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当前公共文化领域的重点工作任务。近年来,许昌市以建设中原文化强市为着力点,从供给侧优化入手,通过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作地方特色公共文化精品、拓展文化消费空间、联结服务供给力量等多种举措,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实践
1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主要实践
1.1让公共文化设施“活”起来
2017年,许昌市政府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规定,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由“三馆一站”扩大至科技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免费开放内容不仅有各场馆设施、场地服务,还增加了资源配送、流动服务、咨询、存包等辅助性服务项目,同时出台了相关配套保障措施,稳步推进全部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
1.1.1突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满足公众对文化场所的需求。近年来,许昌市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以所辖区、县为中心,建成了许昌大剧院、许昌市文化艺术中心、襄城文博中心等多功能大型文化场馆,集大剧院、小剧场、群艺馆、书城、文化创意空间体验馆于一体,满足了公众多元化、一站式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许昌,2017年以来许昌市以中心市区为试点,先后建成了31座智慧书屋和41个诚信图书漂流站,积极探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阅读推广体系的新路径。智慧书屋采用钢制全玻结构,配有图书、电子书阅读机、阅览桌椅、自助办卡机等阅览设施和免费Wi-Fi,以及自助充电器、雨伞等便民设施,为公众构建舒适、智慧、便捷的阅读空间,实现24小时免费自助服务。智慧书屋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阅读热情,自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了百万余读者,为构建许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
1.1.2盘活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存量。许昌市为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陆续出台了《许昌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许昌市广播电视“户户通”及“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全市2,443个行政村实现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书屋、广播人口、电视人口、4G网络、光纤接入的全覆盖。基层文化站建设采取盘活存量方式,不搞大拆大建,对于能够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站点不再另行扩建和新建。同时,为了防止基层文化站出现空置现象,许昌市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实行错时开放制度,鼓励群众依托文化站点开展文体活动。目前,提高基层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已成为许昌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最为重要的有效策略之一。
1.2让公共文化产品“动”起来
1.2.1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激发传统文化活力。许昌市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留有灞陵桥、受禅台、运粮河等历史遗迹,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曹冲称象”“关羽夜读《春秋》”等三国传说故事,有钧瓷烧制技艺、禹州药会、许昌越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近年来,许昌市从城市历史中发掘文化根脉,建立健全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45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76位传承人进行了文字、图片、音像的记录和整理[1],以非遗影像资料、图书、舞蹈剧目等为载体,讲述许昌掌故,传承许昌文化。如:许昌市依托钧瓷烧制技艺的七十二道工序,创作传统技艺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文化活动,灵动展现传统文化;“许昌艾庄铜器舞”入选南海舰队“许昌舰”外事出访节目单,传扬了许昌风采。此外,许昌市对于有市场开发潜质的钧瓷烧制、中医药加工、顺店刺绣等非遗项目也进行了规模开发,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引领传统文化走进公众生活。这些具有浓厚乡情民风的文化产品更符合当地公众的文化需求偏好,更易与公众产生文化共鸣,满足其文化需求。
1.2.2打造文艺精品,扩大有效供给。许昌市有河南戏曲文化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地方特色剧种越调、豫剧、曲剧为表现形式,不仅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了传统古装戏剧,还创作了近百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倡导文明新风、反映新农村风貌、反腐倡廉等现代社会生活题材的曲艺作品,用曲艺语言讲述新时代的许昌故事。如:许昌市以“时代楷模”燕振昌先进事迹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现代豫剧《燕振昌》,在河南省巡演并入选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为打造文艺精品,许昌市不断加强文化专干和文艺团队的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寻访本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大力培育和扶持基层文艺骨干,实施以高质量的文艺队伍打造高质量的文艺精品的文化产品供给策略。近年来,获奖剧目《灞陵桥》《憾天情》《智审荀俯案》先后进京演出,歌曲《小村人的婚礼》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蹈《红旗渠故事》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这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确保了许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也成为实现许昌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
1.3让文化消费供给“大”起来
1.3.1拓展供给空间,满足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消费日趋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文化消费。近年来,许昌市以建设中原文化强市为目标,出台了《许昌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规划了文化业态的发展布局,制定了本土文化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如:依托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规划建设遗址博物馆、展示棚、古环境复原展示区,与公众一起见证“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的科学研究成果;依托花木之乡生态资源的基础优势,建设花都温泉、五彩大地、蜡梅文化博物馆、花街花市等绿色生态园区,打造鄢陵生态文化城,助力乡村振兴;依托钧瓷文化之乡,建设神垕古街、国际陶瓷艺术展览馆、禹州钧瓷窑炉博物馆、中国钧瓷传统烧制技艺保护展示传习所等钧瓷文化传承空间,并将神垕古镇建成2018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文旅小镇之一。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展现了许昌市五都四乡的特色城市魅力,给公众的文化消费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3.2树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消费。为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及满足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双赢发展,许昌市十分重视文化品牌建设。一方面,许昌市以节会活动形式培育了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禹州钧瓷文化节等城市文化品牌。三国文化旅游周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目前已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品牌,以三国文化专题展览展演、主题文化旅游、三国文化大讲堂、三国文化峰会等系列特色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有效拉动了许昌地区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许昌市十分重视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着力引导下属乡镇开展“一镇多品,一村一品”创建活动,以文化品牌活动为引领,打造出独具特色狮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葛市石固镇、兼具书画与古民居的画中村禹州市浅井镇张垌村等魅力文化乡村,以质朴的民俗民风、浓郁的田园风貌助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来,许昌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占该市GDP比重的6.13%,成为许昌市的支柱性产业[2]。目前,许昌市正在建立和完善文化消费平台,衔接文化消费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实现文化消费信息对称,探索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途径。
1.4让服务供给力量“联”起来
1.4.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让服务主体“联”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只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才能更加贴近公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参与者。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服务活动日趋增多。目前,许昌市有52万余名志愿者,成立了4,000多支志愿服务队,发起2万多志愿项目,已成为许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许昌市还拥有钧瓷文化艺术协会等20多个从事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一批具有文化专长、充满文化活力的社会力量。为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其服务主体作用,许昌市先后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购买服务主体的范围和服务内容,制订购买目录,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近年来,许昌市还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合作共营等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自2017年以来,许昌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和创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资格。
1.4.2引导科研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让实践与理论“联”起来。为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体现许昌风格、许昌精神,许昌市与郑州大学合作成立了郑州大学许昌研究院,与许昌学院合作建立了许昌中国钧瓷研究院、魏晋文化研究所,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曹魏文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为共谋许昌发展凝聚了一批科研人才,并引导与支持科研机构人员开展许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以指导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公共文化服务特色产品与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升级等建设实践,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同时,许昌市还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高级工程师、知名戏曲表演艺人、非遗文化传承人到地方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教学,鼓励地方院校设立职业技能指导特聘岗位、成立名家工作室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提炼,创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许昌市为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理论不断进行探索,如:在每年度的许昌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指南中拟定与许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课题,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被运用到许昌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当中,同时还为中等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1.4.3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将许昌市与外界“联”起来。近年来,许昌市积极策划组织文化创意大赛等文化创新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为了丰富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增加供给数量、降低供给成本等,还积极开展与外界的公共文化交流与合作,如依托河南省“中原文化大舞台”等公共文化活动,鼓励本市文艺团体积极参加外地省市演出,以及邀请外地艺术表演团体到本市演出等,与外界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文化团体进行交流。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许昌市紧跟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建设发展的步伐,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如:在许昌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许昌市与周边多个地市合作,精选传统技艺项目,展现各地区的非遗实物,向公众展示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魅力。
2增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思考
2.1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建立供需对接的长效机制
当前,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最为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设开通,实现了全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3],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许昌市可充分借鉴上海、重庆等地公共文化云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本市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及早融入河南“百姓文化云”和国家文化云平台,开启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许昌市可以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整合分散在市区与乡镇等不同区域、不同管理部门的各类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手机APP、网站、微信等渠道资源分布、文化活动等服务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晓率。二是建立健全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征集公众需求与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广泛征集公众的文化诉求、体验评价等,并对公众需求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做好互动交流。三是建立文化云平台持续运营的保障机制,出台政策措施保障人员和资金稳定,科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评价标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监督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闭环。
2.2促进公众内源性文化需求增长,增强公共文化的供给活力
当前,虽然公众追求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新常态,但受自身基本文化素养所限,高品质文化需求的内驱动力尚不足,缺乏主动关注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公共文化服务“三低”问题的滋生。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效能提升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时代主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也逐渐由政府完全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转向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及“社区自主供给”等模式。新的供给模式均强调公众的自主参与,这就需要激发公众内源性文化需求潜力,发挥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4]。
政府要想促进公众内源性文化需求的增长,就要提升公众的基本文化素养,丰富其文化知识,为他们提供文学艺术基本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基本技能培训等文化大餐,使他们接受文学艺术的渲染熏陶,品味、体验、欣赏文化艺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文化需求。这种内生的文化需求具有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等特点,能够促使公众主动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动态,参与文化活动。此外,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教育诉求,政府要为其定制个性化文化配餐,尤其是城乡中老年群体、农村留守群体等特殊群体的网络基础知识培训需求,这涉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普及,关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性、公益性要求的落实,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政府还要大力扶持和培养社会力量中的文艺人才,支持文艺带头人将有共同爱好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组成社会文化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文化组织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公众在自觉参与社会文化组织的过程中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释放内在的文化需求,进而转化为自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在社会文化组织牵头下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生产品。政府可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文化组织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高质量。
3结语
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公共文化服务和保障公众文化权利没有终点,推进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当前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丰富的公共文化供给,更要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有效服务供给和建设活力,切实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参考文献:
[1]中国·许昌.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声有色[EB/OL].[2019-06-21].
[2]中国·许昌.建设中原文化强市打造中原文化高地: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综述[EB/OL].[2019-06-12].
[3]陈则谦.我国文化云的服务现状及展望[J].图书情报知识,2018(5):62-71.
[4]徐兴兴,康红军.内源性供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向———以嘉鱼县Y社区为分析对象[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5):57-62.
作者:赵开慧 单位:许昌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