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城乡差距

1.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方式陈旧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方式也比较陈旧。一些村虽建成了文化室,但服务形式单一,图书室最多只是维持在借借还还的层次,很少开展阅读推广等活动,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有些乡、村领导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认识不足,认为农民没有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或把公共文化服务理解为是应付上级的工作,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1.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管理问题,主要有:一是开放时间不保证。一些文化室开放时间安排不足或不合理,服务时间存在随意性,没有考虑村民的作息时间,不便村民使用。二是服务管理不到位。由镇(街)和村(居)自办自管文化室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体制。

1.3群众自办文化未得到有效扶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都为政府主办,村民自办的少,农村群众尚未成为文化的主角。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多次文化下乡活动,但这些活动并没有侧重对基层的扶持,大多数情况下群众只能作为观赏者,而不是做参与者,因而对提升农村基层文化水平作用不大。从上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要消灭城乡差别。而消灭差别的关键所在,就是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小型分散、隶属不一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服务组合成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网络组织,实现同一城市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建共享。笔者通过总结实践,提出以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目前,我国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是由各级政府层层办馆的模式,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分别隶属于镇政府和村委会管理,小型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由于我国尚未有较为完善的基层文化站(室)建设法规,其发展经费、人员队伍建设、各种资源科学配置等没有基本标准,建设与管理缺乏法规的约束,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认识程度。因此,诸多隶属不一、分散单干的基层文化站(室),常常因为人异、时异、事异而变化波动,导致发展步伐缓慢乃至难以长期维持。整体性原则,就是以政府为主导,把隶属不一、分散单干的公共文化机构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从而确保公共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一管理机制,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公共文化建设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包括发展目标、网点布局与规模、实施措施等内容的发展规划和包括设施面积、经费投入、设备配备、人员配置、服务规范等内容的建设标准,用于指导各级政府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并将建设成效列入政府的绩效考核和领导班子的考核体系中。这套机制持续地运作下去,才能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目标得到落实。二是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各子系统的“市———县———乡镇———村居”纵向四级网络,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群众文化服务网络等,形成专业化的业务指导、协作协调和联合服务的组织,通过密切联系、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

2.2倾斜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城市始终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大大滞后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应注重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倾斜,在规划布局、建设经费、产品供给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为农村提供更充足的保障。规划布局上,要结合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在农村乡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如厦门市结合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在岛外地区的集美、同安和翔安区的新城建设以及灌口、新圩镇等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分别建成颇具规模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形成幅射岛外农村的文化中心,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经费上,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把历史的欠账还上。如厦门市近几年文化建设的投入注重向岛外农村地区倾斜,近两年,岛外4个农村比例较大的行政区,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明显高于岛内的两个城区。在厦门市2012年的示范区创建下拨补助经费时,也采取向岛外两个农村比例最大的行政区倾斜的政策。在产品供给和人力资源上,也同样要坚持倾斜性原则,要面向农村输送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以满足农村的公共文化需求;要积极调动专业院团、志愿者队伍和艺术家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辅导,提供服务。

2.3互补性原则

以往,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缺乏,我们多是考虑建立对农村文化援助机制,大多采用城市“送文化下乡”的单向流动服务模式,而较少考虑如何发挥农村的积极性,盘活农村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农村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要善于挖掘,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室、文艺团队,促进农民自办文化健康发展,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农村特色文艺队伍进城参与活动,充分展示农村传统特色文化的风采和魅力,从而形成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共同繁荣。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厦门市为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带动服务效益的整体提高,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和城乡公共文化互补两项公共文化建设工程为例,来说明其现实意义。

3.1以联合服务带动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益的整体提高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厦门存在岛内城市和岛外农村的二元结构,分属于岛内外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建立公共图书馆共享体系,就能打破这种二元结构,实现服务均等化,达到文献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为此,厦门市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工程作为切入点,积极打造城乡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建设,以“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为建设宗旨,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镇(街)、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联合服务体系,形成包括市、区图书馆(少儿馆)、镇(街)、社区图书馆的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采用社会保障卡为统一的借书证,实现了全市图书馆书目检索、文献编目、一证通用、书刊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等联合服务。截至2013年4月,联合体覆盖了各成员馆约133万条书目数据、482万条馆藏记录、47.7万条读者数据,图书外借总册次达1961.7万。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公共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了成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自2009年投入运行后,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的两项基本服务指标均得到较大增长。图书外借从2008年的3550110册次提高到2012年的5893369册次,增长66%;读者流通从2008年的3550695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6282031人次,增长76.5%。仅从这两项基本指标来看,就可见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2以城乡文化互动互补推进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

城乡文化互动互补,就是要变城市“送文化”下乡的单向流动模式为城市下乡“送文化”“种文化”和农村文艺队伍“送文化”进城的双向交流模式,以城区的优势资源带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又调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展示农村传统特色文化的风采和魅力,形成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的局面。首先,积极打造全市性的大型活动项目,并将这些文化活动推送到全市城乡,通过“送”文化,引领全市群文活动的繁荣发展。如遍布全市上百个社区、农村广场的“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闽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书香鹭岛”读书月系列活动、荣获全国首届群文品牌的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以及农民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等各类型活动。其次,发掘本地城乡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区一品牌”,实现“种”文化的转变。现在全市6个区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化节,文化节上举办的文化论坛、书画笔会、南音表演、投壶射箭、高甲戏、快板说唱、车鼓弄、龙舟赛、闽台民俗“阵头”踩街等闽南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为广大农民群众津津乐道,也为城区居民所喜爱。各区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带动了本区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基础上,把“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城”有机结合,打造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工程。市、区文化馆积极深入农村,发掘、辅导、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农村民间业余艺术团队,组织农村特色文艺队伍进城参与活动,推动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厦门市先后组织翔安拍胸舞表演队、新圩“嫂子”合唱团、金柄村农民艺术团、同安区云埔村文艺表演队、翔安区后村村文艺队等农村民间艺术团进城表演拍胸舞、宋江阵、踩高翘、车鼓弄、答嘴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做到既有“文化下乡”,也有“文化进城”,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作者:林志军 单位:厦门市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