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它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若将该课程界定为服务于专业的通识课程,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之下,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与新媒体专业的关联,明确课程定位、设置课程蓝图,进行教学的改革,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在高职新生的机会,也是专业的幸事。
关键词:成果导向;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一、成果导向教育与高职教育理念的契合性
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就要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岗位,达到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就业市场上具备较高的职业竞争力。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与就业市场、学校教育理念、学生个人理想等内外部需求相契合,就是要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与岗位能力相契合。这一点,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是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提出的,是90年代初美国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潮与方案。此理念由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转为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产出,由重视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转为重视学生行为能力的增长。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的实施两个重要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描绘成果蓝图,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并勾勒出哪些是必备的能力与内容,即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结构”,[1]这种能力结构,主要的依据是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外部需求包括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生家长及校友的期望等;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教职员工期望等”。[2]这里所依据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与我国高职教育所提倡的“就业导向”是完全契合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得到应用,将其引入到我国高职教育已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这会让我们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目标更加明确。但是“我国有关OBE的研究刚刚起步”[3],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利已有成果,按照成果导向理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如何对教学大纲做出调整和改变,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专业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定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之下,文学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成为师生共同的困惑:一是文学文化课程作为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二是通识课程是否需要为专业服务;三是文学文化课程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界认为,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高等教育专业化日益严重的情势而诞生的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开设目的在促使学生了解、甄别多元价值观,形成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形成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职业教育则聚焦某一行业领域,强调知识技能的“专”、“精”,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或就业打下专业的基础。虽然,关于“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多有研究,但由于管理方式的影响或课程归属不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两者常常被割裂开来。在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主要是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创新创业类,属于政策主导的“规定动作”,施教与受教者的重视是被动的。而其他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安排的结果,虽然不断有专家呼吁,但被重视程度更多处于理论层面。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理念,其存在的功利性动机往往使得通识教育课程甚至被视为次等课程,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较少开设,大多放在公共选修课领域,主要作为通识课程对待。于是,授课教师认为公选课不必也没法为某一个专业服务,上课学生认为不过是拿学分的途径,开设效果并不理想。但事实上,“通识”与“专业”并不能完全剥离开来,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指出:“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你不能把一件无缝的学问外套割裂开来。”[4]为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要想让通识课程得到足够的重视,必须建立通识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联。通识课程也是有可能、有必要为专业服务的。我校新媒体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就是服务于专业能力培养的通识课程。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高职教育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必修类通识课程数量有限,并且不包含文学文化类课程。新媒体专业开设的系列文学文化类课程主要放在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领域。为了让这类“职业性”并不强的课程得到学生的认可,让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通识课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任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新媒体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目标设定
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求包括: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根据指标点确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5]针对具体一门课程来说,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由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决定的。成果导向的教学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针对这些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及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立足珠海、辐射珠三角、服务全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策划、文案撰写能力、具备较强的新媒体综合采编能力、具备较强互联网媒体内容管理与贡献能力、能掌握各种线上线下活动的运作流程与推广技巧、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文化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新媒体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果的确定及课程设计
根据以上课程目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内容,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这一传统比较重视理论的课程,最好在第一堂课即“描绘课程成果蓝图”,并确定课程学习的成果点。
(一)课程性质确认与课程成果展望
作为服务于专业的通识课程,一方面要满足通识课的开放性与广博性,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做好专业服务。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要求教师做好准备工作与导向工作,同时给予学生自主权。为此,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等平台课程介绍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事先对课程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一堂课,教师的重点是介绍古代文学的魅力及与点拨文学与新媒体专业的关联,在老师提供的资料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及讨论,确定本学期教学的主要方向。例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等,都有意无意地记载和传播了当时社会有价值的新闻资料,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这些资料大部分都包含了“5W1H”。通过这些研讨,让学生理解文学课程是服务于专业的,而不是看起来高大上但无实际用处的课程。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理顺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接下来,是围绕上述课程目标,确定这门课程的成果产出:主要有诗集(作品集)、辩论赛、微信推文、视频脚本、活动文案、宣传文案等。针对提升文化修养目标,作为新媒体专业高职生首先要做的是增加知识的储备。如何展示知识储备的成果,可以考虑知识竞答或者辩论赛。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知识非常广泛,这门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进行取舍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在文化知识的储备及文化修养的提升过程中,不能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应重视学生对文化的思辨。所以,选取具有思辨性质、探究性质的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是非常必要的。如李杜优劣、魏晋风骨形成的原因、魏晋服饰变化的历史契机、西游记师徒取经的缘由等等。这些问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必须在阅读与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通过学习小组辩论赛的方式,展示学生对知识收集与储备的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针对服务于新媒体采编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要求学生在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信息分类,形成带有自己观点的微信推文。这样既能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新媒体采编能力。针对策划与文案撰写能力的提升及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首先,课堂活动本身就是需要策划的,基于成果导向与高职就业导向的教学,不可能完全依靠理论讲授完成。策划各种课程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及结果考核的必然要求。其次,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推广。例如,古代文学的课程可以和辩论、舞台剧、广告文案、品牌故事宣讲等活动结合,策划各种带有古典意蕴的课堂活动。而活动的推广,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文案来完成。
(二)授课专题的确定及教学设计
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计的依据,一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所确定的成果蓝图,二是依托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1.中国古代诗歌与信息的采集。这个项目,可与网络编辑实务结合,并将专业中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内容应用进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让学生自主选择往往会失去方向。这时候,教师要首先介绍或者回顾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然后梳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按照时代、按照内容、按照流派等各种分类去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制作诗集,配以图文,通过微信进行推广传播。2.散文与新闻通讯及人物传记的写作。这个项目的主要考虑点是服务于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这一专业核心课程。在古代文学著作中,作为文学名篇的《史记》等历史散文最具代表性,他们对人物的叙述与品评达技巧历来得到学界认同。比如,可以选择《项羽本纪》进行分析阅读,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并进而结合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进行新闻稿的撰写,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去了解项羽这个人。通过文学与新闻的对照,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学习挖掘人物、进行深度报道的方法。3.宋词及拍摄脚本的编制。这个专题选择的直接依据是专业核心课程新闻摄像与制作及基础课程新闻摄影实务。根据教学经验及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在上核心课程时,由于文学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部分同学在摄影、摄像时候找不到好的素材及拍摄角度,为此脚本的写作成为了一大难题。而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古代诗词中有很多镜头感、画面感很强的作品,这些是拍摄及脚本制作的非常好的素材。例如李清照早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减字木兰花》等,学生通过撰写脚本并拍摄,让学生动起来,一方面提升学生兴趣,避免纯理论说教,另一方面也为脚本写作找到素材。4.戏曲与剧本的写作。结合新媒体“文化推广与传播”专业能力要求,服务于学生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岗位,中国古代戏曲的学习可以说为学生剧本写作能力培养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与素材。中国古代戏曲,可能是最受年轻人忽略的一个部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经典视频的播放,给学生直观印象,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典作品剧本和视频,让学生进行剧本改编。比如在介绍《西厢记》《牡丹亭》的大致内容基础上,播放《拷红》《闹学》经典出目,让学生首先进行视频的处理与编辑,然后改写这两个段落的剧本。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自选经典片段,进行加工改编的基础上,自行分配角色、排练、表演一个舞台剧。表演完毕后,师生一起总结剧本的得失,表演的得失,既形成对戏曲文化的亲近,也锻炼学生剧本写作、文学鉴赏能力。5.中国古代小说与故事改编。新媒体专业学生从事文化宣传、创意文案岗位时,常需要进行品牌故事及广告文案的撰写,若能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中国古代小说模块的教学中,着重培养经典故事的利用与改编能力以服务与专业就业岗位。古代小说自先秦神话传说便有了雏形,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期间无数的小说为后代文学作品、影视剧形成了借鉴,并成为中国影视的超级IP。导演与编剧通过对作品的不同解读及改编,形成了中国当代影坛的无数经典。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及故事改编,培养学生故事讲述及多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这些项目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担当文化传承使命的基础上,成为专业能力培养的得力助手。
五、基于成果导向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效果测评
成果导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能力导向,OBE的课程教学评价首先聚焦在学习成果上,是考查学生对课程所支撑学生发展的某些能力是否达成的评价。其次,OBE的学生成果评价是一种自我参照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而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程度,赋予其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而且,课程评价的结果应该应用在课程持续改进中。为此,首先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项目内容,在每一个环节设置测评,要求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能形成一个成果:依据要求进行诗歌的收集与编排,形成完整诗集;依据给定题材内容,形成一篇古代人物通讯或者深度采访报道;自选诗词,编制拍摄脚本及形成视频;为给定企业或者产品,撰写品牌故事或故事型广告文案。第二步是根据能力目标,制定评价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最好是能够量化或者具体可感受到的。第三步是针对学生完成的“成果”的评价,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目所要求完成的信息收集、编辑、策划等各项能力。评价结果应该是合格、不合格;或者达到、未达到。每一个项目考核评价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目标。而针对已经达到合格标准的,则给予提升优化指导,力图达到高峰成果。在整个课程效果测评中,最好有师生互评,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
[2]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03):32-39.
[3]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09):47-51.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等主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
[5]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
作者:朱丽霞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