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论文

一、构建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艺术文化样式逐渐失传,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地方戏曲传承至今已有了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于研究文化史、生活史以及各类艺术、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随着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地方戏曲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使得大量的声腔、音乐、舞蹈、剧本、诗词等文化样式得以保存,有很多戏曲传承至今自身也成了“活化石”,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的珍宝。永安的大腔戏则被称为戈阳腔活化石,填补了中国戏剧史的一项空白,随着永安大腔戏一同传承下来的还有诸多珍稀的剧本、剧目、曲谱。现存有《金印记》《征东记》《蟠桃会》和顺治年间的《白兔记》等珍贵手抄本,以及《大腔戏程式锣鼓经谱》等弥足珍贵的曲谱。而大田的“丰场戏”和永安槐南的“做场戏”更是国内少有的“宋杂剧”,演绎了“宋元南方杂剧”遗风,“做场戏”甚至使“南宋官话”得以保留,这对语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媒体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书本文字成了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但有很多技艺都是书本文字所无法记录的,地方戏曲显然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书本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当下构建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不少问题。

(一)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

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只看重GDP和形象工程。由于地方戏曲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不会立即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感兴趣。由于地方戏曲是潜在的“形象工程”,而电视、广播等现代文化的建设见效快,又是硬指标,地方政府不得不重视。反之,地方戏曲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被边缘化,生存发展空间逐渐萎缩,演出的人和观看的人越来越少,使得不少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地方戏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要建设,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认为不值得,因而忽视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由于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与重要性被遮蔽,一些地方领导因为平时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不太关注本土文化建设,对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没有看到地方戏曲对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民风教化的重大作用,因而忽视了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相关的机制不完善

演出主体不健全。现在地方戏曲的演出主要靠民间剧团。政府支持的市县公有剧团主要以演出现代歌舞、现代话剧为主,极少上演地方戏曲。民间剧团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扶持,演出资源逐渐枯竭,很多剧团名存实亡,很多剧种没有人演出,正在逐步消亡。筹款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地方戏曲服务平台的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农村地方戏曲剧团的演出又是免费观看的,经费没有保障,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地方剧团连排练室都没有,设备设施也大部分破旧损坏,演出环境愈来愈恶劣,很难维持演出。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建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地方戏剧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地方戏剧行业却极度缺乏人才。由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多数是以师徒方式进行传授,而年轻人一年到头都在外地做工,无暇进行学习,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逝世与退休,大量只能“言传身授”的技艺逐渐失传。现有大学培养的艺术人才,基本没有学过地方戏曲,无法挑起支持地方戏曲的大梁。地方戏曲的传承岌岌可危。

三、加强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通力合作,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内容与形式全面改革,才能把农村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立起来。

(一)加强地方戏曲演出设施的建设和监管

为了能让百姓更好地欣赏戏曲,让戏曲演员能够更加完美地发挥其表演才能,政府应加强剧院和舞台的硬件建设,完善剧院舞台的硬件配置,使戏曲演出得到更为完善的发挥。戏曲舞台的宏观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只有对戏曲舞台进行改建扩建,合理布局,才能形成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了广大农民的出行不便,如果戏台离居住地太远会降低农民看戏的热情,戏曲舞台若无法成功凝聚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就会失去大量对象,造成效率上的折损。所以,在搭建戏台时要考虑戏台的辐射半径,戏曲文化的辐射面积是否能覆盖到更多的老百姓。同时戏曲舞台需合理分布,注意戏台的辐射范围是否重叠或过于分离。最好能够做到使老百姓有“在家门前”看戏的感觉。为了方便农民看戏,政府可搭建流动戏台、进行流动演出,使文化的“灌溉”能够滋养到各家各户,又不浪费资源。戏剧舞台的完善也极为重要,如戏台上的音响、灯光、演员的服装及幕后的乐器等都马虎不得,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演出质量。在福建莆田的莆仙大剧院,剧组成员就成功地利用政府的资金将现代高科技应用到戏曲舞台上,对戏曲舞台进行扩建、改建,使戏曲舞台能够较真实地展现出莆仙戏《雷峰塔》中“水漫金山”的壮阔一幕,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戏曲演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设施和主办单位的监管。在农村,不少戏台都被闲置、挤占甚至挪用,政府应加强对戏曲传播场所、设施等的监管。对闲置的戏台进行合理利用,整合空闲的资源,在确保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职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公开招标,不浪费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对那些被占用或挪用的戏台进行强制回收,恢复其原有的演出职能。对介入戏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营利性组织也要加强监督,避免贪污腐败等恶劣性质事件发生,同时也要督促营利性组织、企业提高其运营能力、服务能力,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服务规范化。政府通过监管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更好地服务农民。

(二)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

由于戏曲产品和服务的自身价值同市场价值往往有很大程度的背离,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所以地方戏曲演出服务理应由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提供支持,无偿面向大众,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具体的戏曲演出服务事项不一定要由公共部门一手包办,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可以共同承担。如将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让市场运行模式介入地方戏曲的传播。首先由政府投入资金,对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文化单位或企业进行招标,中标单位获得演出资格后开始进行戏曲演出,最后通过演出回执单等有效凭证来领取政府补贴。当然,在本质上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仍是由政府投资,坚持公益性原则,对老百姓而言看戏依然是免费的。营利性企业的介入使得管办分离,政府以企业的完成项目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等来决定拨款的金额,企业愈是努力便获利愈多,大大激励和引导了企业对文化事业进行市场的开发,增强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其传播文化的活力和文化创新的力度。营利性组织会自觉地、有效地对地方戏曲进行有效的宣传,调查老百姓爱看什么戏,使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相对应,让老百姓看好戏,看爱看的戏。2005年宁波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实施的“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乡村”活动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极佳范例,至2005年11月底,就演出了855场,吸引了20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活动惠及近300个村庄,使戏曲演出的范围大大扩大,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三)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

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全靠戏曲演员通过表演来表现,所以戏曲人才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戏曲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要想振兴地方戏曲,就必须抓紧对戏曲人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目前三明地方各剧种都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才,地方戏曲有濒临灭亡的危险。由于地方戏曲的地方性特征较强,而在各地乡村又不可能都设立专门的地方戏曲学校,所以培养地方戏曲人才将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建议地方政府采取下列方法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一是在各县中小学开办地方戏曲兴趣小组,传授地方戏曲知识;二是扶助地方剧曲传人,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三是拨出专项经费,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地方戏曲人才。比如可以地方高校开设地方戏曲培训班,每年招收一些学生专门学习地方戏曲,毕业后留在地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不断层,为繁荣地方戏曲,服务民众打下基础。

(四)进行地方戏曲改革创新

地方戏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才发展至今的,面对新的时代,地方戏曲不能一味守旧,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来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老戏一直唱一直演,故事的情节早已为观众所熟知,观众也会对戏曲丧失热情。为了保持地方戏曲的活力和生命力,必须进行创新。故事情节的创新。同一部戏老百姓看过太多遍,故事情节、结局都已知晓,难免会使老百姓对戏曲的情节麻木,会降低戏曲对观众的吸引力。为了保持戏曲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就必须加强戏曲内容的故事性,我们可以以新时代的新人新事或地方身边的真人真事为蓝本来对戏曲的内容、情节加以修改、创新,也可以创作新的戏曲剧本,为地方戏曲注入新的血液。像清流三角戏就有剧团在新时代相继改编了《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戏。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新的故事才能重新刺激老百姓看戏的欲望,增强老百姓看戏的激情。故事情节、内容的更改自然会引起戏曲思想的变化,在新时代我们要摈弃戏曲中带有封建色彩的内容,将歌颂生活的主题放大,让老百姓从戏曲中获得正能量。技艺表演的创新。地方戏曲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诸多令人称赞的精湛技艺,但是演出时间久了,观众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失去热情。与故事情节一样,戏曲中的技艺表演也需要创新。技艺表演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各类杂技表演,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高超的电脑特技对技艺的表演进行辅助,以此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在福建莆仙大剧院中就曾将《白蛇传》中的《盗草》和《水斗》两场武戏加入了电脑特技,使得白娘子与法海争斗时所施展的“法术”能够具象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当然,我们说的地方戏曲的改革创新,是在保有地方特色和剧种特色的创新,如果失去了地方特色和剧种特色,地方戏曲就丧失其本来意义。总之,只要政府和全社会通力合作,积极为农民兄弟看戏着想,千方百计从资金、人才、设施、服务机制等方面努力,致力于地方戏曲在农村的繁荣发展,为地方戏曲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农民看戏的问题就能够比较好地解决。

作者:邓天杰 林峥嵘 单位:三明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