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能力培养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能力培养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能力培养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任。应该对古代文学教学体系总体进行精心设计,突出能力教育目标。从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课程考核和课程实践多个方面入手,发挥古代文学课程的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古代文学;能力;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承担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育重任。流畅的阅读、写作建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感受力和文字表达力的基础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不仅源自生活中的点滴观察感悟,更源自对几千年优秀作品中丰富情感世界和表达技巧的领悟。“古代文学是探求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学科,不但创作者需要艺术的想象力,研究者同样需要以充沛的想象力去作‘同情之理解’。”[1]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如果能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则学生的能力提升应该会事半功倍。

一.从“文学学”到“文学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应该通过细读作品,以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为模范来磨砺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从而形成细腻的情感感悟能力和恰如其分的文字表达能力。但目前普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通行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重点不是对学生的文学能力进行训练,而是进行古代文学知识的介绍。这主要表现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基本以文学史教学为中心,忽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已经失去了在文学学科中应有的基础性功能,而处在一种知识传授的辅助地位”。[2]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已经饱受学界质疑,但依然风行不衰。第一,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留下条理清晰的课堂笔记、头头是道的专业术语,塑造出高大上的课程形象。第二,避重就轻。古代文学历史悠久,研究资料丰富易得,而对作品的感悟却需要沉潜气力,长期用志始能偶得。即使是专业教师,也不能保证对每首作品都有独特、真切的感悟。第三,教师对古代文学作品解读一般是描述式的感悟,细腻而感性,难以作为条理清晰的笔记内容供学生记录、考试。因此学生也会弃之不记,甚至不听,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作品的主动性。古代文学课程要树立能力培育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而精心设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加强课堂教学示范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古人的内心世界,提升文学感悟力和文字表达力。教师可以适当地冲破文学史的时间编排顺序,在讲解过程中可通过分析同一题材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作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比如同样写鸟啼花落的春雨后的清晨,孟浩然的《春晓》和王维的《田园乐》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孟诗从睡醒的一刹那写起,写鸟鸣中追忆起的梦境风雨,这种注重主观感受的表达方式是孟浩然“风流”“真率”性情的表现。王维的《田园乐》则展现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体现出一个雅趣盎然的诗人、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教师应当对作品中最独特的情感感悟进行解读和描述,分析作者文字表达的高明之处,引导学生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并学习古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比如杜甫夔州诗歌中的《登高》是杜诗中的精品,也是最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作品之一,还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这首作品,对内容和基本的艺术特色有了解。这首作品解读的重点应该落在深沉状大的情思和精妙凝练的表达上。为此,笔者先介绍梁启超的演讲词《情圣杜甫》,再将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多首登高诗作与此诗进行对比,从而深刻剖析杜诗的境界和创作水准。这就突破了“讲作家必讲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及影响,讲作品必讲背景、内容、手法、语言。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感染和心灵的触发;重说明、讲解,忽视描述、抒情,像解剖医生一样冷静与漠然,文学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激情[3]”。

二.建立持续性教学平台,重视习惯培育的课外指导策略

长久以来,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被当成文学能力训练的课程,而是作为“文学学”课程传授相关的文学知识,这直接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主动性差。其一,学生的阅读训练不过关。在中学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大量系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训练,缺乏深入理解、反复记诵和悉心体验古代作品的学习经验,自主地阐释作品、感悟作品的能力不强,能够熟练阅读古文的学生凤毛麟角。加之在课堂上缺乏解读作品、梳理史料等示范性的教学,大多数学生的课后学习一直未能脱离死记硬背的模式,甚至放弃了课后学习,使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力训练功能。第二,当下的古代文学课程受影像娱乐等电子产品冲击尤其大。古代文学作品和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特别是写作训练缺乏传统文学教学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反三隅”等现场教学的示范、修改、强化等激励环节,无处下手或低水平重复导致学生放弃学习训练。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量的文学训练乃至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借助课外教学平台。具体策略是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指导学生课后的阅读、写作活动。教师将古代传统的国学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每次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并对作业的完成程度提出要求。比如对于阅读的作品,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或把读书时看到的要点和精彩之处摘录下来,或者把自己受到的启发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写下来,积少成多,既练了文笔,又启发了思维。对于经典作品,可以依据“诵读→涵泳→品鉴→摹写→创作”的步骤,由浅至深,由易至难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感悟力,并将优秀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唐代的咏物诗——《咏蝉三绝》,其中初唐虞世南的《蝉》清贵而高调,骆宾王《在狱咏蝉》的蝉清洁而委屈,李商隐的《蝉》清高而孤独。作者所托之物相同,而内心情志却迥异。课堂上重点强调学生观察假借外物抒发情感时作者如何做到物与我的合一。布置的课后作业则是让学生广泛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咏物类作品阅读,并创作一篇咏物题材的作品,交给教师及时点评,既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还锻炼了写作能力。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加强对学生文学训练环节的监督。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局限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固定模式之中,坐而论道的教法,培养出的必定是不能起而行之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听、说、读、写),如各种文体的拟作与随笔。教师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空间中,进行指导汇评,以评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是为了及时回应学生疑问并能迅速找到问题所在。教师及时跟进、持续关注指导学生可以敦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定期检查、指导,并择优汇编,奖励先进,激发后进,使学生开动脑筋,揣摩经典或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习惯成自然后,能力的持续性发展也顺理成章。同时,一些在课堂教学环节无法进行的文学训练和学习效果评估也可以借着网络传输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古代文学阅读、能力基础进行摸底,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能力训练作业,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定期检查、指导,并择优汇编,奖励先进,激发后进,使学生开动脑筋,简练揣摩经典或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加强对学生文学训练环节的监督。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局限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固定模式之中,坐而论道的教法,培养出的必定是不能起而行之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听、说、读、写),如各种文体的拟作与随笔。学完先秦文学,模仿《诗经》拟做10首四言诗,模仿楚辞作品,做两首骚体诗;学完唐宋文学,不仅学会吟诵、鉴赏各种风格的作品,而且会创作诗、词,会用文言文写散文;学完元明清文学,会创作戏剧、会写作并改编古代的经典小说篇目等。教师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空间中,进行指导汇评,以评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能力考查的课程考核策略

目前,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有两大特点:其一,考核目标突出知识记忆,且内容多来自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其二,重视期末考核(闭卷考试,占总成绩70%-80%),忽视并弱化了平时考核(到课、作业、课堂表现,占总成绩30%-20%)。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能激发学生文字表现力与逻辑思考、分析等能力。这一点,从考卷中可明显看出,学生对大学古代文学课程要求掌握的文学作品陌生,不答、答错的情形普遍。论述性的题目仅仅涉及作品名称,缺乏对具体作品的分析理解。答案明确、死记硬背型的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则受到学生欢迎,诸如赏析、改写、古代文体创作类的题目得分率较低,很难看到课堂教学影响的痕迹。在课后,教师布置的古代作品阅读、识记的作业学生往往敷衍了事,因为这类作业的完成效果如何,难以量化检测,检查也会不了了之。考试一般遵循“补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规则,学生只需要一本教材和几页笔记就能顺利轻松通过考试,助长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误区。古代文学课程的评价考核亟待改变。在教学考评环节加大过程性评价,注重能力考查才能引起师生学习的重视。古代文学是一门大课,一般采用分段教学法,分为五段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所以,制订课程的考核标准时首先要照顾能力考核的目标,在每一阶段必须突出对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增大分析问题的内容,增加课外学生自学的内容,并将其贯彻在各文学史阶段的授课教师的课程考评中。第一,增加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比例以考促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平时的学习表现、学习内容和考试成绩挂钩,落实并实施评分的细则和方法。调整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第二,丰富课外考核内容,将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放在写作训练项目上。考核内容应逐步由古代文学课程的训练写作向实际应用领域的写作渗透。比如从低年级的做读书笔记,仿写、改写古代文学作品,中年级的做影视剧评论、课程论文选题、课程论文写作,直至高年级可以准确地遣词造句,熟练运用文字表情达意,写作专业学术论文、讲话稿、文学创作等,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其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深度发展。第三,开展综合性文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气质。如能给学生的能力提供多种展示平台,必定会增加其学习的热情和自信,激发钻研精神。开办全专业、全年级的各类古代文学实践活动,如古代诗文名篇朗诵会、古代文体创作比赛、古代戏剧表演、古代文学作品的新编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气质的提升。课堂内外的学习和训练是否打开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在文学感悟、写作技能、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锻炼不仅表现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练习中,还能通过其他的平台展示。

小结

梁启超曾将小说对人的影响分为四种:“熏”“浸”“刺”“提”,其中“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这也代表了古代文学对人的作用。“提”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有的素养,恰当的课程实践活动会增强学生提升能力的紧迫感,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古代文学课程采取恰当的课程教学策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马东瑶:《对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2期,第47页。

[2]杨柏岭:《文本•美育•文化》,《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第44页。

[3]李雅君:《诗性教育——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4期,第59页。

作者:田宁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