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设施网络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不高、短缺与闲置现象并存,管理机制不完善、服务方式滞后等问题。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需要以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协调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转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途径和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仍显不足,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仍然较为匮乏,服务方式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由于对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不高、开放程度不足、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我国农村存在着宝贵的公共文化资源被闲置和浪费的现象。破解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矛盾,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在共建共享上下功夫。
一、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持续增加。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
1.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迫切需要。
人是精神性动物,这种属性决定了人并不仅仅需要满足于吃饱穿暖,而且有着更高层面上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追求。因此,当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让群众享有文化权利,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才能更好地追求其他各方面的权利,推动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去,我们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等看得见的硬指标投入的精力和资源相对较大,但是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等软任务以及亿万农民群众应该享受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重视不够。因此,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和从事文化创作等权利,需要从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从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活动着手,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2.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是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的必然要求。
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共享是全面的共享,不仅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也包括文化领域的共享。“相较于资源集聚、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大中城市,作为亿万农民生产生活的广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较为匮乏,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2]。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协调共享发展,一方面需要着力解决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效能,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需要对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充分整合,通过完善设施网络、创新运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从而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3.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但是,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影响和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旧较为落后,公共文化生活的物质和活动载体比较缺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此外,“很多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由于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处于闲置状态而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的大致均等。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在于兜好底线和补齐短板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着力推进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资源配置上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
4.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是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在全国人民奋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思想观念、国民素质、教育程度等精神文化层面体现得尤其明显。特别是在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持续增加,他们迫切期望能够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城乡文化教育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5.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是以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在中西部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并且还分布着许多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存在“今日脱贫、明日返贫、越扶越贫”的现象。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最根本的还是精神家园塑造未能跟上,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说到底是精神、文化上的贫困使然。“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动扶贫开发,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全体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去占领他们的心灵空间,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蔓延,也有利于破除农村贫困群体的“等、靠、要”思想,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推动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的实现;还有利于贫困地区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上开辟一条文化富民的新路径,从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都有所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体制机制不活、管理跟不上等原因,我国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相较于文化资源集聚、配套完善的大中城市,作为亿万农民生产生活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仍然不健全,导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文化站现在已年久失修,一些乡镇艺术团体已人去楼空。“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更谈不上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不少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几条墙面上的宣传标语口号、几间资料陈旧过时的农家书屋、几场门可罗雀的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上。一些农村文化事业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的文化产品更是少之又少[4]。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单调和匮乏,也给低俗无聊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滋生土壤,甚至助长了农村赌博、封建迷信、非法邪教等歪风邪气。
2.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不高,短缺与闲置现象并存。
“与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物质载体缺乏相比,部分农村已有的公共文化资源管理不规范、开放不到位、服务效能低的问题更加令人遗憾”[5]。例如,许多地方新建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选址在县城新区,距离农民居住地方较远,农民不便于享用;一些乡镇文化站和村集体文化大院花巨资配齐了电脑、音响、投影、书柜和健身娱乐设施,但是却由于开放时间短、组织活动太少,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党员教育中心、农技推广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由于分属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资源配置和整合利用的效率低下;个别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内容上也显得有些陈旧,无法与农民群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农民的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导致供需严重错位、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一些文化场馆因为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不到位,加上专职文化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建成之后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3.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的深度与力度不够。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体制有待完善。在组织体制上,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分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如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活动,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工作,宣传部门负责文化宣传和文明创建工作。这种缺乏统一组织机构领导的状况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局面,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第二,评价指标不科学,重视显性指标、轻视隐性指标。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看重文化设施面积、藏书数量、有无规章制度等显性指标,而很少关注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藏书内容的针对性等隐性指标。第三,对干部的考评内容不全面。考评重经济、轻文化,有些地方甚至不把文化建设纳入考评内容,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第四,投入机制单一。对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设有较高的门槛,社会资本不敢放心大胆地进入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建设单靠政府拨款,没有发挥市场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又因乡镇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第五,管理机制僵化。文化管理仍旧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群众只能被动地接受,造成供需错位。第六,创新机制缺乏。基层文化干部习惯于听从上级指令,不会从当地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创新思路、寻找对策。文化企业经营业务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模仿多、创新少。第七,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在我国乡镇,当地文化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也引不来。缺乏得力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灵活机制。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服务方式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起步较晚,加之政府财力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离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一,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公共财政仍然是较多地投向城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配套仍然不足。第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还是由政府包办,政府在文化产品的供给中占绝对优势,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据调查,不少地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在主要还是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多元化投入机制没有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够。第三,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不够,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应较少。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单一,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实用性差,人民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导致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质量不高,离农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第四,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文化市场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倾向。个别地方文化市场还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非法低俗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垃圾。
三、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机制的对策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亟待解决。
1.建立公共文化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城乡统筹,从法律制度、政策保障、财政投入、运行机制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权利均等、资源均等、机会均等。第一,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高度上,统筹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上面向农村、重心下移,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中的城乡、区域不平衡问题,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和特殊群体倾斜,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第二,要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构建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基本文化权利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合各类文化惠民资源,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平台。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必须整合各类文化惠民资源,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载体。第一,要继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整合和完善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现有设施,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稳步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第二,要以群众实际文化需求为中心,精心设计产品内容和服务项目,加大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第三,要有效整合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的现状,“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6]。
3.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行并重的原则,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公共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7]。通过规范服务项目和流程,有效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第二,要加大涉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落实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发挥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第三,要创新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推广村民评议和菜单式服务等做法,开展参与式管理,引导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监督,维护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权益。第四,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奖惩机制,把乡风文明和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考核评价县乡领导班子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预算分配和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农村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第三方反馈机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8]。
4.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必须切实转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第一,要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对各类参与主体一视同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能由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9]。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第二,要深化县乡公共文化机构内部的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强化服务功能,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第三,要“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馈和评估机制,推动形成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10]。第四,转变文化发展理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格局,做到既发挥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骨干作用,又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同时也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
5.推进“互联网+文化”战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影响力。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充分把握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推进“互联网+文化”战略,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远程服务能力。第一,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网上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卫星电视、数字电影、数字书屋、电子报栏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网络。第二,要积极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功能,提高面向基层的网络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基层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推进全国范围内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第三,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的“三网融合”,推广面向农村的数字移动终端载体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努力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5]刘刚.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在共建共享[N].学习时报,2016-09-22(05).
[3][4]赵语慧.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困境与出路[J].中州学刊,2015,(9).
[6][7][8][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N].人民日报(海外版)
[9]文化部党组.以新的发展理念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