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文学经典的新阐释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文学经典的新阐释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代文学经典的新阐释探析

摘要:在21世纪背景下,古代文学经典自身的发展与传承面临困境,但在宏观布局上,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也需要古代文学经典的助力,这就要求对经典进行“新阐释”,以求焕发其新的生命力。“新阐释”的核心在于立意的“新”,即结合新的文化背景,做出当代人更能理解和接受的解释。这一过程应该遵循史实原则、人性原则、主流导向原则等。“新阐释”的方法,首先要进行严谨的调查研究,其次要找到科学的阐释角度,重点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新的阐释角度。最后,还要用新时代的语言,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展开阐释,以扩大受众范围。

关键词:文学经典;新阐释;主流导向;文化强国

古代文学经典指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产生并获得普遍认可,代表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其价值的发现是在不断地诵读和研习过程中逐渐推进的。而基于文学作品的“现世性”,对于经典的认知会因时代的不同或认知标准的变化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在21世纪背景下,古代文学经典有待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新阐释”,以求焕发其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助力。

1文学经典“新阐释”的背景

1.1文学自身发展与传承的需要

有学者提出,21世纪是文学走向衰亡的时代,如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2003年做了相关的表述。新世纪以来,消费美学、大话文化、读图模式、碎片化等等新名同的出现,从不同层面昭示了新的文化走向。人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耐心去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了,古代文学经典的读者群体更是急剧萎缩,很多青少年表示,如果不是学习需要,根本不会去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文学经典的语言和形式产生于特定历史下,与当下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上有诸多不同,这就造成了与当代阅读者的隔膜,古旧、艰深、晦涩可能会是大多数人的直接体验。(2)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成为经典,往往被赋予了来自社会主流意识的认知和理解,在历史的阐释中形成了严整的体系和传统,这对于当下读者的体验式阅读、个性化的欣赏趣味来讲,过于古板、严肃,从而形成交流的障碍。(3)消费时代的到来,受众更愿意接受的是能够快速获得审美愉悦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经典在和时代对接上未能找到有效的方式,这就制约了古代文学经典在新世纪的传承。

1.2受众的强烈需求

在文学经典走向没落的同时,网络文学、微文学等新的样态却展现出生机和力量。这标志着读者阅读方式、趣味的迁移,也给文坛带来新的景观。而在新的文学样态中,却呈现出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关注、借鉴、阐释和融入。如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了具有一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比如历史题材、爱情题材,即便是魔幻、仙侠,甚至现代都市题材的作品也都会或多或少融入文学经典的元素,以提升作品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层次。这说明读者对文学经典有一种潜在的崇尚,是有阅读和接受的意愿的,这一点从中国诗同大会的火爆可见一斑。但客观条件的不便导致了他们与经典的疏离,形成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架构起读者与经典之间的桥梁,对经典进行新阐释。

1.3文化强国建设的宏观需要

古代文学经典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树立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宝库,是我们获得前进动力的不竭源泉。【】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多次援引古代文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来进行施政理念的阐发,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经典正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这就为古代文学经典的新阐释提供了契机,也指明了方向。

2古代文学经典的新阐释

“阐释”意为阐明陈述并解释,是一个需要辨明意思并进行详尽解释的过程,是文本与阐释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阐释的过程中,既要从文本的语言表达本体出发,又要发挥阐释者的主体性,还要兼顾阐释过程的现时价值和意义。古代文学经典的新阐释,核心在于立意的“新”,即不同于传统已有的认知,或者结合新的文化背景,做出当代人更能理解和接受的解释。

2.1新阐释的基本原则

2.1.1以文本为基础,遵循史实原则文学经典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景观、思想观念、个体感受的真切描绘和生动表达。对于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无论在任何时代进行阐释,都应当遵循基本真实,不能割裂文本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做孤立的分析和阐释。如《采薇》一文,《毛诗序》中解释为“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捡犹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但据诗歌本身来讲,“日归日归”反复出现了三次,又有“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来对比,显然并非派遣戍边将士,而是将士思归,因而《毛诗序》的注解不合于诗歌文本的具体表达,这样的说法也就没有了根基。2.1.2以人性为基础,遵循逻辑原则。文学作品既然由人所作,必然会彰显人性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其能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经典的阐释,也应该从人性出发,按照逻辑来进行。如对《左传·郑伯克段于郡》的阐释,作品本身呈现的是一个母亲偏私导致兄弟阅墙,手足相残的故事,而且母亲姜氏在整个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不喜欢郑庄公,想方设法助小儿子段登上王位。从人性来讲,郑庄公将母亲安置于城颖,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是有心理依据的。但作品到最后却假颖考叔的孝心,给郑庄公以台阶,挖隧道与母亲相见,描述了一幅融融泄泄、和乐美满的场面,从逻辑上来讲就有些牵强了。既然母子关系本就冷漠疏远,又怎么会有和好如初呢?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不符合逻辑的。那么我们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来解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人性逻辑的因素,不能牵强附会,主观臆断。2.1.3以时代文化为基础,遵循主流导向原则。古代文学经典在其形成和传承的历程中,已经进行过多次阐释,阐释的方法和结论也有诸多差异。而我们当下之所以要对古代文学经典进行新阐释,一方面是出于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要发掘民族精神的内核,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将我们的文明推向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让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助力。因此,文学经典的新阐释应该遵循当下的主流文化导向,侧重于从当下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层面来进行。如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信仰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方向等等。新阐释结合主流文化导向去解读文学经典,才能让经典在新的时代重放光芒。

2.2新阐释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以上文学经典新阐释基本原则的梳理,针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2.1严谨的调查研究。文学经典产生于历史,在其表达上主要运用古代汉语作为表达手段,从语言到表达内容都具有特定性,而这些造成了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读者之间的距离。要想拉近距离、消除隔膜,首先要进行严谨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文本产生的背景、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确切意义进行全面地辨析,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文本表达的原意,这是进行新阐释的认知基础。当然,这一步的工作是相当繁杂的,要查阅各种文献史料,综合体察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全面的调查研究,确保言之有据、行之有理。如阎福玲的《汉唐边塞诗研究》,以边塞诗为文本研究对象,但充分考虑到文本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思想变迁、时代主流精神、地域环境特点等多种因素,将地理、历史、民族、美学、考据、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融入进来,进行交叉研究,力求对文本进行综合阐释。研究首先梳理了汉唐边塞诗的流变,归纳出边塞诗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而后又提炼出汉唐边塞诗苦寒、尚武、征战、思乡与风俗五大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地探讨和研究,最后又从审美的角度对边塞诗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建构起整个的研究体系。从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开阔的宏观视野以及扎实的学术积累,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也是对从事本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2.2.2科学的阐释角度阐释角度的选择对于研究新意的达成至关重要。要在前期文献梳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新的阐释角度。如对儒家“忠孝”观念的阐释,自西汉以降,儒家思想是帝王统治国家的思想武器,“忠孝”观念是规范言行、约束思想的利剑,所谓“臣事君以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无疑是君主专制、家长制的突出表现。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现代思想家在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对“忠孝”观念展开新的解读。孙中山提出“忠”的对象不应该是“君”,而应该是“国”“民”“事”,对“忠”做出了现代意义上的阐释。抗战期间,国民党又用“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来阐释忠孝思想,可谓应时而变。新儒家的多位学者,也对“忠孝”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贺麟《五论观念的新检讨》等,都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忠孝思想。冯友兰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忠孝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指出忠孝思想产生的根基乃在于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社会结构,而随着现代民主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家庭地位逐渐下降,忠孝思想也应有新的理解,尽心而为就可以称之为忠,爱国就是爱自己,孝是一种道德,但并不是道德体系的核心。这些对于忠孝观念的阐释,均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开的。时至今口,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呼吁对国家的忠诚,呼吁对老人的尽孝,全面推进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从当代主流文化导向的角度对传统思想的新阐释。2.2.3现代的阐释方式。在文本研读、文献梳理、角度选择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具体的阐释?要运用现代的语言,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来展开阐释。如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从时代背景来说,那是个诸侯争霸、君权至上的年代,面对社会的动荡离乱、民生疾苦,孟子提出这一论断,强调了民心向背的重要,也指出了主权在民。这一理论的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用“国以民为本,社樱亦为民而立”来阐释孟子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指出国家的存亡取决于百姓,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君民轻重,由此可见。这样的表述把重心放到了“为民”的立意上来,进而又提出“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可以说是古文新用,用新时代的语言,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对民本所作的新阐释,同时也赋予传统思想以新的内涵。综上所论,古代文学经典要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就必须立足当代文化背景进行再发现、新阐释,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利国利民。

作者:宋银霞 单位:焦作大学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