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的作品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的作品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的作品教学

摘要: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人,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分析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和作用,提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文史结合”的理念。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要与文学史相结合,要与中国古代历史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文史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大多数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占据很高的比例,这是有道理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包含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包括当代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的载体,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大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方式之一。同样,古代文学作品纵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土壤中开出的文学之花,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单纯进行文学技法和艺术特色的教学,也不能脱离一定的文学史和历史背景去空谈所谓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文史结合,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重心去进行。

一、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要与文学史结合

古代文学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散文、诗歌和词曲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高职“大学语文”一般只开设半学年,36个课时左右,实际讲授的课文篇目不会超过20篇,所以教材内容编选和排列就更加重要,如果不能遵循文学史的逻辑,势必造成课文之间各自独立、互不关联、不成体系。没有文学史的线索,教学则成为单篇文章的文学鉴赏,不能前后勾连、上下贯通,不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形成一个较为明晰的脉络印象。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可以按照史传文学—诸子散文—诗—词曲—小说的顺序来排列。史传文学又存在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的相对顺序,散文存在秦汉散文—骈文—唐宋古文运动—清代桐城派等大致线索。古代诗歌也有几个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诗经—秦汉诗歌—建安诗歌—两晋南北朝诗歌—唐代诗歌—宋代及以后诗歌。按照这样历史分段并非是机械地与历史时段相对应,而是因为不同时代的散文和诗歌确有不同的文学风貌,前后发展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内在逻辑。以唐诗为例,唐诗最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肯定不是横空出世、一蹴而就的,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看,可以看到从诗经以来的所有唐前诗歌对唐诗高潮形成所做的准备、铺垫和贡献。唐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通过对前代的继承的扬弃,才形成唐诗“神来、气来、情来”的美学风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文学史思维,对有些作品的解读就不能深入展开,以初唐诗歌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对这个问题稍加分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七言古体,经常被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入,所受关注度甚高,且常常会把清代王闿运和现代闻一多关于此诗的评价附入此诗之后,作为编选的理由和教学的内容。清末王闿运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王闿运的评价后来被一些评论者简称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较王闿运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王闿运和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如此高的评价都会引起他们的疑问,因为一般意义上的唐诗大家是指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从整体成就而言,张若虚显然无法与这些人相提并论。据现在研究所知,唐诗有5万余首,“孤篇盖全唐”更是让人难以信服,教师必须要结合文学史,解释王闿运和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给予如此高的评价的文学史原因。其实,不论是王闿运还是闻一多,都是把《春江花月夜》作为南朝宫体诗的别调和革新之作看待的,中国古代诗歌在南朝齐梁年间被引入宫体艳情的不健康歧途,随着唐朝的建立,宫体诗失去存在的土壤,初唐四杰对之进行改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王闿运和闻一多看作是对宫体诗进行改革的最杰出作品,在这个特定的诗歌文学发展阶段,闻一多发现了《春江花月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积极意义,因此赋予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样的盛赞,也就有了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只有把这个文学史背景告诉学生,才会让学生从文学史视角去客观评价《春江花月夜》了。

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要与古代历史结合

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古代社会,学习古代文学不与古代的历史相结合,学到的只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虽然文学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但是与作品联系紧密,对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还是要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去贴近文本,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还以唐诗为例,在教学初唐四杰、盛唐李白、杜甫和中唐大历诗人群体和晚唐李商隐、杜牧的作品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初唐诗人的满怀希望、盛唐诗人的情感浓烈、中唐诗人的意志逐渐消沉和晚唐诗人的感伤悲观呢?恐怕教师必须把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简单扼要地梳理出来,将安史之乱、建中之乱、牛李党争这些对文人心态和不同诗歌风格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讲给学生听,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深意吧。在教学宋词的豪放派词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文史结合的必要性问题,学生大多知道豪放派起于苏轼,也知道苏轼和辛弃疾“苏辛”并称,但是为什么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却并没有多少作家响应,而是到了辛弃疾的时候,豪放词的创作才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呢?这里必须要说明的历史就是宋室南渡的历史,国家分裂的历史现状,抗金复宋的理想抱负是辛派词人共同的创作动因。有些古代文学作品还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关联,如果不深加推究,可能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够准确,这可以《诗经•秦风•无衣》为例,本诗的第一节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其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很多研究者都理解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愿意和你同穿一件战袍。(刘晓燕“《奉风•无衣》注商”)”并且进一步分析说,这是表现们战士们热爱祖国、共同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因为不了解先秦兵制而导致的望文生义的误解。真实的情况是,先秦时期,每当战事发生之时,并没有大量的常备军可以随时投入战争,而是按照田亩和户籍临时征集参战士兵、筹集物资,更为重要的是,参战士兵的武器和装备都是要自己准备,并带到军营。对这些居则为民、战则为兵的人来说,战争装备是一件战前必须自己解决的准备工作,换句话说,由于家境不同,在军服和武器的准备上,并非能够完全同时、一致地准备就绪。有的人家可能确实会因为准备军服和武器而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在外族入侵,国家危亡之际,秦人还是毅然克服困难,与大家同仇敌忾,一起出征,保家卫国。这才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正解,而且也解释了后面“修我戈矛”中的“我”,这个“我”是说战斗使用的武器“戈矛”也是我自己的,所以在战斗之前,也需要我自己修理。虽然那种把“同袍”理解为“同穿一件战袍”的误解对本诗爱国主题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偏离,但是显然没有正确理解为秦人自己克服困难准备军服和武器更能够体现秦人的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精神面貌。

三、古代文学作品“文史结合”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突破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践行“文史结合”的教学理念,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本身文史兼具的文本特征决定的,采用“文史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是其内在要求,但是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文史结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两方面原因。从教师方面看,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重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实用性,通识课和人文课程受到轻视和冷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撤销“大学语文”的设置。即便保存的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也被压缩得很少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都面临着无课可教、专业和课程发展空间狭窄,甚至被迫转岗的危机。鉴于此,高职“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动力受到制约。二是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的文史哲知识容量和学术修养也必须有所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将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不能是两者的简单嫁接,在历史知识的量上要把握精准的尺度,更不能把文学课讲成了历史课,“文史结合”中“文”与“史”的关系,讲历史是为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服务的。从学生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重视自己的专业课,认为专业课程是他们的“主业”,“大学语文”之类通识课可听可不听。而且,应试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方法单一、刻板,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语言词句和阅读鉴赏的学习,只要能背诵默写,便是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对人文性学习目标认知不够,学生可能对“文史结合”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快接受和认可。另外,高职生理科背景学生偏多,文史知识储备本来相对比较薄弱,历史知识大多不成体系。对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对中国古代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引导,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粗线条,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文史常识。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明确提出了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的号召。文化传承创新也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青年大学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人,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古代文学文化经典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青年人理解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只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培养高素质、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人,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学文化的教学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当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向天渊.文史互通”与“诗史互证”[J].东方丛刊,1982(2):100-107.

[2]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9.

[3]莫砺锋.程千帆选集[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945.

[4]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10-21.

[5]刘晓燕.《秦风•无衣》注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55.

[6]周亨祥.《诗经•秦风•无衣》赏析[J].孙子研究,2015(1):118-119.

作者:陈光锐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