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实践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实践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一、制约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主要因素

一是政治站位不高,缺乏重视程度,存在思想认识有偏差的问题,缺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给的顶层设计。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深刻认知,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建设中“点”与“面”、“广”与“深”、“多”与“精”的关系。部分领导干部潜意识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虚功”“包袱”,甚至回避和厌倦做这些工作。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存在重场馆建设、重内涵培育的思想,部署文化工作注重新建项目,考核文化工作偏重数据指标,而将文化建设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二是有效供给不足、分配不均衡,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影响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实现。目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由于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等社会化发展方式刚刚起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途径还十分有限,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时,很难因地、因时、因人制定相对应的文化惠民服务标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也决定了政府提供文化惠民工程中难以完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是人才队伍成长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失、流失现象严重,缺乏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引领者。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人才是第一要素,基层是一线战场。就基层乡镇文化站来说,这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主要阵地,但乡镇文化站的文化人才缺失、流失,队伍不健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乡镇文化队伍知识和业务结构不合理,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20%。[1]有的基层有空位也不能及时招录补充进人。现有的人才队伍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部分乡镇把文化站长岗位作为锻炼年轻人员岗位,待工作经验成熟就调整转行,人员流动性大。

二、推动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主要对策

一是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精准投放文化资源,让文化惠民政策向农村倾斜。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缩小乡村与城市间的文化供给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必然途径。适合城市的文化样式和业态未必一定可以完全复制在农村,要创造符合新农村、新农民特点的文化,满足乡村群众品质更高、样式更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要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支持农业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二是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注重差异性,精准投放资源,强化业余文化人才培养。在加强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公共文化力度的同时,对文化建设薄弱地区的投入要设定最低保障线,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每年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对文化中心(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日常工作和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精品创作等专项经费)经费保障列入考核领导班子建设重要指标,以保证公共文化事业能够真正亲民惠民。在经费投入与使用过程要实行动态调整,不断提高发展指标,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创新财政投资方式,鼓励社会参与。将财政投入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吸引地方企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中来,不断扩展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让文化从政府内部循环逐步转为面向社会的“大循环”。要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包括农村和城市社区,把所有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的、综合性的服务平台。着力提升业余文化人才培养提高,为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业余文化人才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创新业余人才激励机制,对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上取得重大成果、在经营管理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业余人才给与表彰奖励。三是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强“文化云”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精准对接基层百姓文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度学习、图像语音识别、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引领下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人工智能”不仅实现了智能技术对人的文化需求的精准判断,更彰显了现代科技创造生活美学。通过对新技术的综合利用,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由简单的计算机终端上网服务,向综合应用、互动点单、评价反馈、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建设文化云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为基层群众提供精准的艺术普及和文化活动服务,实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畅通评价反馈机制,深挖群众需求特点,实现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远程与实体相互支撑的交流互动式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公共文化信息、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的“互联网+”公共文化产品,让文化“精准滴灌”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张效廉主编.黑龙江文化发展蓝皮书(2017)[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8.

[3]赵颖.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4]许继红,刘娅茹.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研究[J].经济问题,2018(12)8-14.

作者:贾程秀男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