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对渝东南四区(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普遍存在服务活动供需失衡、人才队伍支撑不足、机构运营管理不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应当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提高基层文化服务人才素养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以期改善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引言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1]。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赖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相继颁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纲领性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既为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制度支持,也为新时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但必须承认,我国西部基层文化建设长期面临农村空心化、财政投入滞后、人才质量不高等“特殊困难”[2],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掣肘。无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端和基石,与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切实提高其服务水平对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和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那么在新时代下,广大基层尤其是西部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到底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切实提升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这些既是本文需要予以回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4],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部基层的总体情况。对此,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所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统一部署,于2018年3月12日至16日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重庆市彭水县(国家级贫困县)、武隆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南川区(西部中等发达地区)、巴南区(西部发达城区),围绕新时代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等议题,以实地走访、入户访谈、会议座谈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以期为新代期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性指导。
二、新时代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政府主导、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三种力量的作用[5]。现阶段,西部基层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普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这表现为:一是在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方面,引入专业化公司,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如彭水县将针对新建的体育馆和文化广场尝试引入专业化公司参与运营。二是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基层文化活动供给更多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如南川区提出“文艺人员办证”和“政府‘下单’—社会‘配餐’—政府认证—政府购买”的形式,通过政府购买歌舞、相声、小品等节目,满足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文化需求。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人才方面,文化志愿者不断壮大、文化志愿服务团队逐步增多,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二)稳标准、促均等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机制大致实现标准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最核心的理念、最显著的特点[6]。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近年来西部基层从资金、活动和制度等三个方面着手,加大了公共文化资源向“三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效供给。具体而言:一是在财政投入方面,设置文化专项资金更多用于“三区”文化人才计划,并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购置提供补助;二是在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方面,全面构建功能完善、运行有效的文图总分馆体系,为实现县(区)级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乡村提供制度支撑;三是在示范性项目方面,广泛实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如彭水县和武隆区均依据《“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先后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
(三)多维度、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系基本建成从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文化战略规划以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网络,成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7]。随着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物质空间的日趋丰富,建设重点也自然转向追求更高质量的“多维度、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系。这体现为:一是在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西部基层均按照“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搭建“区县—镇街—村社—院户”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在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方面,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已由“单一化”逐步向“综合化”转变,如巴南区通过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多样、资源充足、设施齐备、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作为文化建设阵地和公共服务平台。
三、新时代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供需失衡严重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分散化特征日趋明显,与此同时,由于公益属性的要求,公共文化必须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纳入考量范围,导致政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无法完全响应公众的需求而更多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8],极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与乡村居民需求“失衡”现象。基于调研发现,当前西部基层虽然针对乡村开展了相当数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总体上看供需失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协调。如部分地区文化场地设施的设置没有反映群众的新需求,文化站(室)图书资源过于陈旧单一,无法满足乡村读者日常需求;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供需不匹配,如在各地“送文化下乡”活动中,普遍存在节目形式单调、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情况。供需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失去其受众,最终沦为“过场戏”。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支撑不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身处文化建设工作的末端,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贯彻落实的执行主体和关键一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均会对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从调研情况来看,现阶段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仍然缺乏足够支撑力,难以胜任日趋繁杂、日益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一是编制不足且“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用”情况突出。目前,西部基层每个乡镇文化站多为2—3名文化专项编制,但多数被挪为他用,同时部分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在编人数偏少,具体工作仅能依靠文化志愿者来推进。二是人员配比不合理。当前,按照政策规定各乡镇文化专项编制是均等划分的,没有与服务人口数量相挂钩,显得不够科学。三是镇村两级文化服务人员培训和培养不足。尽管省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已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天数作出具体规定,但由于缺乏专门的经费保障,大多“以会代训”。
(三)既有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不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有赖于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管理效率的改善。当前,西部基层部分文化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状况不佳。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利用率。此次调研发现,不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在工作时间未正常开放,即存在所谓“不开门,不见人”或“开门,不见人”现象,导致文化资源长期闲置甚至“沉睡”[9]。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尽管西部省市级文化行政部门早已出台针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但其约束力尚有不足。例如,调研发现部分乡镇文化站未对免费开放的内容和具体时间按要求进行公示,使得周边群众无从知晓设施开放情况与活动开展情况。三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技术水平不足。这点主要体现在,各乡镇文化站的大多数电子阅览室处于无人使用的状况,同时电脑设备普遍存在陈旧老化、开机时间久、无法联网和无WIFI覆盖等问题,致使公共数字文化流于形式。
四、新时代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切实优化供需协调水平一是增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宣传教育大会等方式,促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管理者角色定位,积极践行“服务为本”的行政理念,打造服务型文化机构。二是完善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表达制度化渠道。制定详细的服务规则和程序,提升“文化热线”“区长信箱”等原有制度化渠道的问题整改、信息反馈效率,还应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每年定期独立开展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满意度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辅助政府文化建设决策。三是规范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表达非制度化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平台的作用,借助群众文化需求洽谈会和随机街头采访方式深入了解基层声音;另一方面,要重视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在官方网站设立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表达专栏,以实名投票、定期统计、统一实施的方式,满足基层文化服务需求。
(二)提高基层文化服务人才素养,着力强化专业服务能力一是调整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选用标准。要在原有选用标准基础上,针对公共文化人才特殊性,适度提高准入标准,如可将选聘条件向拥有文化类专业学历、文化志愿工作经验以及公共文化专业技能的人才倾斜,吸引其投身文化服务工作,确保有限编制下人才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的最大化。二是落实基层文化人才“县管乡用”垂直管理。规定文化站长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直接任命,避免文化人才挪用现象,同时根据服务范围与服务受众数量来设置专兼职人员数,缓解人手不足问题。三是要构建以引领人才、专业人才和民间人才为主的西部基层文化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着重培育文化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等引领人才,严格管理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还要充分吸纳退休教师等民间人才,使其成为支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四是设置基层文化人才培训专项经费。明确人均年度培训经费标准,保障文化人才参与常态化职业培训的机会。
(三)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努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一是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奖惩机制。一方面,设置专项奖金奖励品德高尚、工作负责的文化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细化基层机构管理规章,明确惩罚措施,并按照一定比例与个人薪资绩效挂钩。二是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探索“互联网+文化乡村”模式,将互联网文化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拓展公共文化物联网、数字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等文化内容,实现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创意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多维度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可从部门协调和资源协调入手,一方面建立西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突破部门界限,促成各方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并举”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将县级工青妇科教系统的设施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并统筹整合乡镇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建设统一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10],提升文化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江,申丽娟,魏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效能评价与提升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彭泽明.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8).
[3]荆晓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13(4).
[4]李梦竹,周建伶.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主要特征及未来展望[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6).
[5]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J].理论学刊,2008(9).
[6]张永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14(4).
[7]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5).
[8]傅才武,刘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背后的体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中心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9]吴江,张福磊.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公共文化治理与政策创新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6).
[10]李国新.建立协调机制是重中之重[N].中国文化报,2014-07-30(03).
作者:金万鹏 孙道进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