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基于社会协同视角,剖析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理论和高校图书馆的体系定位,提取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构建4个维度、14个影响因素的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引言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给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地方特色资源的保存者和管理者,是科研数据的管理者和治理者,是区域联盟的重要合作者[1]。

1社会协同相关理论

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郝尔曼•哈肯[2]基于激光理论提出的系统研究理论。他指出,协同理论是由内部子系统以非线性作用形式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有序改进提升,而后又使系统无序混乱的过程。在系统提升的环节,协同学强调了系统有序性结构下的自组织形态,以序参量来支配子系统间的协同活动,实现宏观系统的有序提升。另外,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支配,被组织方式也会影响自组织形态的序参量,以控制参量来改变组织形态,促进系统达成有序性或高级有序性的状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理解为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以协同学的理论为依据,该系统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自发组织的虚拟组织,该虚拟组织以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组织内部间相互协同,为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而有序合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造需要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协作,这些独立的参与组织体,是系统“被组织性”的体现,进而印证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造系统在协同学理论中的“自组织性”和“被组织性”,反映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系统是基于“自组织性”和“被组织性”的共同驱使,受到两者的协调与相互作用。

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职能转变下文化服务层面的体现,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具备了公共性、文化性、服务性和技术性的4层发展逻辑[3],彰显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柯平等[4]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评述中总结概括出学界所涉及的相关研究问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主体定位、体系构建、绩效评价、模式探索及标准化、均等化与立法等;并就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给出了广义内涵——政府层面的文化政策服务和文化市场监督服务和狭义内涵——市场层面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逻辑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职能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鉴定为政府主导下,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载体,提供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体系[5]。发展完善的中国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一种由行政供给、行政主导、社会供给组成的“三驾马车”并存模式[6],但行政供给的精准与效率问题,社会供给的薄弱发展问题,以及3种模式的协作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服务模式的实践内容。学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界定是相对明确的,基本形成了“政府—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个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架构:以政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主体,文化事业单位为具体的执行主体,其他社会组织与个人为参与补充主体的社会运行机制[7-10]。本文将以基本公共服务的狭义概念为对象,构造协同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社会参与局面,是顺应社会民众文化需求发展的服务导向。借鉴柯平等[11]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及其关系图”,依据“政府—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个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架构定位,同时吸收曹国凤等[12]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剥离出的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协同的研究视角,构造4个维度的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初步获取14个影响因素。

3.1高校及图书馆维度

以曹国凤等[12]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该维度提取归纳出5种因素,该因素根植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因素的内生主导性,涵盖了主导参与活动的高校图书馆执行层与学校管理层的“一维度双层面”的运行生态。自主参与度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反映,是高校图书馆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体系建设、运作逻辑、组织建构、实现路径等多维度的全面认知以及自身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的价值取向、角色定位、服务内容以及实现途径的综合认知与责任意识。学校重视度是图书馆所隶属的高校层面的活动支持度。高校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存土壤,高校图书馆依托所在高校的经费、政策和管理制度开展、发展自身业务;同时,高校参与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造活动,需要解决高校层面与政府层面在条块分割管理下的协同障碍。参与约束力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阻力约束因素。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层面的封闭思维与理念,表现出服务惯性的畏难情绪;同时参与约束力还涉及图书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活动中的相应岗位职责、人员抽调、考核奖励以及其他阻力因素。参与可及性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活动的方式与策略。在具体的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践行中,其凭借何种途径,结合何种形式,提供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是文化服务机构在服务活动中服务力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体现。参与推广度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采取的宣传、推广等执行能力表现。高校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和人才团队打造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通过培训、讲座、阅读推广的线下宣传和网站与自媒体运行的线上推广等形式,对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直接的社会影响力。

3.2政府组织维度

政府组织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起者,政府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发掘与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政府重视度是在政府层面给予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可态度和资金支持等。高校扎根于地方,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影响着高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受制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财税体制不完善,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占比低,各级政府责任划分不合理,政府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视度亟待改善。政府支持力是政府支持高校及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为高校的发展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便利,尤其是立法保障、规程制定和协调调度方面,能够明确高校相关文化部门和研究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活动中的位置与角色,给予高校图书馆服务业务便利。机构协同性是各文化机构利用各自优势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方面协调合作的表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协同性需要机构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政府维度的诸多相关部门涵盖了领导、决策、执行、反馈等多个管理环节的机构协同,体现了政府维度子协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3.3公众与非政府组织维度

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以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并以公众的反馈感知为参照;同时还要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协作,依靠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力与文化创造力,打造出共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协作局面。公众需求性是依托当下社会的公众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图书馆根据新时期文化价值导向和公众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通过采集、整理、加工区域优秀文化——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生成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地区特色公共文化产品,引导公众文化需求,提升公众文化的感知度和认知度,实现公众文化需求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公众感知度是公众对于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感受体验。以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高校图书馆创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产品输出,使公众感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文化内涵,促成公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实现。公众对于服务过程和文化产品体验的反馈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活动持续改进的动力。组织创造力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供给能力的体现。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协同视角下市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表现,一方面非政府组织通过招标、外包、授权等形式承接政府的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带入商业化性质的文化产品,如文艺表演、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组织协同力是非政府组织在多元化社会协作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协同能力的表现。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改进中,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既要进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作构造,又要对接文化市场的发展需求,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政府层面、各组织间以及公众需求层面的协作是组织协同力的内涵。

3.4其他维度

其他维度来自体制和法制层面的隐性因素,制约着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这种无形的力量源自顶层设计缺陷,是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巨大阻力。体制障碍是高校图书馆在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制约因素。高校图书馆为所属高校管理,对所属高校负责,它们独立于地方政府,在体制上天然绝缘于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与政府部门多为协作关系,游离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协作边缘,被动地参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公共文化服务协作主体所忽视。法制障碍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制约因素。无论是高校主管部门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定位模糊,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律体系的保障缺失,法制与定位障碍都难以明确高校图书馆正当合理的协同角色,使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协同中处于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赵莉娜.高校图书馆在地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服务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8):51-53,39.

[2]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胡税根,陶铸钧.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逻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80-87.

[4]柯平,宫平,魏艳霞.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评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10-17.

[5]柯平.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楠迪扬.中国城市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特点、趋势与反思[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1):49-59.

[7]王彩云.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6-29.

[8]柯平,洪秋兰.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6-11.

[9]詹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地位及作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8(4):20-23.

[10]马艳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7):137-144.

[11]柯平,洪秋兰.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6-11.

[12]曹国凤,贾晓彦,张丽.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5-40.

作者:薛飞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