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不同要求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反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以及秘书学三个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由于三个专业具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因此必须打破目前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及目标,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专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古代文学是全国各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课,已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本世纪以来,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中文系又陆续新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和秘书学两个专业,而中国古代文学也成为这两个新开专业的必修课程。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三个相近专业的共同必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方法上势必存在相一致或者说相交叉的地方,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三个专业具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因此,在具体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及目标,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专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从笔者对黄冈师范学院以及其他高校的教学现状所作的调查来看,其基本情况是:三个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是有区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比较充足,一般在200至300课时之间;汉语国际教育与秘书学的课时比较接近,约为汉语言文学的一半上下。所用教材版本也有所不同,内容上有繁简之别。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基本依照的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一教学模式。只是因课时安排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讲内容详细一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秘书学专业讲的相较粗略一些,并未形成与各专业的培养要求相对应的教学模式。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切实从三个专业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出发,采取更有专业针对性、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适应当前社会各领域的不同人才需求。下面就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为立足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具体谈谈三个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夯实基础,加强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是黄冈师范学院一门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拥有开阔的人文视野,优良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以及从事其他与汉语言文学学科相应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素质应用人才”①,其具体培养要求为:“具有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汉语言文学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在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夯实专业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涉及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两个方面
为了使学生具备系统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当然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具体落实。文学史的讲解不仅要高屋建瓴,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有完整、清晰的宏观了解与认识,还应使其深入其中,把握每一个时代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复杂动因,以及各个时代文学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加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记诵。长时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存在较严重的重文学史轻作品选的倾向[1]。为了纠正这一偏离,必须利用教学课时比较充足的优势,尽可能多讲解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涵泳其中,具体触摸并感知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加大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背诵。为了落实这一点,笔者在每学期初,先将本学期需要背诵及熟读的作品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任务分解,化整为零。然后每次课前抽出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抽查,并现场打分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为了配合学生对作品的阅读、背诵,笔者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用繁体字抄写作品(一学期不少于四十篇)。因为《作品选》教材多用繁体字,学生经过训练,既能较为顺畅地阅读繁体字作品,而且在抄写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走近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利于背诵,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阅读古典文献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多管齐下,一学期下来,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不仅掌握了较扎实的文学史知识,而且在作品的抄写、记诵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鉴赏力也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起来。
(二)加强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师范类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为中学输送适应当代教育的合格语文教师,二是为高校培养更高级的教学研究人才。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实际训练。因此,每个学期,笔者会预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先将任务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包括查阅资料、撰写教案、制作PPT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而且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言表达能力、解读分析作品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定量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做好读书笔记,同时每学期还要完成两篇小论文。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就能初步掌握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今后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汉语国际教育:突出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传播文化的使命感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较新的专业,在黄冈师范学院有十余年的开设历史,也形成了十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外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能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人才。”然而,“有些办学者和研究者似乎有意无意地把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和汉语言专业完全等同视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的区别,只注重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忽视文化知识的传授。”[2]20因此,承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专业有别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质与特色:“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性质是与汉语教育相关的优秀文化输出,即它不仅是汉语国际教育,也是向全世界输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中华优秀文化理念。”[3]承担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学科使命。为了凸显其专业培养特色,在具体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主要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教学。”[4]而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去挖掘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积极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在文学史知识的讲解中,应尽可能突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流变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的挖掘与分析上。例如在讲授先秦文学过程中,在讲解各类文体作品的文学特征、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分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上古神话所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等民族精神;《诗经》所体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历史散文所体现出的崇德重义、扬善贬恶的思想倾向;诸子散文中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奋发有为、重义轻利、崇尚和谐以及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著作所体现出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独立精神等等,以及这些文化精神对历代文人士大夫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注重理清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内在渊源与丰富发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灿烂,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自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二)立足文学经典,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体认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以及课时安排比较紧张的现实,在本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在理清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应精选一些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与认识。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淘洗、历练而流传下来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深蕴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健康纯粹的精神品格。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古代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还能让学生切实领悟到深蕴在作品中的文化因子。例如,在讲解《诗经•关雎》时,通过分析诗中“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具体体会到北方中原礼乐文化温文尔雅的特质;学习屈原《离骚》时,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博大深沉的爱国情怀,并体会其中浪漫瑰奇的南方楚文化的特质;讲杜甫的《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等爱国诗篇时,则可引导学生感悟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士大夫人生观、价值观以至精神品格的至深影响;而讲解汤显祖《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因情而死,最终又因情而复生的传奇经历,则可让学生认识到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和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强烈冲击。总之,在对这些传统文学经典的解读中,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从而自觉承担起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三、秘书学:激发职业认同感,加强职业能力修养秘书学是一门新近开设的专业
自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增设秘书学专业后,很多学校纷纷开设了此专业,黄冈师范学院即在其列。我校秘书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十分明确:“培养具备系统的秘书学相关理论知识和高级秘书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文秘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在中等以上各类学校进行秘书学教学和研究的应用型高级秘书人才。”面对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型专业,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中该如何凸显其专业特色,以发挥更大的效用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讲解名家、名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
由于秘书学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很多学生对其发展前景以及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持一定的怀疑心态,再加上秘书学的专业实用性较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处理文件、举办会务、处理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程序等,在学习相关课程如《秘书学》《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学》等课程时,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中国古代文学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讲读,不仅能让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一点,这些创作出名篇的各代名家,其中有很多如:汉代的贾谊,魏晋时的曹植、陈琳,唐代的骆宾王、李白、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等,均有从事秘书工作的经历,写过大量的章、奏、议、疏等公文,在秘书职务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华。因此,笔者在讲解这些名家名篇时,可适当介绍一些关于这些名家从事秘书工作的生动事例。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做过三年的供奉翰林,是唐玄宗身边最受赏识的秘书。据《新唐书•李白传》载:“(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其面,少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5]生动描述了李白作为秘书的卓越才华。这些生动的事例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这些历史名家的榜样力量更能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怀和职业使命感,感受到秘书职业的魅力与价值所在,从而大大增强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强化学生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秘书的各项工作中,写作是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或者说,一个合格的秘书,须具备好的文学素养,写得一手好文章。虽然秘书学专业专门开设了写作课,但多涉及理论知识方面,具体的写作训练不够充足。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写作能力大有裨益。笔者在为秘书学专业讲授古代文学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古代各类优秀作品,让他们去充分感受这些作品的诸多艺术之美:高远的立意、巧妙之构思、丰富奇特的想象、精美之语言等等,潜移默化之间,积淀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另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体裁的不同文体特征,以及同类文体的细致分类。如诗歌有古、近体、五、七言、律诗、绝句等等。散文中则有书、表、奏、疏、记等多种应用文体。在学生弄清各类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再分文体布置一些具体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熏陶、积淀与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4):84.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8:20.
[3]曹霞.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1(5):71.
[4]杨乐.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7.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5763.
作者:周秀荣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