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慕课教学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慕课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慕课教学模式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内蒙古财经大学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学校对于该课程的建设一直是不断地推进,精益求精。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比较成熟,但也是有利亦有弊。本文尝试对新近流行的慕课元素引入教学后形成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慕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办公自动化等基本的操作技巧,是一门通识课程。

一、内蒙古财经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定位

内蒙古财经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由《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和《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三门课程组成。随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这三门课程形成了“三课一体”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三课一体”课程的关系是先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再修《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最后修《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所有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类知识的基础课程。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才能在《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中熟练设计界面对象,指法娴熟的调试代码;也才能在《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课程中直接融入学习。内蒙古财经大学也确实将这门课程放在了奠基的位置,定位为是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所有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即开设的一门课程。而且一直关注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不断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这门课程是精品课程。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模式,有如下特点。1.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相融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统一,全部在实验室讲授,采用案例驱动的讲授模式,教师边讲授,学生边操作,实现讲练结合。2.教学过程实现五个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授课计划、统一的教学案例、统一的上机实验和统一的成绩考核。3.课程成绩由实践成绩和理论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采用机考软件进行,自动阅卷,高效透明且准确性高;成绩评定包括FTP上传作业成绩、期末理论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多个部分,并且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成绩计算模板。4.建立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网上教学平台和相应的网上视频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随时了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要求,并进行网上自学。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也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采取团队教学,整齐划一,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团队精神与合作。但是传统教学也确实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为:第一,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被动,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第二,部分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于直接复制别人的作业。第三,整齐划一的教学,自然也是缺乏个性的,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加入慕课元素的尝试

慕课是MOOC的音译,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课程的课程资料到互联网上,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慕课课程通常以周课时为单位,每周知识点的划分比较细致,而且知识点展示形式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6年启动了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第一批在线课程参与了建设,该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只有30课时,略显不足,如果能结合慕课课程进行教学,也是相得益彰。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每学年学习人数5000多人次,100多个教学班,大面积开展难度大,也怕不能保证教学效果,故而抽取其中16个班级作为试点,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开发的慕课教学平台,采取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为契机,尝试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然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线上(网络)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导致课堂上学生差距拉的更大,教师更加不好掌控,课堂纪律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讨如何将慕课课程融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结合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慕课课程若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本文提出几点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需进一步加强MOOC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

内蒙古财经大学2017年初完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慕课录制和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同期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试点,采取全新的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便是MOOC教学平台不稳定,资源不完善。这之后,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一直在完善MOOC教学资源,每周的知识点都以教学视频、案例描述和分析、案例讲解、教学内容提纲、课件、习题测试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着手转移平台到“爱课程”网,这是目前比较成熟稳定的MOOC教学平台。后续可以继续探索在平台上和学生互动的模式,建立讨论区,作业展示区,学生提问区、测试区、优秀学生成绩展示等,真正发挥平台的优势。

(二)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

慕课课程知识点划分细致,而且以视频、案例、课件、测试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上的慕课课程(线上)自主学习基本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线下)中要布置好下一周的学习任务,并控制好MOOC平台上内容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完成自主学习,学生一旦错过时间就无法观看,以此督促学生按时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练的模式,而主要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测试学习效果为主。测试方法可以多样,比如收取学习任务中布置的作业;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上台5分钟描述一下学习过程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总结学到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拔高,在课堂上完成比较综合的案例。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

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为特点的全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很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相比传统教学是加大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高效顺畅地组织好每周的教学都是对教师的挑战。教师要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规划好每周的学习任务,考核测评要课课进行,以便督促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慕课课程进行学习;教师要选择和积累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拔高型学习;教师要统计分析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根据学习表现生成相应分数;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难点,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不同,教师可能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的协作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套用,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个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讲解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学生的高级学习伙伴。

(四)多管齐下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慕课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通过线上开展,即使用慕课平台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有多样化的考核措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的惰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生活,体现实用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以实际问题为导入,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强调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Word教学中,选择一篇学生的学年论文作为案例,论文素材中有大量无格式文字、图片、Smart图形、自选图形标注、表格等,引导学生设置文字和图的格式、应用标题样式、添加页眉页脚页码、添加脚注尾注和题注、设置目录等等,一步步完成排版操作。当一篇排版完美的论文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是很有成就感的。这样的案例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因为这样的知识不仅仅是用来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选取这样的案例也体现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特点。2.教师要进行线上监督,线下检测教师要及时记录并通报学生线上(MOOC平台)的学习情况,增加学生的压力感和目的性,以便起到激励作用;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线动态,在讨论区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在身边;展示学生上传的优秀作业,进行点评;在线下教学中(课堂)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通过提问、作业、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等方式进行。3.结合传统的考核方式使用网络考试系统组织2次实验考试,中英文指法和Word/Excel操作,并按班级导出成绩;全程提交FTP作业3次,取平均分作为作业成绩;期末使用软件进行理论考试一次。学生最后获得的是按比例计算作业、考勤、学习过程监控、实验考试、理论考试各项成绩后的总评成绩。其中学习过程监控成绩就是教师监控学生学习视频情况、讨论区提问、讨论区回答问题、课堂演示、课堂回答问题等过程后给出的分数。(五)班容量不能太大,需得小班授课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都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合班适合教师集中讲解知识。而结合MOOC进行的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工作量巨大,合班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掌控。不仅是线上监控不到如此大的范围,线下课堂也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更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或讨论学习,甚至会造成纪律上嘈杂混乱,使已经学习过慕课课程的学生缺乏知识挑战,心生厌烦,因此,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是应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

五、结语

新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将慕课课程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的翻转,并且发挥重要作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和研究领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李翠梅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