这种独特的审美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愈发蓬勃。“身韵”训练要素还包括基础技法,例如神韵呼吸以及“精、气、神、劲、律”。其中“精”指的是舞蹈演员精神状态,舞者表演时给观众视觉上带来冲击感以及感官上的灵动之感。“气”指的是舞者在表演时一个转身亮相。“神”是指舞者身体方位、神态以及人物内心的表现刻画,具体表现为“心神合一、意与气和、气与力和、力与形和”,心、意、气是身韵的具体体现。“劲”指的是舞蹈力量,它包括轻重、强弱、长短、刚柔,主要体现为给外部内在节奏和层次感。“律”指的是舞蹈动作跟随舞蹈精神律动为主要特点,也是舞蹈律动的全部过程,本文主要是从正律和反律两方面进行体现,正律表现为“顺”的感觉,营造出一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韵律节奏,反律则从另一面体现为不规则的顺,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情感氛围。三、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的独特性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并不是单一的训练要素,借助把杆进行全身性的训练非常重要。把杆训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训练方式,在课堂实践上除了进行常规性训练之外,我们还应借助把杆训练的独特性,增强学生的趣味学习。教师应从把杆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合理化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训练方法,避免学生训练过程中因错误训练方式造成肌肉损伤,笔者相信学生借助把杆训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加上正确的方法,以及个人的不断反思总结就会有所收获。

(一)古典舞把杆上腿部爆发力的训练

中国古典舞注重腿部训练的特点,使其训练成效更加明显。古典舞所包含的舞姿极其丰富,其特点为技术难度大,它需要舞者腿轻飘有力、运用自如。腿部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包括扶把踢腿以及悠腿、倒踢紫金冠、十字腿等动作。悠踢腿时腿部发力的动作幅度与勾脚和绷脚踢腿动作有根本性的不同,绷脚悠踢腿时着眼于锻炼腿部韧带伸张以及腿部爆发力,踢腿过程中动作要做到急促、有力度、空中有力点,落下时要做到轻盈自如。踢腿时还应注意及时稳定控制胯部和腰部,避免为到达踢腿的高度忽略动作规范要求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因此能做到以上的行为规范对于提升腿部运动幅度和运动速度有极大的帮助。古典舞借鉴了戏曲舞蹈中舞姿身段以及动作规范,因此要求舞者在发力方式上短、促、急,在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下,舞者在训练过程中就只能严格要求自己,做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

(二)古典舞把杆控制力的训练

舞蹈控制力是指舞者对于躯干的支配能力以及肌肉的掌控。把上的肢体环动训练是使胯关节做到内外自如,此时主力腿的膝盖重心向上,保持骨盆不倾斜。在古典舞“精、气、神、劲、律”五大要素中,对于律的运用可谓随处可见。中国古典舞讲究身体的划圆动律,动作中可见由圆触发的舞蹈动机。古典舞的形态和运动轨迹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控制躯干这样大幅度身体的运动,在训练中要求身体的每个关节具备良好的灵活性,高标准的肢体形体从扶把环动训练开始,为中间地面的训练做好准备,使我们的身体不受自然因素,自由灵活的转动,为完成大幅度的动作做准备。例如在把杆上的“踹燕环动到探海”动作要求骨盆保持不变,上肢向后90度,动力腿绷脚向上180度的规范要求,这只是准备动作,由“踹燕环动到探海”还需要舞者将动力腿180度的位置经旁环动到后腿180度的位置,此时完成由俯身到探海的动作。由于中国古典舞舞姿具有传统舞特点,又为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古典舞动作就加入相当多的控腿动作,使其舞者身体韵律与舞姿动作相辅相成。

(三)古典舞把杆训练的动势规律

训练—以腰部为例由于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它表现在身体的每个部位,腰是身体运动的核心,腰的软开度训练是为了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腰部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柔韧地灵活运用,在基训课上我们用中间地面训练吊腰、甩腰、下腰、控腰等,在把杆上借助把杆辅助训练胸腰、前旁后下腰、单腿前后下腰、跪下腰等训练项目。腰是中国古典舞独特风格的体现,也是“身韵”训练的重点,无论是“提、沉、冲、靠、含、仰、移”这七个基本的元素,还是“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腰部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像“风火轮、探海、双飞燕、倒踢紫金冠”等基本动作都是以腰部为主的动作。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基训把杆练习是遵循古典舞的特性来体现它的训练价值,把杆训练必须遵循古典舞的特性要求。

四、结语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舞者的舞蹈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古典基训把杆训练系统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古典舞舞种的特性,以古典舞为审美基点,把握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的独特性,明确把杆训练是为中间以及地面训练打牢基础,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的训练体系,以此达到整个训练的目的与要求。古典舞学科的发展除了在自身的文化涵养中吸取养分,对于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对于从事和喜爱中国古典舞的文艺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杜昕芮.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J].艺术评鉴,2016(07):108-109.

[2]刘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谢雅.芭蕾与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对比与运用[J].艺术研究,2017(01):168-169.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74-81.

[5]张华仪.探究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结合———以把杆部分为例[J].大众文艺,2017(10):166.

[6]王佩英.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李抒颖 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