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面临着课程的边缘化、评价体系的偏颇和课时量的消减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应该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首先,作为教师和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文化前进方向;其次,民办高校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教师一些自由空间,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最后,课程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依归,倡导研究性教学。

关键词: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反思;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时间跨度大,经典文学作品多,开设学期长。课时量相对较多,涉及不同的时代和多种文学体裁,教学上的难度也比较大。民办本科高校与985、211工程院校以及地方普通公办本科高校相比,因为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和办学资金有限,教学硬件设施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要保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较高的教学质量,适应国家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反思现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一.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之现状

1.古代文学课程的边缘化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祖先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靠。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戏曲都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和历史长河淘汰后的经典,不仅在思想上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着很强的启迪与教育意义,也带给我们精神上审美的享受与愉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却愈来愈受到冷落。有些学生认为古人的思想观念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他们认为阅读当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公众微信号的推送文章更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就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由于本科高校招生规模、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分数相对于公办院校要低一些,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相对薄弱,古文阅读能力总体较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阅读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尽管在本人所任职的民办高校中,也不乏古代文学素养较高的优秀学生,经过四年的积累,能够考取研究生,但是总体上古代文学考研学生较少,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学学科教学(语文)等实用性的学科;而不考研的同学往往认为古代文学距离现实社会较远,晦涩难懂的古文学习不能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带来切实有益的功用。在部分学生看来,多读一些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和记诵一些古诗词,并不如考取教师资格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来得实在。更有一些同学对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感到麻木,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这都导致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

2.教学评价体系的偏颇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公办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的影响则更是非同小可,可以说是制约着民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评价前提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和质量考核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PPT的制作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案、PPT的高度一致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同时,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是以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由于职称的要求,民办高校外聘和兼职老师的比例较高,但是他们或是上了一定年纪的退休教师,或是在本校就承担较大工作量的中青年教师,在兼职时很难投入大量的精力,责任感也有所缺失,导致其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也关注不够,课堂上按照其所属高校的讲授方法进行程式化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课时量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历时悠久,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独具个性的作家作品,但是由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时为256课时,新闻学专业古代文学为128学时,以短短的两学期或四学期的一、两年时间应对如此多的作家作品,导致许多知识点的讲授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讲授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考试突击背诵为主,这一点也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解决策略

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反思,在统筹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目的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从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出发,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探索应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新动向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理应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比一般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系统、更加详细。所以,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继续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古代文学。这种课程安排是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也值得其他民办高校学习和借鉴。纵观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代替或者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提并论。强化古代文学的教育,在当下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经典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哲理的思考,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正如赖大仁在其《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中所述“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心灵情感之学,是人的人生智慧之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文学中寄托着人们的人生理想与心灵诉求”。[2]既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如此重要,那教师应该怎么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呢?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且应该不限于古代文学作品,应该注意古今贯通,注重引导学生对古今文学发展脉络的宏观了解,并适当提供史学、哲学相关的经典书目,因为传统文化领域的各个学科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给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

前文已经述及,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间经典名著不计其数。四本文学史教材也是皇皇巨著,即便是开设四个学期的课程,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对于广大同学们来说,这样的浏览混个“面熟”其实效果一般般。而为什么一直都必须这样来讲课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太多僵硬、古板。所有的课时计划必须提前安排好,上课要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度执行,不能够有所偏差。比如《论语》因为文学史意义不大,课时安排只能讲一节课,《史记》按照总体课程设置必须讲四节课,《西厢记》必须安排两节课讲完。其实洋洋洒洒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即便是教师自己也不可能全面精通,而是有所专长。民国的国学大师们也是学有专长,王国维擅长商周制度、甲骨文、戏剧研究,章太炎擅长小学训诂,梁启超擅长史学和佛学,陈寅恪擅长中古史学,赵元任擅长语言学,胡适擅长先秦诸子哲学……术业有专攻而已。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自己擅长的可以适当增加课时量,完全铺开讲解,让学生们从一个点挖掘下去,然后看看做学问是怎么样具体论证的。比如某老师的研究专长是《史记》,那就可以在这一部分铺开讲解。当然这样讲下来,原本安排四学时的课,可能会讲到八个甚至十个课时,那又如何?后面不重要的章节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简单指导,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同时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用研究性学习来替代之前的填鸭式学习。因为重点讲解了重要的篇幅,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肯定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就更多。在此基础上,针对讲课过程中的某个问题,如《史记》的思想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一步熟悉该话题。同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如司马迁到底是公元前157年出生还是公元前147年出生,也可以让学生们查找资料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这样也是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方式。其实,对于某些非重要的章节,与其浅谈即过,不如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通过对比来认识到底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值得讨论过多,也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经典作品要反复阅读,仔细研究,而某些作品知道、了解即可。

3.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专业,一百多年来,变化不大。它不像工科或者新兴专业,需要紧跟时尚潮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相对固定,因而也不需要太多的变更。尤其不能因为一时之兴起而加入或者削减原有的课时安排。所以在当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不能强行定制改革方案,说30%的课程必须改变,从而大肆削减培养方案,然后加入所谓“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告诉大家,我们这是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改革必须谨慎,也不能所有专业都搞一刀切,像古代文学这种课程如果非得强化它的应用性,无异于逼公鸡下蛋。文学的陶冶,尤其是古代文学的陶冶作用怎么能表现或者实践出来?教育不能太着急了,这是一个重塑文化品格和人格精神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尤其以个人意志而操之过急都是一种戕害。真正的做法是可以适当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然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时代新兴的技术来帮助完成学科建设、专业的学习。但不能为革新而大肆开设多媒体技术、影视文化、网络文学、创意文化等等课程来充实门面。也不能因为改革而削减古代文学的课时量,压缩教学计划,最终让古代文学课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讲完,因为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泛泛讲解,学生听完,不知所言,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只有保持在课时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才能培养出质量和素质能力都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大学生。总之,围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师教学的经验为基础,完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安排,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培养计划,为整个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

[2]赖大仁.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230.

作者:梁建蕊 单位:齐鲁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