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优化路径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优化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优化路径浅析

摘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一个依赖于价值共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政府的规制与管理,更依赖于社会整体成员的调动和参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共文化体系中所存在的区域供给不平衡、供需错配、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如何解决公共文化产品的区域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成为当下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路径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关键词:政府规制;公众视角;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1引言

对于文化产业的规制,是政府众多职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外部性,要使其对社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就必须依赖政府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因此,提供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构建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路径的重要落脚点之一[1]。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广大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公共文化供给方式被迫从原有的“填鸭式”向“供需精准”的模式转变,不同区域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的不平衡也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平衡不同区域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状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势在必行。鉴于此,将以公众诉求为出发点,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角度,探讨我国现有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什么样的公共文化产品才能够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最终带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2公共文化供给问题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优化与升级是当前供给侧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从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状况来分析,公共文化产品区域供给不均衡、供需错配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度、配合度不高是我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共文化产品区域供给不均衡

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与经济水平发展状况高度相似,存在着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不平衡。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以及“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等战略的相继执行,广大西部地区与乡村地区也开始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又受到人口因素的限制,使其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存在巨大的问题[2]。一方面,我国西部广大地区与乡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存在着“建管用”不平衡的现象,许多地方虽然投入巨大资金,建设了大量的文化服务设施,但其质量参差不齐,且存在“面子工程”的问题,许多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并未全面地向当地公众进行开放与宣传,从而使当地居民并未感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使本应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并未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3]。另一方面,由于“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域发展差距日益加剧所造成的“吸虹效应”,使得广大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高层次人才更加匮乏。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缺乏,从而使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由于业务不熟、工作经验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也无法保证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

2.2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错配

从总体上来看,“供需错配”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畸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当前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结构上来看,我国公共文化产品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大量质量堪忧、同质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充斥着市场,而具有原创性的优质文化作品却少而又少。从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来看,大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为了博得关注,追求经济效益,多在题材上过分追求怪异,从而忽视了公共文化产品应该对社会产生正面效益的责任[4]。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近年来,“IP热”使大量的小说被翻拍成影视剧,一方面,大量的翻拍使题材雷同、剧情雷同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造成同质化的产品过剩,也使社会公众视觉疲劳;另一方面,“IP热”下翻拍的影视剧多为仙侠、耽美、玄幻等题材。这些题材虽然具有较大的市场群体,但终究脱离现实,有些情节甚至戏说、歪曲历史事实,不仅无法表现出公共文化产品所应该赋予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更会向社会公众传播错误的信息[5]。并且从这些作品播出的口碑来看,社会公众对其满意度并不高。说明这些作品不仅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也无法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需要。

2.3社会公众参与不足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优化是一个价值共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更需要让公众满意与参与。政府的认可度与公众的满意度、参与度相结合,不仅能让公众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亲身感受到文化氛围的沐浴,更能使政府精准地通过公众的反馈把握公众的文化消费偏好,提供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6]。然而,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首先,社会公众对当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尽管政府提供大量线下平台与线上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的图书、电子报刊等文化产品。但往往由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宣传不到位与部分公众缺乏参与意识以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7]。其次,由于自身参与能力的限制,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途径与消费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了解。许多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供给机构并不了解甚至从未去过,从而造成公共文化产品“滞销”的尴尬局面。

3从公众视角谈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优化路径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需要整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升华。因此,缩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区域不平衡,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归属感是政府作为规制主体义不容辞的责任[8]。

3.1加大“文化扶贫”政策的力度,缩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同区域上的差距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已经有所好转。但从整体上来说,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政府不仅应该扮演好“规制者”的角色,更应该扮演好“供给者”的角色[9]。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具体表现为持续进行“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的财政支持,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线上公众号、文艺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落后地区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保证这些地区文化活动的质与量,同时,也要加大基层文化服务人才的吸引力度,通过西部计划、选调生选拔考试等多种形式为落后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平衡。

3.2充分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先前大批量、无差异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扮演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规制者”的角色,充分贯彻“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提高文化产品的创作水准与文艺内涵,运用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南。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首先,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改变文化产品供给“跟风化”“同质化”“低俗化”的畸形,坚持书刊、影视、文艺活动等文化产品的创作以“优质”“原创”为核心,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品文化”。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供需对接[10]其次,应完善相关立法,规范文化产业的业态环境。加强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对文化产品恶意抄袭等行为。最后,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对为文艺事业奉献以及优秀文化产品的创造者进行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激励他们继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3.3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氛围

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文化强国的发展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政府应该继续提高我国公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使所有公民都有能力享受政府与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同时,加强宣传与福利赋予,鼓励广大的社会公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去,通过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场所、发送文惠卡等方式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文化生活当中;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利用数字信息平台,整合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加快公共文化产品的线上供给进程,方便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用公共文化产品。总之,只有通过这些途径,调动整个社会群体都能够享受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红利,才能够使文化强国的建设惠及全民,使这一过程的建设更加有意义。

作者:杨方腾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