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建筑防火疏散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建筑防火疏散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文化建筑防火疏散设计

本文通过对两个建筑实地的考察调研,从建筑概况和设计特点两方面对疏散的不利因素以及解决的方案和尚未解决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简述说明,阐述对建筑特点和人员疏散安全的特点,将在公共文化疏散设计中的防火疏散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分析。以中央美院美术馆和天津图书馆新馆作为分析对象。

1中央美院美术馆

1.1建筑基本概况

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位于望京新院内,其设计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在2008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其占地面积为3546m2,实际建筑面积为14777m2,分为地上4层和地下2层两部分。其建筑顶点为24m,陈列和展览部分共为4150m2,展馆是由藏品仓库、固定和临时展厅、艺术家的创作室、会议、报告、咖啡厅等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组成,内部的一切设施均属于国际一流水平,也必将成为北京在世界艺术交流上的另一文化中心。

1.2建筑设计特征

因为地形因素,在设计时首先考虑临街部分的曲面墙体,然后通过组合空间的方法将三个独立相关的曲面进行组合,最终形成了现有建筑的体量。建筑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尤其是在交通流线设计方面,直接在下沉广场就可以从室外进入首层的入口大厅。入口大厅是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同时也作为展会厅用来展览大型展品。大厅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往2层~4层的往返坡道,坡度在半层高的位置上可以和开放的宽敞的楼下相连接,相连的平台组成一个特别的空间,常用来做特别展室,从而降低了坡路中的单调行走时间。

1.3防火疏散

因为建筑空间交通主要通过分布在中央厅周围坡道作为主导。但是该设计被大厅分割的独立展室空间疏散相对比较困难。利用串联的方式将所有除了两个被分割的大的展室空间进行空间组织方法串联。使交通和展示空间统一划分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在展厅之内设置疏散楼梯,疏散标志因为展品的因素不方便设置,从而影响火灾疏散。

1.4具体解决措施

位于坡道两侧的位置上设置辅助疏散楼梯,实现坡道疏散,设置一个主入口在三个曲面相交的交处,展厅的端头正好是另外两个,在这个位置设置疏散楼梯,并在其中一层设置一个可以直通室外的逃生通道,以便在火灾时开启。设置的同时必须要符合两个展区面积陈列区的防火区域面积以及相同的防火分区域间隔面积防火规范的基本要求。

2天津图书馆新馆

2.1建筑基本概况

天津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之一,位于天津市文化中心,实现阅读、展览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公共建筑,2012年开始对外开放。由地下1层和地上5层两部分组成,其建筑总面积为55000m2,建筑结构的主体长与宽都为102m,高29.40m。该设计是通过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协作共同完成的,因为图书馆的布置尚未完全完成,所以只能调查研究建筑内部的部分区域。

2.2建筑设计特点

布置在底层部分的大众阅览室是建筑使用率较高的,认为流动较多,置放于底部有助于人员的疏通,而将研究室等专业性很强的空间移到上部进行修缮和保存。将首层设置通廊是实现空间南北贯穿,并且在视觉的角度来说,能够将各层空间贯穿并融合为一体,在通廊中心提供了竖向交通系统,其中包括自动扶梯、景观电梯以及开放楼梯。

2.3防火疏散

由于在墙体自由分割空间采用的技术十分的灵活,使其空间基本处于零散而孤立,使用这种方式并不利于疏散。四楼全部的空间被通廊式的空间几乎贯穿,容易使火势蔓延,与此同时,东西方向的空间建筑上仅仅由1层联通,与2层的一个连廊连接点只有一个,之上的其他全部断开,使其形成了两个毫无关系、相对独立的两个空间,造成疏散楼梯无法共同使用。

2.4解决办法

将整体结构进行统一考虑,使作为支撑结构巨型桁架柱的8个交通枢纽平均分配在建筑中,用于平时的内部员工进行使用以及在紧急的火灾疏散中使用,这样就将员工和游客分为两种通道,确保了安全疏散,同时减少了这两种流线的相对干扰。从中庭进行分隔,将8个安全疏散的楼梯平均分配在左右两部分的建筑空间之中,使其符合安全疏散的要求。将防火墙和安全卷门安设在共享空间周围和中间部位,保证防火分区面积。合理设置安全疏散楼梯位置,符合设计规范中对疏散距离的要求。

3公共文化建筑中常用的防火疏散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是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建筑的公共文化建筑,功能较多,空间组织以及结构较为灵活。国内外设计师均愿意参加该建筑的设计,从而实现创新的空间形式以及空间效果。但是,由于这些创意不利于防火安全疏散的处理,特别是面向公众的公共文化建筑,其内人数往往都不在少数,这就给防火安全疏散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且对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建设优良的人员空间疏散组织安全模式的文化建筑,不但能对安全疏散的人员进行有利的使用,还可以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更好更快更有利的快速将人员进行疏散。它可以使人在进入建筑物后建立良好的空间方向感,即使是发生火灾时,也可以迅速的逃离火灾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地区。因此,在建筑的设计初期,就应该对人们的辨别和寻路的方便进行考虑制定方案,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日常的人员使用以及火灾时能够又快又有利的合理安排人员疏散。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了公共文化建筑常常采用的防火安全疏散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1)袋形走道,人一但进入袋形走道逃生就会变得很难,所以要对设计和长度严格限制。

2)对于方向性的疏散路线,应该以长短选短,直弯取直为原则,进行疏散路线的方向性指引。

3)人员的疏散进行建筑语言的指引,在设计安全区域时,为了给人们醒目的方法指引,应采用指示标志、照明设置或语音引导等设计疏散方法。

4)选择建筑内部装修材料,比如吊顶、疏散通道以及房间等耐火性能的好坏程度,将影响到受困人员在建筑内的安全疏散。吊顶在火灾发生时的毁坏会造成塌陷,阻碍人员的安全疏散。所以,疏散通道等位置的装修材料,通常优选不易燃、受热后没有毒气体的材料。

5)通过制造合适的光照环境,人们在火灾发生时的行为具有向光性,因此需要在通道制造出适当的应急光照环境以便于安全疏散。

6)常用路线与应急疏散安全路线结合的设计方法,通常将应急疏散和安全路线、常用路线有效结合,能使人们在火灾发生时惊慌错乱的情绪中更快更安全的找到安全疏散楼梯。火灾的发展过程、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受困于火灾的人员行为方式等三个因素影响着如何保证建筑内人员在火灾中的安全疏导问题。火灾的发展和受困人员的空间安全疏导是由建筑空间的条件限定的。火灾中燃烧对象的存放方式的区别,火灾具有相同的共性;在火灾中被困人所表达的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

4结语

防火安全疏散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且相互制约。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前,需要合理的考虑建筑疏散问题。建筑设计的最初理念和想法都应该与防火安全疏散设计为基础相互结合,而不能只考虑建筑形式而忽略疏散设施的设计。只有结合建筑方面的各个因素,才能使建筑设计的完整性不会被进行调整而破坏。

作者:李想 单位:北京中天元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