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团结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团结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团结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价值取向上一致,在内容、功能、平台等方面互补,两项工作也有互促发展的需求。民族地区推动两项工作互促发展,存在着资源丰富、平台多、政策好的优势,也存在着协调难度大、文化差异大、经济欠发达等难点。湖北省来凤县的例证说明,创新体制机制、走群众路线、以文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是推动互促发展的好经验。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促发展;优势;难点与经验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事关国家治与乱、兴与衰,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工作。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容、方式和渠道非常丰富,其中借鉴、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体现政府公信力的一项基本工作。②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关各民族的基本权利,若工作做得好,有助于民族团结进步。

一、两项工作互促的可能性

(一)二者价值取向一致两项工作都能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交通等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而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即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性。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党民族工作总思路之一,是指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需要人民群众普遍参与,最终受益者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也具有公共性和普惠性。两项工作都是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都能促进社会和谐,最终体现的都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

(二)二者内容和功能上互补

在内容方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涉及民族工作方方面面,不仅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的内容,还涉及政治权益保障、人民素质提升、文化保护、特色村寨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各方面的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服务、文艺创作、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传承服务、农村文化服务、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来实现的。两项工作都离不开文化,而且在具体建设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类似性和重合性。在功能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好,可以构建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体系,对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鼓励和支持各民族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还能抵御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种文化渗透,为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做贡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得好,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盲点和不足;可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需求。两项工作如果建设得好,都可以增强各民族成员的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带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三)二者互为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应有之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必然会把文化作为重要手段,也必然会把满足各民族文化需求、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只有在各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建设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起来后,能推动共文化服务建设。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得以繁荣,可以成为民族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反过来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二、民族地区两项工作互促的优势与难点

(一)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优势

第一,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特色音乐、民歌、民间绝活、体育活动、戏剧、民间故事、工艺美术、民间规约等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应对生存环境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这些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爱国爱家、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等积极思想。在民族地区,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具有贴近民族实际、符合民族审美情趣且通俗易懂的特点,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天然的资源宝库,若利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也是天然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它们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进行筛选、加工、完善和利用,可以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尊心。民族地区的文化人才资源异常丰富,这些文化人才一方面是推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中坚力量。民间绝活表演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人和对本民族文化特别关心的专家学者,这些民间文化精英熟悉本民族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民众心理素质,对阻碍民族和谐和民族发展的因素认识较为深刻,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也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一些民族传统也有利于两项工作互促发展。如少数民族传统节会通常具有群众性、开放性和娱乐性,是各民族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的重要场所,也是民族文化展演的重要平台;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制度中有大量的规约和习惯法,体现着社会正义、公平、自由、平等,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扶贫济困、诚信友善、热情好客、善待他人等,既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规范;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如互助会、老人会、生产会等,历史以来即具有互帮互助、扶持贫弱的传统,可以发挥他们在扶贫济困、维护权益等公益方面的功能,推动两项工作同时推进。第二,两项工作互促发展平台种类繁多。两项工作互促发展需要有特定的平台、特殊的机制和特别的方法。而民族地区依托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的旅游活动、文化产业开发活动等是天然的互促平台。依托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民族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在云南等个别省份旅游业已经成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利用旅游业辐射面积广、就业带动面大、社会影响力强的特点,通过旅游基地、旅游公司、旅游从业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扶持和引导民办文化的重要举措。各民族成员广泛参与旅游产业,推动文化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能发展民族经济,还能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形象。少数民族传统节会众多,其中既有专题性的节会,也有综合性的节会。传统节会是天然的公共文化平台,少数民族群众在节会中展演民族特色文化、表达民族感情、接受传统教育,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权利。对这一具有开放性和娱乐性特点的平台稍加引导和改造,使其开放性表现更为明显,成为各民族成员一起交流互动的重要时机,就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优秀平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也能成为推动两项工作互促的平台。一方面各民族学习对方优势技艺,另一方面各民族利用优势资源相互补充,再一方面区域资源整合形成规模经济,在这种合作过程中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开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得到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三,民族政策有利于互促发展。为了体现民族平等,帮助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近年来,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民族政策,其中一些政策的实施,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两项工作互促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创设了新的平台。如国家民委实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载体,把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强了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注重培育民族村寨的特色产业,更注重彰显群众的文化活力,为两项工作互促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量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知识、风俗、节庆、礼仪、技能等特色文化得到普查、挖掘、整理、恢复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认可、鼓励,营造了新的文化承续空间。这不仅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建设、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能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最终上升为国家认同,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实施的对口支援政策,一直以来就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文化传承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实施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效,随着工作进一步开展,也必然会推动两项工作互促发展。与此相似的还有各地分别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155”扶贫工程、“七个一”民族文化工程、农牧民安居工程、“八到农家”工程等等具体政策。

(二)两项工作互促的难点

一是两项工作在行政上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属于民族工作范畴,是由民族事务部门主导进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文化工作范畴,是由文化部门主导进行的。两部门互不统属、工作各有重心、职能不交叉,而两项工作互促发展需要在宣传引导、建设内容、资金使用、人才培养、监督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协调,如果协调得不及时,往往出现重复建设、相互推诿等现象,不仅达不到互促发展,还可能出现相互拖后腿的情况。二是民族成分复杂、文化差异大。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非常复杂,除了汉族,有人数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有世居少数民族,还有流动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不仅有自治民族(其中包括联合自治的几个民族),还有非自治少数民族;有聚居少数民族,还有散杂居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差异大,民族意识强,且都有平等的文化权利,对参与建设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有着很强的愿望,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和现实社会因素繁杂,而且还相互影响。这就为两项工作互促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民族团结进步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经济、地理、历史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在自然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依然存在,而这些特殊性增加了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的难度。如,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交通上多为高山、密林、溪谷所阻隔,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推动两项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政投入。但同时,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财政收入不高的现实状况,这种矛盾往往使得两项工作互促发展举步维艰。另外,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的一些不和谐文化内容都能成为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阻碍因素。

三、调查点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方式与做法

湖北省来凤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县内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61%。该县连续6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同时也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来凤县创新工作思路,两项工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区域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一)体制协调创新,在顶层设计上形成合力

为推动两项工作的对接互融,2011年该县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四大家共同领导,由民宗局、文化局、旅游局和财政局等核心部门组成“艺术土家”指挥部,制定了《来凤县“艺术土家”指挥部工作章程》,形成县委直接领导,政府、人大和政协直接参与,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分工协作的协调领导机制。机制建立后,指挥部制定了《来凤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来凤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方案》等具体工作方案5份,明确了两项工作“六结合”的工作思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知识“五进”活动、与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与化解民族矛盾纠纷、与改善民生、与弘扬民族文化、与推进民族工作结合起来。并具体就两项工作分管部门在资金配套、项目打造、文化产业扶持、文化挖掘整理等层面的分工、衔接做出了具体规定,就一些事关全局、投资巨大、辐射面广的重点工程进行了规划。

(二)机制对接互融,在资源配置上优化协调

一是人力资源“动态调节”。按照“艺术土家”章程规定,两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按“一事一专班”“定编不定职”的原则随时调整工作内容。建立“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人才资源库”,由两部门共同进行培训和管理,建设所需人才从资源库中择优选择;二是文化资源“整合配置”。按照传统、基础、意愿三项标准从“来凤县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中选择合适文化项目在不同社区同时开展两项工作;三是建设资金优化分配。即同时考量两项工作建设成本和建成效果,推行项目制,并统一监督和考核,按照项目实施效果分阶段拨付建设资金。

(三)内容互联共通,在底层对接上相互支撑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时,把文化作为主要载体和纽带。一是扶持发展民族经济时重点关注蕴含民族特色文化、带动少数民族致富的项目。经过挖掘和开发,西兰卡普、漆筷、绣花鞋垫、大头菜、油茶汤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仅“来凤县土家织锦村”一家企业带动的农户就超过500户;二是民族团结示范村寨打造时把文化作为核心内容。除了建设完善的文化活动场所外,还尽可能地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营造文化活动氛围。近10年来,在示范村寨中挖掘挑花灯、高脚灯等传统文化项目22项,组建文艺队伍12支,示范点中有7人次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三是极为重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平台建设。2011年以来建成“中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平台4个,三棒鼓、南剧、地龙灯等民族文化传承平台6个,牛王节、摆手节等民族文化节日平台5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212个。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把民族团结进步做为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一是特别注意采集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产品。2011年以来,该县拍摄了1部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电视剧、开设2档宣传民族文化的电视专栏、创作12台反映民族团结事迹的传统南剧、新谱34板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花鼓词和2000多条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楹联春联。二是重视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运用。2011年以来共组织和资助了500多场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恢复了200多支民族文化表演队,在196个村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室。三是注意各民族文化参与权、创造权和享受权的保障。在文化规划、文化产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村寨建设等过程中对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散杂居民族、非自治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实行特殊“照顾”。

(四)平台共建共享,在投入上多元并举

纯公益型平台建设按管理权限投入,协同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五进”活动等公益性平台建设中,采取“指挥部”审核监督、分管部门出资、共组建设小组协同实施的方式建设;经济前景型平台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共同出力。在民族旅游、民族节会、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传习基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文化展演等平台建设中,协调政府在税收、补贴、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把企业、学校、相关乡镇和社会团体动员起来出资建设,近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打造了“旧司乡牛王节”“百福司端午节龙舟赛”“摆手节”“仙佛寺旅游基地”等一大批平台;自娱自乐型平台鼓励指导群众自筹自建,联合指导。该县现有民族舞蹈队、三棒鼓、地龙灯、腰鼓队、乐队等民间文艺队200多个,多为业余爱好者自发组建的自娱自乐型文化队伍。对这些参与人数多、影响力较大的平台,由两部门联合在剧本、设备技术、场地、风格和规范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在投入上主要依靠群众自筹。2011年至今,该县两项工作的总投入超过12亿元。①平台建设投入和管理上两部门各有侧重,但在建成平台的使用上却享有同等的权利。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成果的效能,该县两项工作在选材上尽可能利用对方建设已有成效的内容,在示范点尽可能选择对方正在建设的社区,这样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而且丰富了建设内容。如今该县文化部门管理的民间文艺队伍现已经成为民族政策宣传、对外民族交流、民族特色文化展示的主要力量,而民族部门主管的民族团结进步“五进”活动也已经成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等。

四、对民族地区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启示

(一)体制机制创新是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前提

两项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点和互促发展的空间与动力,但传统的部门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互促发展。要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就要打破传统行政壁垒,以“协同发展”思想构筑起协力办大事的工作机制。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即建立两项工作协调领导机制,从而实现政策制定协同化、服务管理集约化的目的;二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以效率最大化为工作要旨,细化在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的权责,建立明确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尽量降低地理、经济等因素对互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三是创新参与机制。基于两项工作的社会属性和公益属性,引入社会办事业,让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企业、民族精英人物更多层面地参与工作规划、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紧紧把握文化这一关键连接点,因地制宜地推动社会发展是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主线

文化是两项工作互促发展的天然联结点,而文化具有涵盖面宽、内涵深的特点。在工作中,要尽可能地从文化层面拓宽互促发展的空间,挖掘和创新互促方式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树立“大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做到在建设内容方面互相弥补对方短处和不足、在平台建设方面切实考虑对方的需要、在建成功能方面尽量满足对方需求,从而使两项工作相互离不开,形成利益共同体。针对各民族文化、经济、素质等方面差异性大的特点,在互促发展过程中,应根据民族和文化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积极发动和利用各种传统社会组织参与工作。一是要注意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旅游产业提供场所、资源和服务,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互促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二是注意与各民族权益保障结合起来。保障各民族特别是散杂居民族、非自治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文化参与权、享受权、创造权、文化选择权。只有各民族的权益得到保障了,互促发展才能永续进行;三是注意推动其他社会事业。针对两项工作与体育、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广电等社会事业的交叉性,在互促发展中要尽可能多考虑到这些事业的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建构更高层面的互促发展机制。只有社会事业整体发展了,互促发展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实现全民受益、全民参与是互促发展的保证

一是要让群众尽可能参与到两项工作中来。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带动力的民族文化精英、社会组织、文化队伍,掌握较多经济资源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名人,拥有较成熟平台的旅游企业、学校、特色社区和重要场所,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文化研究机构等等;二是要让群众尽可能贡献智慧。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隐含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积极上进等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故事、传说、传统、习俗和思想,积极利用各民族喜闻乐见的节会、曲艺和活动,大力支持对两项工作有较大推动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挥;三是尽可能团结民族精英。建立健全群众群众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利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民族文化传承人所具有的工作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社会威望等特点培养互促发展带头人。

作者:莫代山 王希辉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