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春雨”在我国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气候现象,其在古代农业中是决定粮食丰歉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春雨喻为生命之水,“春雨意象”也随之形成。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是独具特点的抒情载体,使得春雨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
【关键词】春雨意象;古代文学;惜春;离别;思乡
风花雪月,雨露冰霜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常描述的对象[1]。由于我国古代经济来源以农耕为主,而春雨对农耕的影响尤为重要,风调雨顺意味着今年粮食的丰收,反之则表示会有灾荒降临,因此,春雨对于古人来说非常重要。而正是因为春雨与古代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文人对春雨更是尤为关注。这就使春雨不仅是一种气候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文学意象。
一、春雨意象的基本含义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人们所崇尚的是靠“天”即大自然气候生活,在农业生产上主要采用的是春天耕种,秋天收获的生产模式,这就使得人们把一年的经济收入以及生活希望都寄于春雨之上。人们认为,只有雨水浸润土壤才能带来五谷丰收,使得农作物春天生秋天成熟。时间越往前推移,春雨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就越重要。正是由于春雨与古代农耕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才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春雨的寓意更深刻。早在《诗经》中就对春雨有所描绘,但早期文学作品对春雨的描绘并不是直言其为“春雨”,而是将其称之为“甘雨”或是“灵雨”等,如在《小雅•甫田》中写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这主要是描述人们在祈求春雨时的情景。在魏晋之前,文人还常用“喜雨、时雨”表示春雨,该说法最早出现在曹植的作品中,其有一首《喜雨诗》中写到“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诗中的大致意思是说:春雨果真是知道时节的,它在该下的时候还是来了,并且还是下在夜晚,伴着阵阵的雷声。人们听到后便可期待秋天的丰收了,这样的雨就是“喜雨”吧。虽全诗中未有“喜”出现,但其表达的喜悦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文学作品中,作者把春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将人们对漫长的农耕生活感受在字里行间充分体现,春雨意象的基本意义形成,这基本意义也可称为描述性意义。这就是早期古代文学作品中春雨的意义,在唐代之后,文人、作家又在描述性意义的基础上对春雨景色之美与意境美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与表达,这就使得春雨的情感内容与文学意象更为丰富。
二、春雨意象的形式与艺术表现
前文说到,自唐代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春雨意象不断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其表达的方式或载体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不仅在诗词文赋中对春雨有描写,而且专题题咏也相继出现;除此之外在作品数量上亦从宋代开始不断增加,各种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在对春雨的描绘上也从早期的直白、简单变得更为细腻、角度更广。例如,在描写春雨的形态时,可将其称为“细雨、烟雨等”,而在描写春雨的感受时则可称其为“酥雨”,在时间上又有“夜雨”之说,而在时节特色方面,还可将其称为“杏花雨、桃花雨”等[2]。通过这种细腻、多角度的描法不仅能够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征,而且还能体现出不同景色特征和意境之美。其中,“细雨”主要是用来描述春雨雨量较小、淅淅沥沥犹如丝缕的一种别具美感的画面,因此是文人常用该词语对春雨进行描绘。例如李商隐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又如杜甫的“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例中的“细雨”不仅描绘出春雨的特征,还传递出一种象征生命的春天气息。“烟雨”则表现出春雨迷离朦胧的特征,该词主要是文人用以表达春雨给人梦幻般的视觉美感与享受。“酥雨”表达的是一种感受,所体现的是春雨给人带来温暖舒润和身心愉悦的情感,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比喻手法,如韩愈曾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用这种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雨给人带来的美妙感觉。“夜雨”则是对春雨细细飘洒、默默滋润世间万物,使得世间万物在春雨的洗礼下一夜之间突然生机勃勃,让沉寂已久的大自然骤然美丽如画,令自然充满生机的一种赞美。而“杏花雨”主要是我国北方文人常用的一种描绘春雨的方法。因为杏树主要是生长在我国北方,其在春天盛开,是春天极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在杏花盛开时,其颜色为粉色,非常鲜嫩,文人将春雨喻为“杏花雨”,主要用于对春雨为自然带来鲜艳亮丽之美的一种描绘与称赞。“桃花雨”则与“杏花雨”相似,桃花属于春天较为常见的一种花卉,多开于清明节前后天气较好的春天里,其以“占断春光”的独特景色成为春天的象征,在桃花盛开时,雨量往往较小,而桃花盛开时的灿烂娇美以及凋落时如雨般飘洒的美丽场景,给人一种十分美丽、惊艳的既视感。所以文人将其用来描述春雨所带来的那种鲜明靓丽的生机之美,给人一种引人注目的视觉美感,体现的是一种暮春意象。
三、春雨意象的情感蕴意
虽然从表面上理解春雨只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但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人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环境的不同,其对春雨描绘时所融入的情感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成为了文人别具一格的抒情载体:文人会因春雨伤花而惜春,可因春雨绵绵不尽而心生离别愁绪,又或因身处异乡突遭春雨而想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不管将春雨与以上的哪种情感融合,都能够为春雨的文学意象增添文化内涵。“惜春”是文人把对春雨两种不同心理感受的描绘,是古代文学对春雨两种不同情感的表达。一种是对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的由衷赞美,而另一种则是对春雨将盛开的花朵摧残的感伤、对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以及时光易逝的哀伤。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春恨、惜春”的意识最早体现在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品中。直至唐宋时期,以春恨为主题的文学达到了创作的高潮,充分表达出对春雨滋养了万物、催开了百花,但同时又作为摧花者的悲悯之情。“离别相思”则是将文人细腻柔软的性格以春雨绵绵、淅沥的特征衬托出来,表现出春雨对其敏感心理的触动。同时在人的所有情感中,离别相思之情是最让人觉得迷茫和伤感的,这种情感就如同春雨来临时那种如丝如缕、如烟如雾的形态极差不多,因此,古代文学中将离别相思之情用春雨比喻,使其别具情感蕴意。“思乡怀人”其实与“离别相思”所表达的情感相似,只不过前者是利用春雨意象细腻的情感韵味以及明媚的春色为背景,通过清丽的文笔来表现,使其与自身落寞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南朝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一诗中写到“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就利用对夜雨的描绘表现出离别之情。除了上述几种情感蕴意之外,春雨意象还包含了一种闲暇意趣。这主要是由于一般春雨来临时,许多农耕活动或是其他户外工作都不能进行,这就使得平时忙于劳作的人们能够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偷”得半日的清闲。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春雨来体现闲暇、愉悦的生活与心情。
四、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我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以及人们靠“天”生活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将生活的希望都依托于春雨之上,只有春雨滋润土壤才能保证五谷繁盛、春耕秋收[3]。而春雨作为生活希望的意义在人们心中不断加深,使其成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础。而经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描绘,春雨意象的文学内涵以及情感蕴意不断丰富,使春雨逐渐从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发展为能够唤起全民族共同记忆的一种符号。
参考文献:
[1]渠红岩.论梅雨的气候特征、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7-161.
[2]潘小文.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杜甫《春夜喜雨》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7):162+166.
[3]王丹丹.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J].长江丛刊,2016(33):9-9.
作者:张晓红 单位:吕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