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分析

摘要:从城市图书馆的概念入手,论述城市图书馆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探析目前国内城市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建设的典型模式,并对今后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拉开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幕;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出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差距,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这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蓬勃发展,并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形成了一批具地域性、创新性、典型性、推广性的建设模式,相关理论成果和诸多实践经验值得分析、总结和反思。在此背景下,审视和梳理我国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模式及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城市图书馆的概念及范畴

根据我国城市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城市图书馆的概念似乎并未统一明确,但目前对其定义及所涉范围有三种较广泛的观点。第一,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市立的图书馆,即市级城市内的公共图书馆,关于城市图书馆研究的诸多文献中皆持此观点;第二,城市图书馆是指城市辖区内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包括街道社区图书馆、区域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三个层次,这一观点借鉴了国外社会学中社区层级划分的理论,以程亚男[1]、王世伟[2]为代表;第三,城市图书馆是城市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李冬来认为,“城市图书馆在地域概念上可以包括人口在10万以上的小城市,也可以包括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大都市;在图书馆行业层面,则即涵盖城市所属的市、区、街道(市属乡镇)、社区等各级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也可以包括位于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校系统图书馆、科研体系图书馆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如工会、部队、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内部图书馆(室)”[3]。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全力参与,如社区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民间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城市图书馆的概念及其范畴的界定过于狭窄显然不合适,因此上述三个观点中,李东来先生的理论阐述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念更为贴切。根据其定义,城市图书馆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城市图书馆是一个市域范畴的概念,即根据我国城市行政区划,凡属于城市辖区内的所有图书馆均属于城市图书馆的范畴;其次,城市图书馆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即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级各类城市辖区内的图书馆形成的整体。

2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一直以来,在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功能定位的研究文献中,对省级图书馆、农村图书馆(室)、高校图书馆等的论述较多,而关于城市图书馆的定位研究却相对缺乏。目前正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并深入完善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城市图书馆由规模化发展到创新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将城市图书馆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环境中,研究和反思其功能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城市图书馆主要是由各地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地方性是其基本属性,区域性是其主要特征,服务地方则是其根本要求,这就决定了城市图书馆是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向地方、立足区域、服务市民”应是城市图书馆的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这既取决于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天然的功能优势及特征,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独特的角色定位。由于城市图书馆是由城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组成的综合体系,因此分析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可一概而论,而需要对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特色各异的图书馆加以区分。2.1市级公共图书馆:市域图书馆中心。城市图书馆是一个市域性的系统概念,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中心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城市图书馆整体建设,是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定位。2.2县市区馆:文化交流中心、地方文献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在市级公共图书馆指导下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首先应积极发挥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成为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交流中心,其次是地方文献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在推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建立地区特色馆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3街道馆: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信息集散平台的街道图书馆,应将自身定位为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民众的信息服务中心,其功能具体包括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服务、为公众提供公众生活信息服务等。2.4社区馆:文献保障中心、阅读推广中心、社会学习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社区图书馆应根据自身优势,成为文献保障中心、阅读推广中心、社会学习中心,并通过上述定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5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信息创新中心。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特色性、创新性为其主要特征。因此,应发挥其资源、人才、创新等诸多优势,努力成为城市图书馆系统中的信息创新中心。

3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中的模式与创新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图书馆在理论研究中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城市图书馆作为一个系统体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构建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市级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并涌现出诸多典型模式。3.1图书馆集群网络以东莞城市集群图书馆的建设为典型代表,也可称为“东莞模式”。这一是模式的创建和运营以东莞市图书馆集群化建设为鲜明特征。2002年东莞市提出城市图书馆集群建设的理念并付诸实践,目前已建有10个分馆,100个图书流动服务站,以“馆规范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凸现特色,共享资源”为特色的地区图书馆网群逐步形成。东莞城市集群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以东莞图书馆为总馆,各镇区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居委会)图书馆(室)以及流动图书车位补充,同时吸收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图书馆加入,形成服务全市的地区图书馆网群,即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图书馆),两个方面(镇区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三级结构(中心、镇区院校、社区基层网点)[4]。集群内各图书馆实现统一采购、集中编目、通借通还;将行政管理变为行业管理,分馆作为总馆的派出机构,其人员、财务及设备均由总馆管理,是比较纯粹意义上的总分馆服务体系。2005年,东莞图书馆开发出“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解决了集群化管理的技术难题题,实现了图书馆集群之间完整意义上的业务与资源的整合,是东莞城市集群图书馆的突出特色。3.2中心馆制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建设为典型代表,也可称为“上图模式”,这一模式的创建和运营以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依据,是特大型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模式与机制的典型代表。2000年,上海市提出建设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2012年上海市一卡通中心图书馆总分馆共262家(点),实现了一卡通下的市、区县、街镇三级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以上海市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纵连区(县)公共图书馆并实行两级总分馆制;打破行业界限,横连学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并实行联盟制,各级各类图书馆实行资源共建共享和读者服务联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03文化部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市城市图书馆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座谈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技术及服务模式得以肯定并获准在全国推广,10多年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服务技术开发、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一直是国内图书馆界学习的榜样。3.3联合图书馆制以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的建设为典型代表,由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发展而来,也可称为“禅城模式”。这一模式的创建和运营在全国具有“标志性”作用,是公共图书馆创新办馆模式与机制的典型代表。2002年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开始兴建,目前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已拥有45家成员馆,并保持平均每年5到10家的增长速度,形成了足够的服务覆盖能力。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的主要特点:打破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等级“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将由市政府管理的佛山市图书馆、禅城区政府负责建设的禅城区图书馆以及由街道投资和运营的街道图书馆联合起来,由区图书馆集中管理,统一财政、统一服务、并根据街道(镇)特点确立分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一主五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铺设城市图书馆区域性服务网络,即由市图书馆牵头构建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在成员馆之间实行联合编目、资源共享、通借通还。3.4图书馆之城以深圳的图书馆之城为典型代表,也可称为深图模式。2003年深圳启动“图书馆之城”创建活动,目前经过评估、验收通过、达标的图书馆达640家,并制定实现成员馆1000家的目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图书馆之城的主要特点:以深圳图书馆为中心,以市、区、街道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为基础,将深圳建设成为一座没有边界的图书馆网络,是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服务遍布全城,服务全民。其中,深图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硬件设置遍布深圳大街小巷,服务触角延伸至各个街区,是深圳图书馆之城独特的创新服务方式,可供借鉴。3.5其他典型模式。以苏州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典型代表,称为“苏图模式”主要特点:采取自下而上的委托关系,在没有政府行政推动下由苏州图书馆与有意向、有投入、有保障、有需求的区政府、街道采用协议方式展开,分馆依需求而产生利用效益,以保障后续发展。以浙江嘉兴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典型代表,称为“嘉兴模式”,主要特点: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三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以杭州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典型代表,称为“杭图模式”,主要特点:建立城乡覆盖、四级一体,逐级管理的服务网络体制,杭州图书馆与个成员馆签订合同,实行统一技术平台,图书统一分类、编目,统一借阅制度等,中心馆对分馆业务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但不干涉分馆管理。3.6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启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分析发现,示范区在选择上体现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首先,以地级市作为主要地域单元;其次,以中西部中小型城市为创建重点;最后,要求入选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基础上探索出实际示范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带头作用,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目前,三批示范区(项目)皆已顺利开展,共约90个城市、180个区参与其中,极大的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其中,以“馆点线制”为特点的宝鸡模式,是西部城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典型经验;以“图书馆+”为特点的铜陵模式,作为国内首个公共图书馆、书店、高校图书馆服务综合体,是中部城市构建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探索。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各地城市图书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着诸多创新举措和成功模式,值得推广借鉴:首先,纵观上述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如东莞城市集群图书馆、佛山的联合图书馆、深圳的图书馆之城,皆以城市文化标志建设为有利契机,紧紧抓住本地区新馆建设的良好机遇,顺利开展城市图书馆的构建之路。因此,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重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理念创新。其次,推进图书馆地方立法工作,健全相关法规,将其作为图书馆实践工作的指导和准则。实践证明,上述典型模式的出现,皆有强有力法律法规的指导和推动,如2002年《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2)》,明确提出构建与东莞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地区图书馆网络形态,同年《佛山市禅城区建设文化名城实施意见(2003—2010)》,确定提出实施“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建设工程。再次,实现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覆盖,需打破行政管理体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束缚,如东莞图书馆的集群网络,作为纯粹意义上的总分馆制,其成功取决于东莞市特殊的市区(镇)二级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强化市级图书馆“合法领导”的地位,使其成为全市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管理中枢和技术中心;必须大力发展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建设,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积极争取街道和社区的支持;必须重视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整合城市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由地域分布来看,目前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典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长三角等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对成熟,其模式的成功构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城市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这些地区的经验模式并不具备普遍适应性,特别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总之,城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图书馆以公益性、均等性为主要特征,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以专业性、特色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则以普惠性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的持续推进,对于包括济宁市在内的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城市图书馆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有诸多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示范经验可供借鉴、参考和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应不忘总结和反思,因地制宜、因馆制宜、积极创新,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程亚男.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图书馆发展战略[J].图书馆,1996,(4)14-16,57.

[2]王世伟.关于特大型城市图书馆顶层设计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7,(5):6-8.

[3]李东来,等.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5.

[4]冯玲,等.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方式———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7,(3):3-8.

作者:张莹莹 单位:济宁学院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