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度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意义
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事业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公民参与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公民权的顺利实现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每一位公民都有权利参与这项工作,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实现是对公民权的尊重,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导致公民对国家公共管理事业出现了不满,影响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政府需要积极鼓励广大公民参与,充分保障他们的参与权。
(二)促进民主政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提高民主政治进程的开展质量,国家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公共管理事业中,提高公民参与度,有助于民主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的开展献计献策,这正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表现。
(三)能够建设和谐社会
步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后,我国逐渐走入了和谐社会,但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涉及诸多内容,其中,公民参与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公民参与度,能够让公共管理工作更加契合公民的实际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满意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度的提升策略
(一)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
要提高公共管理事业中公民的参与度,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能够对公共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政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实践显示,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公民的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让公民对公共管理事业的各项内容有正确认识,并明确自身的义务、自然,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在政治文化氛围的建设上,可以通过政治宣传讲座的方式来开展,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普法教育,拉近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距离。并抓好教育事业,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从小学教育着手,让公民参与意识可以深入人心。
(二)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要提高公民的参与度,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一方面,政府要对教育事业提供必备的资金、政策扶持,落实各种普惠教育政策,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均衡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群众文化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开展政治教育,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显著缓解社会大众对政治工作的隔阂,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
(三)拓展公民的参与渠道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的渠道、途径对于公共管理事业的质量也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拓展公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途径。对此,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做好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成立多个公共组织,让他们能够代表公民来表达意见,说出公民的意愿,通过公共组织的建设,让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此外,还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和民意反映制度,确保公民可以顺利参与。
(四)引导公民有组织的参与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公民在参与公共管理事业中,出现了无序化、无组织的状态,长此以往,将会大大影响公共管理事业的质量。基于此,政府需要发挥出主导力量,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工作。如,在社区中,成立专门的社区居委会,如果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疑问,均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来反馈,社区居委会有更加顺畅的沟通渠道,提出的意见也能够快速得到反馈和处理;再如,为了保障失去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成立失地农民委员会,由委员会来表达农民的需求,与开发商、政府之间进行协调,这种方式效率更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五)完善法制化渠道
为了提高公民的参与度,还要积极借鉴现有的法律政策,对“言论自由权”、“公民知情权”、“公民结社权”等问题做出细化处理,构建出科学、完善的参与制度,让公民参与朝着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从当前的法律体系上来着手,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借助立法方式来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除此之外,在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公民参与需求、社会参与渠道之间出现了矛盾,在这一方面,还要发挥出科技的作用,提高公民参与效率,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渠道。
结语
为了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采用科学有序的方法来提高公民参与度,考虑到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应该从政策、制度等方面来着手,构建组织依托,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提供新的渠道和途径,及时解决参与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隐患问题,以此来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卢艳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形式的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2]王建容,王建军.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形式及其选择维度[J].探索,2012(01).
[3]王建容,王建军.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0(06).
作者:李佳丽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