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教育发展成就及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教育发展成就及经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教育发展成就及经验

一、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1、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都是近年来根据社会需要和发展而开设的新专业,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系所开设的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却是从建校以来就有的,有近20年的办学历史,并且这些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方向设置。

(1)根据社会变化和需要,设置专业岗位群

根据专业教师对民政和社保工作的调查,我们对民政管理专业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作了细致分析,对民政以及社保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现状、行业技术及装备现状、行业机构人才需求等进行了分析,把握民政行业服务领域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任职资格提升,针对专业发展实际,形成了翔实的专业调研报告。在专业调研报告基础上,基于民政和社保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组织行业机构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职业分析,合理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通过教学分析,合理确定本专业所必备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课程体系开发基础和民政管理岗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群以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内容。

(2)不断提升课程设置质量,建设精品课程

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开设过程中,随着师资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课程设置和开发质量也越来越高。2001年民政管理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民政管理专业在金双秋教授及其它老师的努力下,《民政工作原理》和《现代家政》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周德民教授及其他老师的长期努力下,《社会调查》和《社会救助》也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民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评审,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提升了这两个专业的建设内涵,也是长期以来这两个专业建设的成果展现。

(3)广泛依托行业办学,提高实训比例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体现在实习实训,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两个专业自开始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建设,大量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广泛利用在全国各地民政系统已工作的校友资源,建立了诸多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就为每名学生毕业前6个月的实习实训场所创造了良好条件。截止到目前为止,民政管理专业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室6个、校外实训基地21个,每年能接纳1500名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4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每年能同时容纳220名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了专业建设质量。

2、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发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999年长沙民政学校升格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这样民政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原来中专层次的师资已不能适应专业建设和办学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院一方面给这两个专业的老师限定时间,在过渡期内考上研究生的老师由学院出学费,先后4名老师考上武汉大学社会学在职研究生并顺利完成学业、拿到学位,淘汰或转岗了部分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本科生老师;有2名老师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应用社会科学系并拿到了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大力引进13名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全日制优秀研究生充实这两个专业的师资队伍,截止到目前,民政管理专业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8名、助教1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助教2名,经过长期建设,这两个专业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年龄、学历以及职称师资结构,为专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选派专业老师到民政部、省民政厅、地市民政局挂职以及考从业资格证,这两个专业的双师比例都达到了100%。

(2)重视教师团队打造

长期以来,民政系的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都非常重视教师团队的打造,民政管理专业带头人金双秋教授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带头人周德民教授都非常注重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本专业的年轻骨干老师,平时大家有什么教学问题共同探讨,有什么教学困难互相帮助,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专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提升,本专业的整体师资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两个专业先后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研室,最终先后都被评为湖南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发展

在日常实践教学中,民政系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学生专业价值观念渗透和综合实务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行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的全程参与,结合工作实际,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上海、广西等全国各地建立了21个实习基地,保证了本专业实习实训的需要。同时还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在石门县等农村社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贫困农村进行实践教学,推行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这些措施确保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毕业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走上社会后得到了较好发展,其中早期毕业生大多在全国各地的民政系统工作,其中有的已经走上市长岗位,有的已走上县长岗位等,最多的是在民政系统基层工作。近年来,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发展,民政管理专业每年有200名左右毕业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年有100名左右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一部分从事了基层民政工作,一部分去了社会企业单位,目前发展良好。

二、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1、民政学院公共管理类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基本经验

(1)必须服务地方社会需要

民政学院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设置是着眼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近几年,城市街道和社区、农村村委会建设、社会救助、福利彩票发行等民政行政事务管理、民政基层社会管理、民政社会事务管理发展迅速,对民政类人才需求量较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的开放,为民政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是这两个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

(2)必须坚持课程设置动态性

相对于普通高校设置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来说,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更接近于现实社会需要,更具有适用性。变化的专业生存环境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也必须进行相应变化,保持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平衡。近年来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进行了更新调整,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开发了一些课程。如从2006年开始,民政管理专业师生通过在石门县农村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发《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门新课程。与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合作,开发《民政概论》、《现代家政学》、《中国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常用手语》、《民政信息化教程》、《社会保险实务》等6部国家“十一五”规划特色教材。动态性专业课程设置确保了专业生存的活力与社会适应性,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民政学院公共管理类教育发展的创新经验

(1)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教育的发展须依托行业突出特色

高职院校的公共管理类教育的发展决定了它必须突破普通高校公共管理类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模式,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更加注意与现实的专业实践相结合,依托行业突出特色。

第一、实习基地建设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全国各地的民政系统是民政学院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回顾这两个专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能取得今天的专业成绩完全离不开行业支持。民政管理专业先后与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及下属的五个区民政局、南宁市民政局、厦门市民政局、常德石门县民政局等民政部门联合建立了21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后与湖南省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局、湖南省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局、湖南省就业服务局、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沙市民政局、厦门市民政局、长沙市雨花区、芙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沙市砂子塘、候家塘、东塘、左家塘、雨花亭、东屯渡街道劳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站等18个行业机构签订了工学结合长期合作协议。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完全能同时满足专业学生进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顶岗实习。

第二、师资队伍锻炼培养必须紧密依托行业。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两个专业的老师要求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而且要比较熟悉目前的民政工作发展实际,只有这样上课才具有针对性,教学才会有实效性。这两个专业每年都会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派专业老师到相应的民政和社保部门进行挂职或学习。民政管理专业先后选派了7名专业老师到国家民政部、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及下属的5个区民政局、常德市石门县民政局新农村建设实习基地等民政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挂职锻炼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近两年内先后派出4位骨干教师分别到行业挂职锻炼3个月或半年,这不仅增进了与民政和社保系统的沟通联系,同时更增加了老师对民政和社保专业知识的熟悉了解,锻炼培养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师资中的双师比例。

第三、人才培养必须紧密依托行业。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民政和社保行业的支持。民政管理专业聘请了湖南省民政厅杨明波副厅长、长沙市民政局贺国谦局长等民政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深化专业建设。为加强对实习实训的指导和管理,在各省市民政局机关和民政局的二级机构、福利企事业单位聘请了16位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其中5位行业专家在校内承担了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50多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具有技术特长的专业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在校外顶岗实习中担任指导任务,实习实训教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后聘请省、市、区、街道共8名行业专家与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训教学等,行业与学院进行互兼互聘,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聘请行业兼职授课教师14人,实习指导教师80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周德民、刘志红、官翃、黄快生被街道劳动社会保障站聘请为行业顾问或指导教师,行业专家参与校内实训室建设、参与工学结合教材、实训手册的编写,共同考核实训实习学生。

第四、课程开发必须紧密依托行业。要提高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材的编写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贴近民政和社保行业的实际需要。这就需要与民政和社保行业紧密合作,共同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从2006年开始,民政管理专业师生通过在石门县农村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发《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门新课程,与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合作开发《民政概论》、《现代家政学》、《中国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常用手语》、《民政信息化教程》、《社会保险实务》等6部国家“十一五”规划特色教材。

(2)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教育的发展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更多的是直接从事基层民政或社保类的公共管理工作,而不是从事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而民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些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所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这两个专业以来就非常重视专业价值的认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和实习实训中以及日常社会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热爱民政的专业价值理念,并内化成个人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一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成为和谐社会的优秀建设者。

(3)高职院校的公共管理类教育的发展须坚持教学方法创新

纯理论的公共管理类教育显然是枯燥的和不受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欢迎的,要想推动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教育的发展,还必须坚持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参观访问法以及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切实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