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千与千寻中的日本文化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以日语教学为目的,从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人物设计、场景以及故事情节等视角解析这部经典电影中的神隐文化、龙文化、泛神论、蛙文化、言灵信仰等日本文化,以期对日语学习者在日语以及日本文化的学习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千与千寻》;日本文化;日语教学
一、《千与千寻》概要
电影的主人公是10岁的小女孩千寻。千寻一家在搬去新家的路上迷路,并误入八百万众神居住的街道。千寻的父母因吃了神的食物变成了猪。千寻在白龙等朋友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父母平安回到现实世界。
二、人物设计中的日本文化
关于人物设计,本文将通过对主人公千寻、白龙、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形色色的神以及浴场中的蛙人等人物的分析,探讨其中的日本文化。
(一)千寻与神隐
首先分析主人公为什么要设计为10岁的小女孩。主人公要设计为10岁的少女的原因和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关系非常紧密。因为要通过“神隠し”(神隐)把现实和虚幻连接起来。神隐即被神隐藏,去向不明的意思。在日本民间相信有时候孩子会被神藏起来。被神藏起来的孩子会突然失踪,怎么都找不到,两三天后又会突然回家。也就是说被藏起来的几乎都是小孩子。这也是千寻的父母一进入神界就变成了猪,而返回现实世界后对在神界发生的事情浑然不知的原因。接下来分析另一主人公白龙。白龙在电影里被叫作“白”,平时是一个和千寻年龄相仿的小男孩,能变成白龙。但他其实是琥珀川的河神,因为人类建造住宅填埋了琥珀川,河神失去了住所,为了学习法术做了“湯ばば”(汤婆婆,电影中“油屋”也就是浴场的管理者)的弟子。因为白龙可以化身为龙,接下来本文将分析本动画电影中的日本龙。
(二)从白龙看日本的龙
日本的龙源自中国。在中国,龙是与水有关的神物,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有神奇力量的动物。龙一开始并没有统一的形象。东汉学者王符总结的龙的形象是认可度最高的。王符总结的龙有蛇的身体、骆驼的头、兔子的眼睛、鹿的角、牛的耳朵、有鱼鳞、鹰爪、虎掌、人可以骑,能飞上天,也能在水里游。日本的龙文化也是在东汉时期由中国传入的。电影中的“白”之所以可以化身为白龙,是因为他是河神,是与水有关又具有一定法力的神,在电影中白龙在浴场的地位也非常高,能力很强,这一点和中国的龙很相似。从长相上看,白龙的身体也是蛇,并且有爪子,说明《千与千寻》中的龙受中国龙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与中国龙不同的地方,比如说电影中龙的头部整体看起来像狐狸的头部(也有人说看起来像狼),因为日本文化中,狐狸是有灵性的动物,是神灵的使者,所以在日本的神社,到处可见狐狸的雕像。电影中的日本龙虽然不像中国的龙头那么复杂,但依然能看出有中国龙的影子,在中国龙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元素。
(三)八百万众神
八百万众神是来“油屋”(浴场)消除疲劳的各路神仙。日本有句俗语叫作:“一粒米上有七个神灵”,用来比喻神明无处不在,即日本的泛神论,也叫万物有灵论,是大和民族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这部动画电影中,来“油屋”(浴场)泡澡消除疲劳的众神才叫“八百万众神”。八百万众神形态多样,外貌千变万化,但皆源自自然界的某一事物。比如:“萝卜大神”(オシラ様),外表是一个白萝卜,在电梯里偶遇人类千寻,表现得很淡定,并且还用身体挡住千寻,帮她躲过了蛙人的追查,并替玲(リン)把千寻送到了汤婆婆处,是一位非常和善的神。“萝卜大神”(オシラ様)是日本的农业神之一,流传在日本东北地区;“春日神”,戴着春日大社的面具;“牛鬼神”(ウシオニ),长着鹿角的鬼;“大鸟神”(オオトリ様),一群还没有出壳的小鸡,在影片中挤在一个大浴池里泡澡。这里重点解析一下“腐神”(オクサレ神)。腐神浑身被淤泥覆盖,散发着恶臭,所到之处都会被污染,连玲手里的饭都会被熏得冒黑烟了。但洗完澡,把身体里的垃圾都清理干净以后还原了河神的本来面目。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河神入浴的场景与日本人平时的入浴习惯完全不同。日本人在进浴池前一定是先把身体洗干净的。泡澡的重点在于泡,通过泡来消除身心的疲劳。也许这里腐神身上的“脏”并不是具体的脏东西,而是河流被人类污染后,身心俱疲的外在表现,洗不掉,所以才会带着浑身污垢直接入浴。
(四)蛙人
电影中浴场的员工几乎都是蛙人。在日本古代就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有种动物,不管离开居住的水池多远,都能靠本能找回来。所以人们便把这种动物叫“蛙”了。日语中“蛙”和“帰”谐音,都读“カエル”(kaeru)。所以“カエル(kaeru)”有钱财回来、平安归来、招回福气、时来运转、好运回来、失物复得等象征意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蛙”作为吉祥物来佩戴,日本的很多旅游景点都卖青蛙图案或者青蛙形状的护身符。影片中的汤婆婆是个守财奴,所以她的员工都是蛙人,应该是取“招财”之意。
三、舞台背景中的日本文化
《千与千寻》的舞台是由汤婆婆经营的油屋,即浴池,是供众神休息、消除疲劳的公共浴池。日本的公共浴池源于6世纪寺庙的“浴堂”。公共浴池对于日本人,与其说是清洗身体的地方,不如说是转换心情,进行精神放松的地方,后来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社交场所,数量繁多,种类各异,曾经盛极一时。所以在日本至今仍有入浴礼仪。在公共浴池里面不可以用香皂等清洗剂、不能大声喧哗等;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入浴的顺序也是有长幼尊卑之分的。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浴室增多,昭和40年开始公共浴池数量逐渐减少。
四、故事情节中的日本文化
(一)言灵信仰
电影名《千与千寻》中的“千”和“千寻”是同一人物。汤婆婆通过拿走名字来操纵他人。白龙就是因为被汤婆婆拿走了名字,忘记了自己的真正身份而化身为白龙给汤婆婆工作的,而他自己也以为自己就是一条龙。在千寻的提醒下,白龙想起了自己“賑早見琥珀主”的真名,龙的样子就消失了。“千寻”在被汤婆婆拿掉名字中的“寻”字后,很快也忘记了自己叫“千寻”,再被问到叫什么名字时,只记得“千”这个名字了。但白龙在把衣服给“千”的时候,告诉她汤婆婆通过名字操纵别人,并在衣服中夹了一张写有千寻名字的字条,嘱咐“千”记住自己的真名是“千寻”。这一情节的设计是以日本的“言灵信仰”为背景的。“言灵信仰”也叫“语言崇拜”,认为语言具有魔力,是人和神之间的纽带。因此日本古代就有专门向神祈祷的“祝詞”。日本古代歌谣也是从古代祭祀活动中诞生的。“姓名崇拜”也属于语言崇拜的一种。在《千与千寻》这部电影里面,姓名代表了真实世界的记忆,是每个在浴场的人真实身份的载体。所以浴场的人要想回到现实世界就必须记住自己在现实世界的名字。名字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写有名字的纸被破坏,名字的主人也会受伤。如果把名字交给了某人,也就等于和这个人签订了主仆协约。这种姓名崇拜在另一部日本动画《夏目友人帐》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环保意识
电影中的河神一开始被误认为腐神(クサレ神),是因为河流被人类严重污染,污染程度严重到河神已经难以承受。在日本历史上有有名的工业排水事件———水俣公害,电影通过非常夸张而直观的形式把水的污染展现在我们面前,意欲唤起人们对水、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因此可以借助这部动画电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日语学习者的环保意识。《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的经典之作,该片2001年在日本上映取得了304亿日元的票房。并在之后的几年获得了包括动画电影史上最高奖项金熊奖以及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将这部电影作为日语学习的影像材料,可以从电影的主题:自我成长、环境保护方面对学习者进行素质教育,还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与情节加上教师的讲解、分析让日语学习者充分理解日本文化。以期在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之中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综上所述,从日语教学的角度看,《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涉及到的日本文化现象有:神隐文化、龙文化、泛神论、蛙文化、言灵信仰。教育者只有帮助学习者充分了解这些文化才能使其透彻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领悟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主动挖掘各种日语动画电影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掌握地道的日语好办法。
作者:李红侠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