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中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中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中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

摘要:高校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往往更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这是远远不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充分发掘其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精神化育作用,担负起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塑造大学生灵魂的重任。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情操;人文素质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它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炽热的爱国思想和雄浑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因此,许多高校除中文专业之外,还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课程的知识性,对如何通过课程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掘课程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精神化育作用。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代文学教学中所选的作品,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正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经典训练的过程。因此,要真正实现古代文学作品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文学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以担负起塑造大学生灵魂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涌现了无数的优秀文学家及经典名作,阅读学习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与古人交通,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着深深的责任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时刻不敢忘却。许多文学家,同时又是爱国志士,在他们的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如《离骚》、《过零丁洋》、《正气歌》、《满江红》等爱国诗词,荡气回肠,壮怀激烈,千百年来,让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共鸣,将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总而言之,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当今世界处于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但战争仍时有发生,和平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必须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心底,对于生养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怀有深切的依恋和崇敬的深厚感情,这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的作用。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

物质空前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产生种种欲望,年轻一代更容易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很多年轻人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更有了流行一时的“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缺乏远大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情操。古代优秀作品中展现的仁人志士的形象及其思想情感,为年轻学子树立起榜样,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如《大学》讲“止于至善”、“修身为本”。屈原九死不悔,为理想献身。陶渊明鄙弃荣华,安贫乐道。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的实现要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去实现。而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他们几乎无法感受贫困、苦难是什么。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等刻苦求学的事迹正可激励大学生战胜困难,让他们学会不妄自菲薄,不自甘堕落,练就坚强的意志和刻苦求学的决心,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勇于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

三、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大学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宽容、平和、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具备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调适能力。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格心理教育的好教材。例如《孟子•告子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教育人们要用豁达的胸怀正确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可以看到令人景仰的飞将军李广人生悲剧的造成,固然有着其他种种原因,但与其心胸狭隘这一人格缺陷不无关系,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反面教材。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面对人生的巨大挫折磨难,没有消沉,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辉煌巨著。如果面对挫折自暴自弃,就不会有司马迁的扬名于后世和《史记》的流传。阅读唐诗宋词,我们还能感受到唐代诗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倾慕宋代词人苏轼“休将白发唱黄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旷达的人格风范,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悲悯情怀

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与万物的仁爱之心,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弱者的同情,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惜,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如孟郊吟诵母子之情的《游子吟》,苏轼怀念亡妻的《江城子》,李白感动于朋友之情的《赠汪伦》,杜甫深切挂念一个于己毫不相干的孤苦老妇的《又呈吴郎》,还有苏轼对广大芸芸众生关爱的《荔枝叹》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最美好的深情厚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名利等扭曲了人的心灵,导致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我们强烈呼吁人们最本质、最淳朴的仁爱精神的回归!学习诵读古代文学那些仁爱悲悯之情的感人作品,重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会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以此来引导学生,宣扬我们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博爱精神,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重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2]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

[3](战国)孟轲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

作者:刘炳辰 单位:肇庆学院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