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供给侧改革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供给侧改革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供给侧改革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行供给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质量不高、供需错位、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供给多元配置、精准把握需求、聚焦补短板、坚持科技引领等途径,是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推进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模式创新;安徽省

当前,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兼具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面临着如何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的供给侧改革这一迫切问题[2]。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其承担的“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马鞍山市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两项全国试点已全面升级为全国示范。无论从提供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信息化水平以及服务总量来看和以往相比是不断完善和提升,但也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存在着质量不高、结构短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全面推进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有助于不断提升安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一、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统一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萨伊理论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也是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与经济产品不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产品,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及社会公益性。其肩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这一文化属性恰恰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如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品质、提高效率,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高地,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二)适应经济新常态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过去,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过度注重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和群众文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老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原先提供的内容单调陈旧、形式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已经不再满足,供给已经成为无效供给,这就倒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及时在文化领域实行“去库存、去低端、补短板”,最终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供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更高水平意义上的文化供需平衡。

(三)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和市场是调节供需的两个核心方面,既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需要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两者同时发力,继续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市场手段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和资本,更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供给主体,改善供给方式,丰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3]。

二、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主体单一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无偿供给,旨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依然是政府,无论是在建设安徽农民文化乐园、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还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这种模式存在政府财政预算有限、有效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大量民间社会文化组织无法有效参与,难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的单一供给显然力不从心。缺乏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成为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大短板。

(二)供给质量不高

近年来,安徽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文化产品供给有了很大提升,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网络,共有143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9个电子阅览室,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但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家书屋的书籍内容陈旧、缺乏实效,很多活动场馆和活动设施也基本是摆设、无人问津。一些地方还是以传统的文化部门送演出、送电影、送书籍等供给方式为主,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缺乏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三)供给和需求错位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错位,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普遍存在问题。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但老百姓却不认可。缺乏对接平台,老百姓没有充分表达文化需求的渠道,无法有效参与意见,文化管理部门对群众的文化诉求回应太慢甚至没有回应。文化管理部门虽然也有会做一些群众调研,但大多不能真正充分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并积极吸收采纳。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在不充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情况下,政府以行政手段主观推行配送文化产品,群众被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导致虽有公共文化供给但老百姓不满意、老百姓有文化需求却无供给,理想和现实产生了偏差。调研中还发现大量的行政资源和文化资源闲置浪费。

(四)供给不均衡不充分

安徽省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依然存在不均衡和不充分现象。一是整体供给上不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地区,如合肥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较好,但皖北等地区的发展差强人意。二是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支持、施建设及群众公共文化生活来看,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地区远远优于未试点地区,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明显。三是对特殊群体关爱不够。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一些特殊群体明显关爱不够,比如像打工群体、残疾人士、留守儿童、鳏寡孤独者这些弱势群体,未能有效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公共文化服务或者提供的非常有限,甚至尚存在盲点。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推进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公平、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为此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全省上下要达成共识,充分意识到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引领新时代文明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势在必行。坚决杜绝“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错误意识,高度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发展,聚焦现实问题,补短板、提效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的重中之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上创新、锐意改革,才能有效突破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管理体制,整合全省文化资源,高效提升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原有制度障碍,制定符合安徽省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行、监督评估等系列制度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配置

引入社会化服务和资本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主体参与配置的必然发展趋势,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但并非唯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有利于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供给效率。(1)可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中来。供给主体多元必然带来资本多元,而资本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多元化参与有助于调动资本积极性,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不足、途径来源等问题。创新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机制,尝试引入众筹、捐赠、社会赞助、文化发展基金、项目托管、招投标等制度,建立以政府引导资金为主导,带动多种投入主体、投入方式的文化投融资机制。(2)可采用引入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企业合作等诸多方式引入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提升供给效率。如通过培育相关社会文化组织,提升专业水平,制定相关服务购买标准,创新政府多样化购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四)精准把握需求,提高供给质量

不能准确把握群众文化需求,以及需求变化状况,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自然无法提高供给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可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搭建全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建立专门的搜集群众需求及表达意见渠道,解决信息不对称、供需错位问题。从而加强政府、企业、群众之间互相交流、沟通,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相关决策依据,增强灵活性。实际操作中,可借鉴“淘宝”模式,为供需双方搭建新型文化服务平台,供方提供相关文化产品、服务类型,群众按单点菜,或者提出需求定制化配送,高效匹配,实现无缝对接。采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了解群众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及时反馈供给方,创新、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坚持“内容为王”,精心设计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发原创、体现特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

(五)聚焦补短板,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鉴于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供给还不足,以及存在区域建设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等现实问题。当前应全面梳理聚焦补短板,借鉴合肥、马鞍山等地市成功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意见,制定全省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形成上下衔接的标准化体系。在提升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质量的同时,更注重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输送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进农村、欠发达地区、偏远山区,实施文化精准扶贫。更加注重差异化,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以及特殊群体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选择。

(六)坚持科技引领,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息科技和数字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科技的深入融合,极大地丰富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坚持科技引领,科技和文化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有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大发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可更有效对接解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准推送,创新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通过网络技术、数字化手段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提供标准化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滞后及均衡性发展和普惠性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更公开透明地进行评价、监督政府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羡岷.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积极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访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1):44-47.

[2]杨彦.供给侧改革下的公共图书馆微信服务转型研究———以湖北省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2):14-16.

[3]伍玉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1):56-60.

[4]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四论学习贯彻“7•26”重要讲话精神[J].当代贵州,2017(33):1.

作者:汪开利 单位: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