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典咏流传传播中社会文化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典咏流传传播中社会文化需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典咏流传传播中社会文化需求

一、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经典流传》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百度指数统计上看,从2月16日播出开始,搜索量即开始上升,到2月18日达到第一个峰值,为43761。同步的资讯则在2月17日开始出现,19日达到第一个峰值,媒体指数相对平稳,从17日开始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对于这一档节目的关注,是源于社会本身的,并未受到太多媒体的影响。从数据上看,节目组并未进行显著的预告形式的广告,社会媒体对该节目的所有传播行为,基本都是对节目既有影响的反馈。从节目创办的形式和思路角度看,《经典咏流传》明确指向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节目主要采用了音乐的形式,但是其中的点评环节,更多倾向于对诗词创作背景和内涵的发掘,音乐在节目中的位置,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形态和载体而存在的。考察社会对于节目的关注情况,可以把观众对《经典咏流传》接受作为透视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需求的窗口。从网络传播的数据看,各类媒体在对《经典咏流传》的宣传报道中,并未对受众行为作出太多诱导,因此可以相对真实地还原文化受众行为特征。从节目本身看,音乐虽然相对突出,但是并未造成喧宾夺主的状况,文化的主题仍然占据首要地位。

二、节目传播力基于经典诗词的力量与传唱人的影响

《经典咏流传》以音乐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内容,由于音乐的引入而引入了对应的音乐人,而音乐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影响力,这些都会为《经典咏流传》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带来影响。在选取作为分析的数据时,本文采用了爱奇艺网站上的播放数据。首先,爱奇艺作为百度搜索“经典咏流传”关键字的第一个结果,从网页带来的大流量,可以确保统计结果具有一定意义。除此以外,爱奇艺本身对纯享版进行了整理,本次数据统计采用纯享版统计,使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纯享版截掉了点评,只保留了音乐部分,使对应的播放次数数据也更趋近真实。从爱奇艺统计数据看,排名前十的单曲分别为:《月下独酌》(毛不易、廖俊涛)、《少年中国说》(张杰)、《墨梅》(谭维维)、《山居秋瞑》(霍尊)、《在那东山顶上》(娄艺潇、四郎贡布)、《咏鹅》(王迅、王恒屹)、《三字经》(王力宏)、《金缕衣》(叶炫清)、《定风波》(黄绮珊)以及《苔》(梁俊)。这十个单曲中,整体数据大致保持在20万至40万播放范围内,《少年中国说》和《墨梅》分别达到了41.5万以及41.2万播放次数。《月下独酌》的播放量达到了133.2万次,远远超过《经典咏流传》本身的平台播放量,考虑到在腾讯等平台上,《月下独酌》虽然并没有远超《少年中国说》等曲目,但是仍然成绩不俗,因此仍然将其放置于前十范围内。以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来进行衡量,超过千万级别的歌手一共有三个,即张杰(4873万)、娄艺潇(1525万)以及王力宏(5910万),其他歌手均保持着几百万的粉丝水平,其中《苔》的歌手梁俊没有粉丝。因此除了播放量外,《经典咏流传》歌手影响力对该节目点播形成的作用力也纳入评估范围。

三、契合主流价值观的曲目具有更强传播力

从播放排名前十的曲目中可以发现诸多共同之处,除了《咏鹅》、《三字经》颇多含有教育价值以外,霍尊的《山居秋暝》多了一份闲云野鹤的心情,《在那东山顶上》属于颇具民族风格的爱情主题,其余的六首曲目基本都包含了积极向上的奋进态度,而这在《经典咏流传》曲目选择中,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对于文化和思想期待的一种需求方向。《墨梅》在该节目中先后由两个歌手进行演绎,虽然曲谱歌词都一样,但是风格有所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不同歌手演绎曲目的播放量的数据差异,就值得深入探究。在《经典咏流传中》关于梅花主题的诗词,节目共引入了三首,分别是《墨梅》、《梅花》以及《咏梅》,演绎出了四个曲目,这其中产生的播放差异,同样是洞悉文化需求的重要依据。

1.奋进主题不容忽视

《月下独酌》、《少年中国说》、《墨梅》、《金缕衣》、《定风波》以及《苔》是前十中颇具奋斗风格的曲目。谭维维的《墨梅》作为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山居秋暝》播放量差距了超过10万次,不可谓不是一种胜利。《月下独酌》居于榜首位置。对于《月下独酌》的解读,在节目的点评中已经有了答案,虽然李白的这首作品带有几分悲切,但是这种悲切是来源于一个太平盛世不得志的诗人,是李白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这与当前身处上升时期的中国同样在寻找自己价值的年轻人,在面对社会提供的多样选择、多种机会所产生的复杂情绪,有着某种微妙的契合。同时这一曲目的曲调轻松诙谐,纵然是出世的词,在入世的曲之下,也只体现出一种休养生息、暂避尘世的态度,而这种暂避,正是为了入世做准备。因此毛不易的曲,将李白的词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成就了《月下独酌》的灵魂,也衬托出一种不一样的奋进。再如《苔》,《苔》能够取得点播21.1万次的成绩,其传播力量可以说几乎全部来源于原著本身,歌手梁俊并不是艺人,带着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一同演绎《苔》,相对于那些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必然存在显著差别,而《苔》曲目却稳稳地进入到了前十的位置。第十一位《但愿人长久》在一定程度上沾了现代舞美的光,《枉凝眉》是老戏骨的重新演绎,都落到了《苔》的后面,因此袁枚的《苔》传播力毫无疑问来自《苔》中所呈现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力量。其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疑是当代平凡人物的真实写照。即便是平凡如一颗螺丝钉,站在社会上不并不起眼的岗位上,也要奋进,不输“牡丹”。

2.文化的内涵超越了音乐形态

《墨梅》在节目中,经由谭维维和王泓翔分别进行演绎,两个版本曲目的传播力虽有差异,但者以各自的曲目风格共同成就了《墨梅》的传播效益。王鸿翔带着京剧风格的唱腔多了几分温婉,谭维维的现代唱法则更多高亢风格,反而让人有一种直抒胸臆的感觉。如果仔细辨认,谭维维的唱腔中同样也有一丝京剧的风格,在“隐约香更浓……傲然尘世中”一句中可以分辨。这种少量的京剧元素运用成为整个曲目的一种风格渗透,而王泓翔的唱法强调了京剧风格,虽强化了曲目音乐风格,但是削弱了《墨梅》的主题情绪,传唱度方面也会有所削弱。这些因素,都成为谭维维版胜出的因素,同时也是《墨梅》得以稳居第三的根本所在。

3.爱情主题不敌奋斗主题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同样也是音乐的重要灵感来源。但是《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爱情曲目,其传播力与奋斗曲目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成绩最好的《在那东山顶上》也只是第五,还是在民族和异域风格的基础之上才有这样的成绩。关于梅花的曲目一共有三个,排名差异比较大,其中谭维维的《墨梅》进入了前三,许茹芸的《梅花》却只是在十九位,王泓翔对于《墨梅》以及《咏梅》的演绎,虽然有李胜素老师的支持,但是因为选用了更为小众的唱腔风格,因此难以实现广泛流传。分析谭维维和许茹芸的两个作品可以发现,同样是梅,《墨梅》描述的是梅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日月浩荡中华魂”的深刻表达,而《梅花》则被演绎成了爱情故事。爱情固然是美的,是经典的,但是在主流价值观的传达上,自然抵不过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中国精神,这成了谭维维《墨梅》在三个梅花曲目中胜出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通过上文中《经典咏流传》有关曲目传播力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当前我国社会而言,文化的需求,最为重要的着眼点仍然在于发展主题。社会在发展,同时人也在发展,人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必须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需求相契合,这种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需求相契合的个人情绪表达,无论通过何种艺术形态展现出来,只要这种艺术形态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这种需求,就一定能够打造出符合这个时展需要,甚至于推动这个时展的文化而受到社会的肯定。

作者:石莉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