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舞训练中重心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舞训练中重心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典舞训练中重心浅谈

摘要:中国古典舞既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韵味的舞蹈形式。中国古典舞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即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动作风格,跌宕起伏、阴阳对比的动作规律,“拧倾圆曲”的动作形态,“线”的艺术的中国审美,“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意境美,都是中国古典舞所独有的。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闪转腾挪技术技巧,也凸显了舞者的技术造诣,也提升了作品的品质和难度,具有相当强的训练性和观赏性。

关键词:古典舞;重心;协调

中国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的完成,除了需要舞者具有极高的软开度和柔韧度,较好的弹跳能力,对中国古典舞身法运用的灵活掌握,以及腰、腿部的爆发力和耐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对于重心的准确掌握。也就是说,没有准确的重心,是不可能完成高难度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也就是说,重心是完成一切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基础和关键。对于中国古典舞中重心的掌握,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重心,而是在动作连接和流动中,既有重心的保持,也有重心的转换以及重心的移动。“重心”作为舞蹈动作支撑的基础,其重要程度无须赘述。一个优秀的舞者,对于“重心训练”的关注是贯穿其舞蹈系统训练全过程的。与此同时,“重心”与身体的外开、协调及舞蹈动作的肌肉力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个舞者具备了良好的“重心”基础,才能使舞蹈动作协调、稳定、灵活,更好地展现其艺术特质。

一、舞蹈训练的基础与核心——重心

人体运动理论表明,人体的重心及位置与人体动作的稳定性、舞动时的流畅度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在人体的每个动作环节上都会产生一个重心,人体的平衡稳定性直接取决于人体重心的位置。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重心的位置会随着动作的改变而产生相对性的位移变化。舞蹈动作中强调的重心概念主要是指人身体的“总”重心,即人体各部分的“重心”的总合。这也意味着,舞蹈动作不只是某种自然意识的平衡,同时也是伴随肢体动作发生改变而做出的控制力——对“重心”的掌握。与此同时,“重心”同样分成垂直重心、平衡重心、移动重心三种类型。而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重心”特性又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之中。因此,无论是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的技术技巧动作的规范,还是对中国古典舞中的身法韵律的要求,“重心”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二、舞蹈重心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训练

(一)外开与重心

外开是通过对身体重心的后移,使肌肉发紧脊柱整体变直的过程,为了使动作呈现出挺拔的状态。假设一人使用一条腿进行站立,将脚尖向外转开,就组成由脚趾、脚掌、脚跟三点组成的接触面,而这个接触面就是重心的支撑面。当脚尖在做舞蹈动作的时候,从人体大腿开始一直到脚趾的所有关节都处于一种外开的状态,以便帮助身体保持平衡。例如,舞蹈中的绝大多数旋转动作。外开状态在舞蹈动作的开始与结束时可以起到使重心“更有一种安全感”的作用,从而稳固动作中的重心所在,给重心的支撑面在稳定性方面带来一定的支撑力度。

(二)协调与重心

协调是一种调控“重心”的身体机制性反应。以大脑皮层的活动来判断身体重心所需的力量和位置,而运用手脚的配合,从而产生一种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在舞蹈动作中,协调机制使得人体的“重心”保持或达到平衡,使舞蹈动作保持流畅。例如,舞蹈起势动作的协调与否与该舞蹈动作的重心稳定与否密切相关。没有预备性的动作就不可能完成下一个功能性的动作。而功能性动作的效果往往又取决于预备性动作的完成情况,这就使得大脑做出提前预判的“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协调机制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支配了肢体的运动。这种具有思想性的舞蹈是结合多重因素而达成的一种综合性效果,其中包含了舞者自身的肌肉力量、身体重心转换、身体的控制力度等。对动作的每个环节做出预判性的瞬间思考,才能更好地将“协调机制”作用于控制重心的过程中。因此,在动作训练中形成身体与思想一致的“条件反射”同样是一个舞者所必须具备的。

(三)肌肉力与重心

为了更好地获得人体总重心的加速度运动就必须有外力施加于人体自身。但外力的引起、扩大、减小往往又取决于肌肉本身,所以肌肉力是一切依靠生物性动力发出动作的主导力,亦即肌肉力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在把杆训练中依靠拉把杆才能做动作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使得所有把杆动作都呈现出一种假象:在动作中无法正确地使用“重心”,从而造成了肌肉的无益疲劳,同时身体一旦脱离扶把便会失去控制平衡。动作的不协调也会引起动作失误,或造成一种神经性紧张,人为地使关节和肌肉产生僵直,阻碍一些动作的完成。因此,肌肉力量自身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使动作的重心、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完成度三者形成一个完美的协作关系。

(四)平衡与重心

人在做出动作时的平衡稳定性取决于重心的位置及其支撑。在舞蹈动作中,人体对其自身重心的掌握是困难的,因为重心与身体运动必然存在于一种微妙的相互调节之中。如何保持重心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也就做到了保证动作的流畅。动作的平衡实际上对舞姿变化中的跳、转等技巧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各种复杂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间的流动与变化,都需要在重心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完成。日常训练中加强对重心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加强了对身体和动作平衡性的训练。

三、中国古典舞中重心的多变性及作用

(一)基本功舞姿与重心

在持续不间断的舞蹈肢体运动中,人体的重心频繁改变。对舞姿的审美需求不同,其重心的控制程度亦有难易之分。当某一类动作的重心位置被提至高点,其动作的平衡、稳定性的难度就会加深。根据舞蹈的动势而引发出的肢体在不同方向互相牵引、转移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肢体控制上所做出的瞬间的重心转换,反之,则会有相应的不规范动作产生。关于舞蹈的基本动作,诸如跳、翻、转等,无论其动作难易或技巧发生怎样的改变,一个舞者在主观上均应下意识地发现或清楚动作改变所产生的重心转移位置,从而做出精准的判断,使动作轻松流畅。在动作起范儿的协调上,静态重心的把控与掌握,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身韵舞姿与重心

舞姿重心如果在动作中运用得恰当,则会大大提高动作完成的流畅度与规范性。中国古典舞舞姿训练方法在借鉴芭蕾舞的直立重心等严格与规范性的同时,根据其自身的特殊需要,将古典舞身韵中独有的技法融入拧、倾、圆、曲等重心的训练项目中,从而形成了古典舞独特的运动规律。古典舞中,身体的拧、倾、仰、翻、卷等技巧性动作对舞姿的重心要求既有身体控制层面的需要,又始终贯穿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重心的不稳定会影响舞姿的优美,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四大派系,尤其以身韵和敦煌两支,更是十分注重动作的优美与惊艳。因此,通过把上练习,将舞姿移到重心与控制之间,无非是要解决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其一,是检验舞者自身的重心是否稳定、舞姿的准确程度和控制力;其二,在侧重与加强舞姿变化、接连上的顺畅程度中,表现出舞蹈作为一种动作的和谐美感——平衡感。古典舞中的许多舞姿都需要具备特殊的重心能力才能够完成,原因在于很多动作都并非一定要在垂直重心这一基础状态下完成。例如大射燕、拧身探海等动作,往往都是在上半身大幅度的前倾动作下,再加上横拧与下半身的反拧一起控制完成。又如,转舞姿中的吸腿拧身转,是在下半身保持直立的同时,上半身需要完成拧与倾的姿态去旋转,这加大了上半身动作的难度,因此要求在旋转时注意重心在姿态的形成中的控制作用。

四、重心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

正确地掌握重心才能使得身体平衡性更加优越,使舞蹈动作的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脚或支撑面,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感,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与损伤。在快速进行的舞蹈动作中,脚部的承受重量越少,身体能够做出的平衡控制也就越佳,肌肉力的发出也就越容易准确地落在两脚中最有力的部位上。相反,错误的重心支撑不但会导致错误的支撑点出现,亦容易形成歪腰、伸脖子等错误习惯,从而使得舞姿的规范性受到影响。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重心对于舞蹈动作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加确定了重心训练在舞蹈系统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使舞者在千变万化的舞蹈动作中做到正确掌握重心,自如应用重心,便可以更多地摆脱重力之苦,使得训练中的动作紧张和疲劳感降到最低,从而使自己的训练更加有效,技术能力提高更快。具备了良好的重心基础,能使舞蹈动作更富有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独具风格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体现舞蹈特有的审美,使观众享受到舞蹈的“完美主义”。

参考文献: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中专女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孙佳妮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