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培养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性人才的作用日趋明显。作为该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受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影响,在教学上出现了一些难以适应的新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筛选、教法选择与课后要求三方面呼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进行一些探索,以期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内容选点,兼顾培养学生兴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有潜能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然而,许多学生将这个专业理解为教外国人说汉语,不可能再深入到教外国人学中国文学经典。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忽略了汉语国际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作用。在此错误观念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现状从开始就偏离了应有的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仅有80学时,时间短,任务重,老师缩减授课内容,最终却顾此失彼,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听课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既领略不到文学瀚海的博大精深,也难以对课程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好,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因此,结合该专业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是汉语国际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文学史的构建,以时段为界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几个部分,同时,对代表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内容、作品艺术特色加以介绍分析,重在知识的传授,重结论,轻赏析,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有一定距离。作为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想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作用,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经典之美。以讲授杜甫为例。学校课时差别大,选择内容不同,可以说体现了一个学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观倾向。笔者以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在网上搜索,从几所高校公开的精品课程设置的课时进行比较:淄博师专3课时,陕西师范大学8课时,长江大学4课时,郑州大学2课时。从课时数字比较可以看出,一个经典作家的教学设计,在课时设置差别较大。最多的8课时,最少的只有2课时。在内容选择上,有的略去了生平。在创作方面,有的略去了古体诗,较多学校只讲律诗。可以说,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由此也决定了课时长短。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预习的空间。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可不讲或少讲。如杜甫的生平,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去预习,不必要占用课时来讲述。对内容的选择从量的方面去考虑,可以先不讲杜甫的古体诗,课堂上集中时间和精力来讲杜甫的律诗,在讲授律诗时,也不必过分从诗歌史的方面去梳理,强调诗歌题材转变、律诗形成过程和叙事技巧完备等,而应结合具体作品来理解和感悟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当然,在内容筛选方面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兴趣培养。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方面,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以杜甫为例,由于时代原因,这些90后的学生很难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及其诗歌的精神内蕴。既要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走进杜甫诗歌,又不至于感觉太枯燥,在授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角度。笔者所从教的汉语国际教育班级,学生大多为女生,她们对于古代女子的关注以及对爱情婚姻的关注会更多。经典的《兵车行》《三吏》《北征》等,她们不太感兴趣,而且中学阶段大多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转换视角,结合杜甫其他作品来理解,如选讲杜甫《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1]。这首诗是写唐代宁国公主惨淡回国,途径秦州(天水)的事情。安史之乱之后,肃宗为向回纥借兵,平息战乱,把宁国公主嫁给回纥王,当时才14岁,但回纥王第二年就去世。按风俗宁国公主当殉葬,据理力争后达成妥协条件:宁国公主用割面毁容的方法来免于殉葬。宁国公主用刀子把面容划破,放还唐朝。杜甫路过秦州,知此事后,把这段史实浓缩成五律《即事》。对于宁国公主的遭遇等,学生兴趣非常高。这样教师可以趁此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杜甫叙事诗特点、“诗史”特点,等等。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笔者结合许多咏昭君的诗词来帮助学生理解此诗,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如联系南朝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李白咏昭君诗:“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安石《明妃曲》有“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姜夔词有《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塑造的昭君多是凄苦、憔悴的哀妇形象。吴瞻泰《杜诗提要》这样评价杜甫的昭君诗:“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在比较不同的咏昭君题材的作品后,观看有关王昭君内容的视频,如“当代梅兰芳”李玉刚表演的《昭君出塞》、杂剧《汉宫秋》的片段等,诗乐舞一体,古代史实与当代明星相结合,让学生欣赏、沉浸在令人震撼的美感之中,真实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之美。从而理解杜甫诗的“诗史”特点,这样的效果显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国际文化交流的特点,讲课时就要对于国际影响大的诗人多补充些资料。如李白与杜甫诗歌讲授时,除了传统的古代文学内容外,应增加他们在国际交流方面的资料。如以故事的形式讲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崇拜、日本学者专门到南阳白河岸边寻找当年李白的足迹,等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大家的印象,又和他们的专业密切相关,他们的兴趣点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注重学生参与,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长期以来,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课堂形成了重讲轻练、老师热情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多媒体的使用,成了古代文学课堂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据集美大学孙桂平在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类似于‘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可能性诗意,而倾向于使教师变成传授古代文学知识的理性工具。”多媒体教学在古代文学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已超过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开始走向反面。多媒体教学在形式上显得过于张扬,而情感心灵等内容实质被光电环境挤压,致使“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特征和固有的人文精神正被不断消解”。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在讲授古代文学课时,就很少用或不用多媒体。即使用了多媒体,还是要在黑板上板书,用他的话来说:“在黑板上写字,是当老师的快感。”他讲课时,书上有的就不讲,避免重复。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讲课也很少或不用多媒体。他在讲杜甫时,也讲作家生平,但他善于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游历的经历,使人感到不枯燥,效果要比用课件详细展示杜甫生平却印象深得多。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在教学方法上,就要努力学习著名学者们授课的精讲的本领,而不是把备课功夫都用如何使用多媒体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该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将来要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这一目标出发,在能力方面要有意识培养传播文化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不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将掌握的知识传递给他人。因此,笔者曾尝试发动学生搜集资料,结合中国文化交流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引入“唐文化的魅力———以XXX为例”微课试讲活动。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试讲,集体评论。具体步骤是:教师将一个班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教学内容,集体备课,一人试讲,全班师生进行评议。每节课小组轮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对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操作能力。学生从学习中国文学的被动角色转入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动角色,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体现了本专业建设的特点。只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类似活动,总会显现出专业建设的长远优势,也有利用在教学中营造互动环境。当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堂上还可让学生吟咏背诵,可以就一个话题讨论,可以让交流自己的心得,等等。总之,老师的讲授是在学生充分参与基础之上才去进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实践型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没有任何压力、领略多媒体的听众。

三、注重课后管理,强化积累习惯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等有较全面的了解。有人认为,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背诵方面,不应该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一样要求那么高。笔者却不以为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要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将来胜任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而是要有对此有很深的感情和强烈的爱。要达到此境界,对古代文学作品没有扎实的背诵能力和积累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影响身边的人去构建汉语语境,或者说去构建学习中国文化的语境,古代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背诵、积累上下功夫。周绍贤在《道家与神仙》一书中说:“诵诗可使六腑安宁,秽气消亡,可以启智悟道,招吉纳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背诵能力,对于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辅助对古文名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都非常有益。汉语国际教育古代文学课后重视吟诵体悟,多读多背,强化习惯培养,应该说是与该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相一致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背诵积累习惯,刚开始要求不要太高,设置目标要让他们觉得可以实现。如要求每天背诵一首诗。坚持两个月,如果真能做到,已经很不容易了(据课堂提问,一周能背7首作品的学生很少)。在达到较低目标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如一学期需达到多少的背诵量、积累量。我们要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因为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背诵、积累兴趣。笔者在教课中,经常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强调用零碎时间背诵,比如利用等车,路上走路的空隙,两三个同学就可以相互检查督促等。课堂随时花三五分钟的时间检查,虽然只是提问几个同学背一两首诗,但是效果还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吟诵的习惯。福建师范大学李小荣教授曾在《旗山访谈录之名师有约》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让每人背一首唐诗,有的学生就背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小学的诗来应付老师。”出现这样的例子,李老师心里特感到悲凉。后来他尝试一些抽背等强化背诵、积累的方法,所教年级背诵情况大有改观。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在课后管理要求上,也要注重学生文学作品背诵积累习惯的培养。长期坚持,也能达到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古代文学在该专业中的支撑作用才能得以彰显。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育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承受和兴趣,同时兼顾国际文化交流特点。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努力纠正以老师为本位,过多讲座式的讲授,走出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探讨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微课试讲”教学方法。在课后要求方面,强化督促检查,注重背诵和积累习惯的培养。三方面齐抓共管,向有限的教学时间资源和空间要质量,才能使该专业学生在文学知识储备、作品审美鉴赏解读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汉语国际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才能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张艳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