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舞身韵审美及练习技巧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舞身韵审美及练习技巧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典舞身韵审美及练习技巧浅析

【摘要】古典舞是从民间民族舞蹈中吸取精华,经由专业加工、整理、提炼、创作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积累,最终形成的具有韵律性、艺术性、人文性的舞种。古典舞旋转、翻身、弹跳等动作均有技术性,需通过长期练习掌握舞蹈技巧。如何保障舞蹈技巧性、艺术性和谐统一,成为舞者需探讨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古典舞身韵审美练习技巧,以期为提高古典舞表演者专业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练习技巧

古典舞身韵审美及技巧练习价值如下:其一,保留古典舞风格特点,将韵律、身法统一起来,用外部技法展现古典舞内涵神采,在二者相互渗透前提下真正体现出古典舞的精妙之处;其二,基于审美与练习驾驭律、劲、神、形基本动作要素,使动作姿态行动线路更加合理,心意可外化于形,通过艺术处理实现力与形、形与气、气与意、意与心有机统一的古典舞表演目标;其三,在优化审美理念及熟练驾驭舞蹈技巧的基础上助舞者创新争优,丰富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形式,继而提升舞者综合素养。基于此,为使舞者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分析古典舞身韵审美及练习技巧尤为重要。

一、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于1950年由欧阳倩先生首次提出,而后在舞蹈界广为流传。中国古典舞、当代中国古典舞一脉相承。在新中国成立后,李正一、唐满城等杰出舞蹈工作者将国外芭蕾舞、中国武术、中国戏曲等艺术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了新的舞蹈艺术体系,使中国古典舞更具历史性与发展性。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乃至远古时期民间舞蹈。自周代起,我国宫廷设立舞乐机构,培育专业人才,同时整编与研究民间舞蹈,助力宫廷舞持续发展。周代《大韶》《咸池》《云门》等舞蹈独具特色、风格迥异,足以说明宫廷舞的创造力及艺术性。宫廷舞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有利于强化舞蹈性的元素,例如元代将民间歌舞、滑稽戏、白戏、角抵戏与宫廷舞融合在一起,同时引入文学、杂技、美术等多种元素,使宫廷舞综合性更强。新中国成立后,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助推民族舞蹈艺术水平持续提升,戏曲表演与舞蹈关联在一起,还添加了芭蕾、武术等元素,中国古典舞更具系统性及专业性。《春江花月夜》《小刀会》《宝莲灯》等系列中国古典舞风格艺术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改革开放后,中国古典舞持续吸纳新元素,内涵空间进一步拓展,舞蹈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创作范围,从石窟壁画、出土文物中探寻舞蹈艺术身影,创作了《铜雀伎》《编钟乐舞》等作品,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严谨精准、雍容大度、明丽清新。李正一、唐满城等舞者与教育家针对身韵理论加强革新,使文化得以成为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基础,从意、律、气、神、劲、形中探索审美规律,总结中国古典舞主要元素、行动路线,确保节奏、阴柔、阳刚等方面的定义更为精准,使中国古典舞走上规范化、主流化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梁祝》《木兰归》等优秀作品。《黄河》突破古典舞局限,使之不再是戏曲表演的翻版,舞者身体运动频率较高,用人体语言表述思想感情,凸显中国古典舞情景交融、刚柔并济、细腻圆融、技艺高超等特点,精、气、神与身法、手眼、步伐完美统一,助推中国古典舞再上新的台阶[1]。

二、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

古典舞并非我国独有舞种,不同国家受文化、地理环境、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均诞生了风格迥异的古典舞。风格是符号化的一种表现,基于特有形态把客观事物区分开。中国古典舞在修正后不再依附于中国戏曲及其他的艺术形式,成为风格独立的舞种,在民族文化支撑下,其“典型性”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蕴含民族精神,“古典”与“保守”不同,中国古典舞在融合中不断发展,这就需要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进行审美,不可将审美固化于一招一式[2]。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予以分析:第一,圆曲。中国古典舞行动轨迹呈圆曲状,使古典舞身韵具有循环反复、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给观者带来柔和之感,舞蹈意境波澜起伏。在跳舞过程中既要动作形态圆曲,又要队形流动,均需遵照圆曲的运动轨迹。“圆”可分为八字圆、平圆、立圆三种,动作上的圆需与内心(意念)上的圆和谐统一,在跳舞过程中舞者会“起范”,这就是意念划圆的一种表现;第二,拧倾。在古典舞造型中拧倾较为典型,其突出特点为把身体变成三个面,即腿脚、上肢、头部,三个面不在同一平面,得到三维立体动作造型效果,舞者在造型中需倾随拧、拧带倾,二者互为依托,在舞蹈中旋拧身体,同时赋予动作流动性;第三,气韵生动。中国古典舞可谓灵气逼人,兼具独特风韵。气韵生动是舞者追求的艺术境界,亦是中国古典舞审美要点之一,舞者需将艺术语言与生命之气融合在一起,用身体投射气韵。“气”贯穿表演全程,是舞者心态的抽象概括,舞者动作则是“气”的外化,让观者能走进舞者内心世界,通过动作的收放、舒张、闭合及快慢有序处理,凸显韵律之美,继而使舞蹈更加生动;第四,腰法之力。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进行分析可知,“腰部”在动作处理、造型、气韵展现等方面均较为重要,几乎所有动作均需依靠腰力,基于此,“腰部”是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的核心。古典舞形态与舞者腰部力量成正相关,腰部运动路径决定身体运动轨迹,腰部力量可驱动上身、下身做出指定动作,是舞者横向及纵向运动的关键。舞者需以腰为主发力,这与武术、戏曲的发力要领相同,并助中国古典舞形成独特的艺术形态,凸显其“民族性”;第五,身韵流动。姿态在中国古典舞运动中若隐若现,在动作衔接过渡环节流转,使中国古典舞更加行云流水,助舞者展现潇洒、柔和等身体状态,依托中国古典文化塑造优美的艺术形象。舞者形态之间的连接是赏评身韵流动的着力点,给观者带来藕断丝连之感,用轻柔的几个动作不经意间完成了起承转合的表演任务,以免动作衔接过于生硬,保障舞蹈姿态始终如一。身韵流动的基础是“气”,“气”的控制关乎身韵流动成效;第六,身韵圆动。在中国古典舞中“圆”分为圆合、圆动、圆态三种,其中“圆动”主要指舞者运动轨迹为圆形,如云手等,此为中国古典舞典型动作,具有曼妙、力度与速度统一及审美性与艺术化较强的特点,通过观察舞者圆动情况可对其身韵之美做出评价[3]。

三、古典舞练习技巧

为使舞者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古典舞艺术作品,在其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基础上需积极展开常规训练活动,为审美素养的提升及夯实理论基础给予支持。古典舞练习技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做好练习准备及加强基础训练。坐在地面上将双腿并拢,地面与背部为垂直关系,舞者需调整呼吸,此时脚尖向下用力,将力量传至脚尖,两手放在身侧。因为脚部的活性会影响到古典舞的练习,所以需保障绷脚、勾脚到位,力量能作用于脚关节,腿部肌肉松弛,脚上蓄积力量。在此基础上压前腿,两腿伸直并拢同时调节呼吸,身体全部下压,两脚仍需绷紧,两手伸直平推并向下用力,头部尽量与腿部接近。在准备阶段还需充分侧压腿,一侧腿伸直且脚部紧绷,另一侧腿收回,将身体侧压到伸直的腿部,此时肩部尽量靠近伸直的腿。后压腿属于基本的训练动作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训练之初动作要慢,身体要软,把一侧腿向后伸直并紧绷,脚背接触地面,另一侧腿为盘坐之状,身体与小腿平行,两手自然张开,上身向后用力压。竖叉是腿部松软度训练常见方法,两腿前后伸开且脚尖用力,双腿为一条直线,上身、地面为垂直关系,两手张开或自然垂下,上身可向前倾同时调整呼吸,而后向后倾,此时两手要握住脚腕部位;第二,加强腰部练习。腰部是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效果优化的关键,在舞蹈中起到衔接上下身的作用,需在训练中注重加强腰部力量,舞者需根据自身能力控制好训练的强度与时长,以免腰部受损。舞者可通过跪下腰的方式练习,屈膝坐跪于地面,两膝呈八字状且中间留有间距,双臂下垂,目视前方,双臂用指尖的力驱动抬起,此时手指往下找脚尖,上肢、大腿充分展开,腰、背、肩最大限度向外拉伸。舞者还可用后卷腰的方式练习,趴在地面,腿向后伸并拢,头部慢慢抬高向后靠近臀部,把胸部与腰部送出去,此时腰部肌肉充分拉伸,无需用手臂强撑;第三,身体协调性训练。通过对古典舞身韵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舞者能将身体分成三部分并不在同一直线上,创造三维立体形态,使舞蹈的表现力与冲击力可随之增强,这就需要舞者通过练习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在练习中最为重要的是训练方案的综合性,将单一动作训练、渐进式动作协调训练、对称变换训练关联在一起,首先反复训练某个特定动作,确保动作精准,在训练中不可添加多余动作,其次在单一动作熟练掌握后加入手部、身体及头部等动作,使运动部位逐渐增多,循序渐进增强控制身体的能力,最后在做完动作后可尝试做镜像动作,亦可练习完右侧的动作后再练习左侧的动作,使肢体配合度随之提高,在日积月累中方可达到增强身体协调性的练习目的;第四,审美能力练习。为使舞者能更好地体悟身韵之美需在日常练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研究,了解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及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洞悉武术、宫廷舞、民族舞、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同时基于古典舞艺术风格融会贯通,使舞者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更加全面与透彻,通过审美练习提升艺术修养,为舞者根据乐曲及意境驾驭古典舞动作要领给予支持[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典舞具有艺术性及人文性,舞者需树立身韵审美意识,从气韵生动、身韵圆动等角度切入,加大艺术赏析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强练习,掌握地面基础练习、腰部力量练习、审美能力练习、身体协调性练习等技巧,继而提升中国古典舞表演水平。

参考文献:

[1]龙晓娅.中国古典舞基训风格组合在课堂训练中的作用——以我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女班)实训为例[J].黄河之声,2018,(18):132-133.

[2]陈静.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研究[J].艺术百家,2015,31(06):256-257.

[3]王静.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及学习技巧[J].商情,2019,(8):272-273.

[4]闫盈盈.“云间转腰”古典舞身韵动作中的文化及其审美[J].青春岁月,2019,000(026):30+29.

作者:刘隽可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