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开发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之于城市和乡村建设及均衡发展意义重大,既是公共活动空间,又可彰显特色和文化内涵。采用田野调查法厘清山东省级传统村落数量、空间布局,梳理现存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衰败、经济差距、开发泛滥等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升其文化功能,构建不同类型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机制与路径,一是“一村一品”打造,如遗产保护、品牌塑造、环境提升等,二是保护理念变革,如树立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融文化空间于山水农田机理,积极探索山东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开发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保护开发;对策建议;山东省
山东省有着丰富的齐鲁文化与儒家文化资源,其中包含散布和聚集于省内各处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如戏台、庙宇、学堂、传统村落、家族祠堂等。笔者通过网络、文献及访谈等多种途径,广泛调研山东省典型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类型、表现形式及其功能特点,如传统村落、古镇及历史街区等,掌握这些空间的地理空间分布及保存情况,对其空间格局、构成要素及其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支撑这些空间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特征、作用及构成等,以全面掌握山东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分布及其发展优势与劣势现状;在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摸查的基础上,从历史传承、社会治理和文化保护及开发等多个角度,面向省内的政府文化旅游部门、文化保护机构、文旅企业及学者开展问卷调查,探究当前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1山东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开发现状
1.1山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
截至2019年12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部评定共五批679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山东省总计入围125个传统村落,约占比1.84%。在绝对数量值上,山东省传统村落远低于云南、贵州、浙江、安徽等省份(详见表1)就传统村落的市域分布情况而言,山东省的传统村落在市域分布上呈现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东营、滨州、德州和聊城4市一个传统村落都没有,而淄博市和烟台市遥遥领先(各为25个),随后是威海市(17个)和临沂市(14个),详见表2。
1.2山东省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现状
1.2.1村落空间衰败。首先,居住条件恶化。传统村落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且建筑形制、采光、通风、设施难以达到现今人们的居住要求,居住建筑功能性衰退和新宅基地的批建,多数人选择“弃旧从新”,任由老房子自生自灭,或是随意加盖、拆建、拆除。鲁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房龄均在一百年以上,鉴于以上因素主体建筑加速破败。其次,公共空间的衰落。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分为线状和面状,前者诸如街巷、桥边等,后者诸如庙宇、戏台、池塘、谷场等,共同承载着婚丧嫁娶、交易、集会等村民的交际圈和工作圈和记忆圈。然而村落空心化状况愈演愈烈,相对完整的传统空间格局,也依然难让公共空间难聚人气。再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山脉、水系、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是村落产生、发展的依托及保障。村落改造、工业商住混杂、村落企业布局分散、大气污染、垃圾横流,加之资金限制、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严重威胁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最后,抗灾防火能力的不足。传统村落民居房龄年久、建筑密度较高、保存质量较差、内部街巷窄小,震灾、虫灾、火灾等进一步导致其安全性较差。
1.2.2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首先,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伴随二、三产业的发展,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稳定的人居关系被打破,传统村落村民的职业发生转变,逐渐舍弃了原有传统农民的职业身份,转变为工人、职员和个体户。另需关注的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村落里宗族祠堂不再受到子孙后代的敬畏和维护,传统大家族式等级森明、长幼有序的建筑形制不再为人们所推崇和接受,房屋建设愈发灵活多样、形式多变。其次,村落保护主体意识的缺位。村落原住居民和政府相关部门是传统村落最主要的保护主体,然而两者均缺少文物保护意识,无法真正意义上认知传统村落整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如表3所示。其中,笔者从山东全省125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中选取30个,对其原住居民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居民认为世世代代生活的古村落是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应当保护,约五分之一的居民表示没有任何保留的价值或是持有事不关己态度,详见图2~3。最后,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不均衡。社会公众和国外友人对于完整保存村落文化、格局等包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兴趣度持续高涨,以此为载体寻找文化记忆和乡愁味道。以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济南朱家峪村为例,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的传统村落,2018年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320.7万元。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使得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明显提升,奠定了传统风貌和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传统村落独特、脆弱、不可再生,现阶段大多数传统村落本末倒置,重旅游开发、轻文化遗产保护,复制乡村旅游模式,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
1.2.3保护技术的滞后。首先,保护规划理念单一。一般采用静态保护法编制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注重物质形态的保存,轻视社会成本。核心保护区之内严防死守,修缮成本大幅增长。忽视对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照搬模式、“千村一面”,文化体验缺失,符号化现象严重。其次,保护规划内容空泛。山东省现125个传统村落基本编有保护规划,然而90%的保护规划人员依照经验和传统模式盲目“闭门造车”,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和打造,只有骨架而没有灵魂,毫无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再次,保护修缮经费欠缺。国家级传统村落300万元/村的保护经费杯水车薪,地方政府和宅第主人鲜有维修,而文保专项资金对于私人产权建筑不能补贴。山东省传统建筑多为木砖结构,资金匮乏导致危房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最终或搬离、或拆除,形成危房→资金匮乏→难以修缮→搬离、拆建→建筑破败的恶性循环。最后,保护人才短缺。现阶段,传统村落文化和遗产保护开发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村镇一级专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基本依靠市级文物保护部门。就人才储备而言,山东省内仅山东大学设置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类专业,但跨学科、多角度探究依旧不足,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2山东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开发对策建议
2.1以“一村一品”推进村落经济发展
2.1.1注重传统文化空间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充分保留和利用山东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内外部核心要素的差异性,深挖文化空间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有效实施保护与开发策略,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提高认可度和辨识度,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空间及其蕴含文化的兴趣。
2.1.2打造知名文化空间品牌,带动其他村落空间发展。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其农业市场化水平,把提升品牌竞争力作为传统文化空间传承及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放宽农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空间政策环境,与村民齐心协力培育品牌农产品及品牌文化,以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来推动村落经济发展。
2.1.3通过传统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环境。山东传统公共文化产业可向休闲、娱乐、康养、研学、影视等多角度、多链条、多项目延伸,而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中的非遗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也可依托优良的传承载体和活态空间得以保护和发展。利用文化创意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要素重组并嫁接至文化空间上,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融合。
2.2以乡村生态文明引领保护理念变革
2.2.1树立科学的乡村生态文明发展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物质文明得以创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得以建设和升华的前提。正确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为空间保护及开发创造了良性条件,对保护意识和保护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促进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与山水林田肌理的有机融合。乡村最原始的景观空间来自于周边山脉、水域、森林、农田环境,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与这些乡村特征要素息息相关,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契合性,具备相互融合的基础条件和形态前提。基于此,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渗入山水林田景观元素可以使得人们在体验公共设施的同时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原始环境,引发外人对于乡村田园、绿水青山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提高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人气和财气,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一种归田园居的健康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贺少雅.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功能——以浙西南平卿村为例[J].东方论坛,2019(03):117-128.
[2]周鲁萌.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塔前彭家古村落为例[J].南方文物,2019(01):284-287.
[3]高春凤.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振兴策略[J].长白学刊,2019(06):146-151.
[4]徐孟孟.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的山东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申业磊.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D].温州:温州大学,2016.
[6]董伟丽.山东山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
作者:王潇 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