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文学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因势利导,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走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满堂灌的窠臼,将学习主体交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调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个人阅读和小组阅读的方式,采用精读、泛读的方法,扩大原典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文体仿写的方式强化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从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高质量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原典阅读;文体仿写;读写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众多高校最具有资历的专业,而中国古代文学课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具有积累的课程,且名师汇集,深受学生喜欢。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生接受信息方便快捷,课堂教学因此出现了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的情况。针对这些现状,众多中国古代文学教师从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研究等[1]不同方面,查找原因、出谋划策,以期缓解此种困境。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内涵
21世纪初,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理念。该理念主张教育应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体,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这种“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上,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获得感悟[2];在教师的作用上,认为教师不应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恰到好处的引导[3]。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本教育”理念被认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虽然主要以幼儿教学和小学教育为主,但是也同样适用于大学生。近年来,在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改革,如讨论式教学法、加强原典阅读[4]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固然取得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阅读古代原典的能力,和感知中国文化精神的能力,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学术能力欠佳、语言组织能力欠佳、文字处理能力不高等情况。矛盾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文字处理。要解决这对矛盾,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只能从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点点滴滴抓起。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也专门开设了写作课程,但是写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不是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得到提高的,需要众多课程合力为之。因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之一。基于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写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个人阅读和小组阅读的方式,采用精读、泛读的方法,扩大原典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能力,再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班级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原典的基础上,进行文体仿写,读写融合,促进学生深刻体会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使他们在多次的写作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的意义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是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庞大知识体系,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代文学的授课学时受到了极大压缩。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教师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的,改变“传授—接收”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改变死记名词解释,牢记几个文学流派的学习模式,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以及作品所涵盖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5]。这必然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从传统的“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同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够正确全面地解读各阶段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的任务,较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应用写作需求。现阶段,“重知识而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能读、能背、能翻译,但却不会写。基于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魅力,提高中国古代文学写作水平才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老师和学者都进行了多种改革尝试,如诗意式[6]、启发式、情境式、情感式[7]、表演式[8]教学方法改革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确能优化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还不够。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就是要把教学活动主体交还给学生,提升学生阅读、感知及写作能力。在此种背景下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是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尤其是一些客观知识和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他们通过手机“百度”,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因此,学生已经不再耐心地查阅书籍,而是从网上获取碎片性知识。这种碎片性知识无助于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喜怒哀乐、风姿神采,也无助于他们温养个人心田。鉴于此,促进学生丢掉碎片化知识,培养学生系统阅读经典的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大学的学习重点不再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对事物的现象有系统化的了解,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也不例外,感受古代先贤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内涵都需要学生对文献有最基本的阅读和感知。所以,现阶段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共识认为“以文学‘原典’教学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大力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本方向和着力点。”[1]原典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灵感式的训练,而文体仿写则是学生提升古代文学综合水平的实践操作方法。原典阅读和文体仿写两种学习方法既相互分开又相互联系的。原典阅读是文体仿写的基础,文体仿写是原典阅读并提高学习质量的检验方式。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广博阅读,充分感知文体的特点和流变,又在文体仿写的实际操作中,再一次掌握各文体的发展流变、结构特点等知识。经过这样高效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相关古代文学知识如数家珍,文学创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以诗歌为例,这种文学形式是古代文体中发展最早、流变明显、流派最多的文体之一,是学生在阅读和仿写的重点内容。学生先要广博阅读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主的四言诗、两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七言诗、唐宋时期的绝句等,感受诗歌形式的流变,掌握每种类型诗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仿写。在仿写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仅需要理顺各时期诗歌的基本情况,还要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各时期诗歌的不同特点。如此,学生不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重要作家、重要流派等知识了然于胸,还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古体诗创作者。因此,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原典阅读和文体仿写相结合更能提升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兴趣,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古文水平的提高,继而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传授—接受”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也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教育着眼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特质是具有怀疑精神。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首先要打破对书本、老师的迷信,要对任何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对事物的怀疑并不是无根据的怀疑,而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论证和实践。在古代文学学习方面,只有在进行大量广博的原典阅读基础下,深入思考,才能具备质疑的勇气和质疑的可能,且使质疑变得有价值。比如在学习梁简文帝萧纲时,诸多文学史因他是宫体诗的创作旗手,而对他多有诟责。然而仔细阅读他的诗歌,学生会发现他的诗歌创作成绩颇丰,诗歌类型多样,宫体诗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因为他创作了宫体诗而抹杀他在诗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学生只有通过对萧纲诗歌大量的阅读,才可以质疑历史对他文学成绩的评价,继而准确定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教学,这固然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由于学生并未完整地进行原典阅读,知识储备不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能简单重复别人的观点,甚至照搬“百度”观念,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如果在学习之前,学生对原典进行了阅读,充分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也会不尽相同,而且非常新颖。比如《离骚》的学习,这是先秦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篇目。学生学习好这篇课文,对提高其古代文学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原文比较长和复杂,很多学生没有耐心认真地阅读全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只能“百度”蒙混过关,完全没有达到效果。如果学生仔细阅读和思考了全文,那么就能深刻体会屈原对祖国的深沉而热烈的爱,并内化为新时期的爱国情怀。“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具备怀疑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真正触摸了高等教育的实质要求。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实施途径
“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要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和写的训练问题,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学生怎么主导教学活动?解决好这五个问题,也就合理安排了实施途径。
(一)读写范围筹划
这一环节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着手解决读什么、写什么的问题。首先是阅读范围的筹划。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优秀作品比比皆是,究竟读什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定来筹划阅读内容。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按照模块式安排教学,如把古代文学分成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进行分段教学。教师们多年以来采用这种分块式教学,对所教授的内容知识点非常熟悉,这有利于教师对各时期的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合理安排学生阅读范围,杜绝让学生片面追求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在两汉文学中,历史散文内容较多,不适合本科学生全本阅读,教师会对《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中适合阅读的文本进行具体指定;而古诗十九首内容少,但影响深远,教师必然会要求学生全部阅读且背诵;汉赋是汉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分为汉大赋和骚体赋、抒情小赋,教师则对学生安排汉大赋的少数篇幅的阅读,感受汉大赋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多阅读更多抒情小赋。其次是写什么。按照“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学生仿写文体是根据阅读过程中和教师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文体的特点进行仿写。中国古代文体丰富,多达几百种。如先秦文学中的原型二言诗、四言诗、楚辞;两汉文学中的赋体;乐府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因古代文学教学实践非常有限,学生不可能对每一种文体进行仿写,所以教师需要根据阅读的重难点计划学生尝试仿写的文体,如在两汉文学中,教师只指定了历史散文中重点篇目的阅读,而更多的是要求对汉大赋、抒情小赋、古诗十九首的阅读。所以,在文体仿写的筹划中,教师则相应地筹划汉大赋、抒情小赋、五言诗等文体的仿写而非历史散文的仿写。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不论是读的范围还是仿写文体的确定,都需要教师制定完整的计划,设计好全部步骤,教师的主体性超过学生。
(二)“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这一环节是具体实施怎么读、怎么写。第一是怎么读。当教师系统指定和筹划了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之后,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便逐步展开。古代文学学习的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进行广泛而有效地阅读,需要学生做统筹安排。首先要提高阅读量。学生阅读可分为学生自我阅读和分组阅读两种方式。如在两汉文学的教学中,两汉时期的汉赋涉及的作家作品很多,学生自我阅读时首先要对每种类型汉赋的重要作家、作品做统计,确定需要精读、泛读的相关作家作品,如汉大赋中,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这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精读,对其他作品做快速的泛读和浏览,并了解汉大赋的特点。当学生分组阅读时,学生可根据自己阅读的实际情况向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讨论正在学习的文体的特点。第二是怎么写。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按照文体的特点进行创作,这也是教学环节的实践部分。如上文举例的两汉文学,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和分组阅读以及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已经熟练掌握三类汉赋的特点。课后,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积累的古代文学素养进行仿写。如果说阅读还停留在积累层面,那么文体仿写就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因学生仿写了汉赋,其三种类型的结构特点、审美内涵等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是静静流淌在文学史书中的铅字,而实实在在体现在学生的笔端。又如先秦文学中的文体仿写,在先秦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仿写《诗经》的四言诗。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体会《诗经》重章复沓的特点,并将这一艺术特点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所以,文体仿写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加容易感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加深入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不断尝试文体仿写,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
教学改革不是某一环节的简单改变,而是一系列方方面面相关联的系统变化。教学评价既是检验教学活动质量的手段也是倒推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方法,在教学改革的环节中必不可少。“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改革也必然涉及教学评价的问题。目前不少高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考试,仍然采用“一考定音”的方式,但对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而言,这种考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未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正实力。因此,我们不能把一篇论文、一份答卷作为评分的最终依据,而是应当选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学生的素质做出一个综合评价。为此,教师要加大日常考核的力度,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在课堂之上,通过抽查阅读甚至背诵、随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评价学生课前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在课后,通过批改文体仿写作业,严格把关,杜绝网上粘贴拼凑等抄袭行为,考查学生文学创作的水平。同时,期末考试中,在规定的考试内容之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原典的理解和领悟以及文体仿写的能力。“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教师的备课量、作业批改量增大、学生压力增大等困难,但它是以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面临的工作能力需求为基础,针对现阶段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我们相信“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的成功实施必将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作者:夏冬 王长安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