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

公共卫生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公共卫生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公共卫生论文

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到位。一是随访开展不到位,随访次数存在虚假,而随访服务的补助资金却已经按人口和随访费用标准拨付到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二是体检工作不到位,体检项目不全;三是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四是群众知晓率低,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第二,资金结余较大。到2013年底,在部分县级配套资金未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累计结余12400.7万元,其中60%沉淀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第三,支出管理不规范。按规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支出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列支培训费、招待费、房屋修缮费、设备购置费等情况。第四,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补助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度低。检查发现,乡镇卫生院负责乡村医生的考核并分配补助资金,但资金分配普遍缺乏公开透明,不利于公众监督,尤其是对于有多个村医的卫生室,不利于会计规范记账、核算,容易诱发矛盾。第五,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需要。目前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辖区内横向间、新农合和城居保之间还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满足管理需求。

二、改进建议

(一)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资金支付模式

具体的设想是,改变目前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所在辖区人口分配资金的方式,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比如区市,待条件成熟时扩大到全省,打破辖区限制,让居民自主选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刷身份证的方式选择服务项目。卫生、财政部门按照居民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系统中刷卡的项目和次数,经审核后按标准据实拨付项目补助资金。这样,将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权交给广大居民,一是方便了广大居民,满足了常住和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民众可以择优自主地选择服务机实务构。二是有效约束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虚报服务人次、降低服务标准的现象,倒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只有做好服务才能挣钱养人。三是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有利于促进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政府、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也更加透明。四是相对于实行居民健康卡、发放代金券等方式,此方式能充分利用居民身份证的现实性和信息的唯一性,可简化手续,节约不必要的管理费用,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避免重复建立健康档案、服务虚假等问题。

(二)改进和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补助资金的使用

按照体现正确导向、兼顾工作实际需要原则,制定可行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具体改革建议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体服务项目经费。包括预防接种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中医保健等。卫生、财政部门应制定各项服务标准、服务成本,同时根据系统记录的信息,结合绩效考核情况,将资金直接拨付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单位。二是群体服务项目经费。包括健康教育宣传、预防保健信息管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卫生监督协管等事项。由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补助资金。三是必需的公用经费。包括耗材支出、基层卫生机构考核奖励、人员支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设备购置以及补充部分绩效考核工作经费等。要明确划分项目资金使用比例,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关于三方面资金比例的确定,要确保个体服务项目经费占大头,以体现多劳多得的正确导向,激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开展服务竞争,促进卫生部门多服务、服好务。

点击查看全文

突发公共事件科技期刊的角色与责任

摘要: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与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公共事件本身,能够发挥预警、监测的功能、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事物并提高公众科学维护、消除恐惧,为保持社会稳定及维护社会和谐发挥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科技期刊通过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信息的无限传播有利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以获得全球范围类科学界的凝心聚力,并共同探讨导致公共事件发生的起源、事件的影响及探寻最有效的抑制办法,以便利用全球最好的研究资源共同去攻克难关、优化研究方案,直到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本研究便以此为视点,并以COVID-19全球卫生公共事件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从科技期刊的传播性、科学性、时效性、社会性四个方面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角色担当功能,及通过科技期刊的价值目的与价值实现途径的构建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科学传播;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全球科研资源;COVID-19

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性成果。有人对COVID-19的相关科研人员在1月30日至2月3日发表的论文为例,一周的时间,竟有30篇论文在《Nature》《Science》《TheLancet》等全球不同的科技期刊发表,平均每天4.3篇[1]。而在此之前,我国科研人员对COVID-19的研究论文在全球顶尖级的科技期刊发表已达12篇。其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就有7篇。而正常情况下,一篇好的科研论文的形成与发表,特别是在全球比较有名的科技期刊发表,最快3-6月,最慢则1-1.5年。就是在国内一般的科技期刊发表,最快也得1-2月。全球有名科技期刊的论文的发表不仅对论文的要求高,发表的速度则要慢。因此,大众指责科研人员:大难当头只顾发论文、追热点、博眼球,而没有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怎么抗病毒,一味地抢的速度与数量并不利于抗疫。我国科技部更是在1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2],并下发到各科研单位和机构。《通知》提出,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任务。并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上[3]。此《通知》引发了对科研人员在此次公共事件中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声音。批评者有之,赞同者有之,既赞同又批评两者兼而有之。批评者怒斥科研人员:科研论文重要,还是抢救人民的生命重要[2]。赞同者认为:写论文发论文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的学者,让大家都要以及时更新科学界对的认知水平,让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都可以为抗击病毒做出贡献。这样既能集世界学术的力量攻克难关,又能督促国内科研不要放慢脚步,所以,发论文本身就是他们抗击疫情的工作之一[1]。既赞同又批评者认为:不否认科研人员发论文也是抗疫的方式之一,但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界内部,不少“跟风”“蹭热点”式的论文扎堆出现。比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后,数篇论文就迅速发表出来。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病毒序列进行了简单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就做出了各种大胆的“猜测”,单就学术发表而言并无不妥,但很明显缺乏严格的数据支持[4]。科研人员与科技期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也折射出科技期刊在发生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功能与社会责任承担的问题。本研究便以此为视点,探讨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从科技期刊的传播性、科学性、时效性、社会性四个方面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角色功能,及通过科技期刊的价值目的与价值实现途径的构建阐释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一、科技期刊与突发公共事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前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与发展机遇。一项新技术、一项新工艺、一件新产品,一项新成果等,如果没有科技媒介的广泛传播与交流,它们便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作用[5],难以发挥它们的价值。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社会的科技与经济,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起着极大的推动,它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技期刊的目的及特性1.科技期刊的目的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得以的载体。而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总是紧跟时代,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复杂与多元化。今天的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全球化,随之出现许多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暖、生态平衡、节能环保、卫生安全等方面都有待科学研究去探索,以寻找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科学研究是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休戚与共。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更好生存的问题。那么,作为科技期刊其目的,则是及时地传播人类对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为人们在生活与生产方面提供决策与依据,指导人们更好生活。2.科技期刊的特性科学研究层出不穷,千遍万化,所以,科技期刊的内容应是领域涉猎广泛,且形式丰富多彩。但科技期刊毕竟不同于文学期刊,也不同于人文社科期刊,它具有如下特性[6]:(1)传播性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便是将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传播。以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之间对于科学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达成资源共享,以便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品生产等方面起到信息传播的桥梁作用,以增进社会科学技术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2)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特性,科学性也即客观理性,它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与研究,以逻辑性与严谨性见长,以数据分析为准;二是态度的科学性,它的出发点是尊重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探析,要求真实准确。既要反映科学现象,又要反映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性体现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观念和科学作风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在某一科学研究中,科技期刊可以对某一内容呈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法,以呈现科学研究的百花齐放,但这种反映要客观理性、不偏不倚,做到公正和民主,综合事物利弊,是坚持科学性的重要职责。(3)时效性科技期刊是具有时效性的。普遍的以双月刊、月刊为主,还有半月刊、季刊。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的内容必须紧跟现实发展,贴近实际生活与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热点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疑点难点,提出新发现、新工艺、创新产品等,或结合现实生活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4)社会性科技期刊的社会性是由它的传播性而来的,由于科技期刊推动了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它便具有了社会性,使得信息能在社会不同层面流通、转化、利用,并创造价值,促进了社会的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期刊已成为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联系科技与社会的纽带。再加上,如今科技期刊的多平台内容,已经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其知识传播意义、经济创造意义、信息意义和精神意义等方面。

(二)突发公共事件及COVID-1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而要采取应急处置和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7]。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件。公共卫生,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1]。突发公共事件,无论是自然诱因或者人为诱因,都会使社会引发在政治、经济、人们的生活秩序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而对于由局部蔓延到全球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则会引发在对外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及国际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全球恐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便是突发: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时间、方式及危害程度等都是令人无法预先得知,且发生与否也是难以准确判断和掌控的。它可能是由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细微之处的隐患而引起;可能是由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知的知觉盲区所引起;也有可能是由人们认识到了问题存在的隐患,但因具有某种难以控制的客观因素的模梭两可的态度与行为所引发。(2)复杂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现实世界,因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认识不足或对某种因素管理不善等造成的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所爆发出来的现象。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呈现出以小见大,牵一而动全身的对社会各事物的相互关联的复杂性。如果对灾难没有科学的认识及正确的处理方法,都会加大损失,造成灾难的转移、扩大化,甚至还会转化为恶劣的政治事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的生活秩序与心理健康等造成极大的冲击。(3)破坏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人员伤亡、经济受损。经济受损,不仅包括短期内的经济受损,还包括中、长期的经济受损。同时,还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冲击与重创。总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影响。COVID-19,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创,还对全球交流与合作、全球政治与经济皆造成重创,进而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其破坏程度是很严峻的。(4)持续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从未停止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暴发,一般都会持续一个阶段,并表现为一个曲线的发展走势。从潜伏期到暴发期、高峰期、回落期,直至消退期,呈倒V字形态,其过程短则半年,长则达两年。如2003年的SARS,从暴发到消退,则达6个月。而1918-1920年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则长达两年时间。持续性表现为蔓延性和病毒的变异性,使得对病毒的认识变得更复杂,对病毒的防控变得更艰难。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减轻其危害程度和范围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5)可控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持续性,但它在当前科学高度发展及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完全是可防可控的。人类对抗病毒的历史经验与当前的科学技术及人类的共同努力,是完全有能力可以将灾难控制住,使之不超出范围,并达到所需要状态的活动过程。人类对灾难的预防与控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生命、尊重科学及不断提升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和加强人文环境的改造,以及取得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6)机遇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虽然它对人类社会的生活秩序、经济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及对人们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与阴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促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并尊重自然的规律,让人们通过这种惨痛的教育反观自身,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人类改变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约束自身行为,尊重自然、爱护生命,将自身行为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灾难,特别是突发的巨大的灾难往往会改变人们今后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所以,每一次危机之后,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蜕变与新生。危机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往往潜藏着新的机遇。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思想与行为的反思反省,树立长远的忧患意思,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艰难中继续努力、变革与创新,才能找到新的适合人更好生存的发展机遇。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卫生事件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

摘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的管理调度至关重要。文章阐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形下,完善应急物流机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并结合病毒肺炎疫情这一典型案例探讨应急物流现有的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引言

2020年武汉爆发病毒肺炎,武汉作为九洲通衢交通枢纽,又正值中国农历新年,这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在面对这场人类共同且不可预防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注意到在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改善。为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就要制定与之对应的匹配完善的应急物流作战计划。所以具体化的对“应急物流”的定义、特征、现状问题、完善措施研究十分重要。我国针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较晚,自2003年的SARS事件后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性物流保障机制研究和对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探讨。美国国家灾害医疗系统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y)定义为“需要紧急医疗护理或医疗服务的灾害、大规模传染病暴发、生物恐怖袭击和其他严重灾难性事件”。“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在2004年被欧忠文等[1]首次提出,其被定义为“在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欧忠文[2]等以建立完整的应急物流体系为目标,详尽地提出了完善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保障方法。陈慧[3]对我国现有应急物流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考虑整体性给出优化建议。何雨璇[4]考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道主义物流的地区分配,对医药物资需求预测进行建模。但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的介绍、管理现状等问题,并未提出理论性的总结和优化建议,因此本文基于此展开论述。

1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社会物流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特殊时期才存在的物流。它的对象是应急物资,服务对象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城市。其主要的目的为满足社会在特定时期的应急需要。表1中探讨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件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的六要素特征对比[5]。国内外学者对应急物流的特点有较多讨论。本文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对此前提下应急物流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趋势和损失各方面都难以提前预见。因此响应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活动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在应急物流中,我们平时的计划由于这种突发性而需要重新调整。这也是与普通物流最大的区别。(2)不确定性。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很难在事件发生前进行预判。例如疫情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因为病情或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救灾物品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变化。图1中所(3)弱经济性。普通物流需要协调物流活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应急物流更注重的是其公益属性而不再将重点放在经济属性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下,救援物资的配送对灾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线医护人员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器械;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生活物资;部分工厂企业的原材料运输及产品运送。这些物资的运输、发放不再以经济效益和成本来体现其物流效益,而是将时间即物流效率的实现作为物流效益的体现,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弱经济性和社会公益性。(4)时间紧迫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特性。尤其针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患者所需的医疗设备和药物、疫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使得实际作业对应急物流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为“快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最先考虑的就是将应急物资快速完整地运送至需求地。这种特点使得物流作业分秒必争,对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应急物资的运输必须短时高效,这需要通过决策判断特定时期下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和最短路径,全力保障应急物资及时、完整地运输至灾区。(5)多主体性。应急物流的多主体性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资的来源由多个主体提供,如政府提供、社会捐赠、国际救援。二是在应对灾害面前,社会各群体的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共同努力,保障应急物流的运转。(6)政府和市场协调性。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突发性导致生产资料呈紧缺状况,尤其是医疗防护等物资的缺乏影响到灾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政府和市场必须进行协调才能使应急物流正常运转。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摘要: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点击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为提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立足工作岗位需求和核心胜任力的实际,对接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了社区医学课程。该课程自开发及运行三年来,学生在早接触社区和早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了职业素养,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具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为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取得实效注入了新特色,教学效果已得到了跟岗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关键词]社区医学临床医学课程开发教学改革

一社区医学课程开发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医科大学在安康医专班推行了社区定向医学教育(简称COME)教学改革,在临床教学、社区服务的师资能力提升、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对COME八届优秀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临床思维以及社区实践经历,为其胜任基层临床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开设了与社区医学相关的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提高了学生基层服务的岗位胜任力,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笔者与县级和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访谈时发现,在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中,仍有“重临床、轻社区”的做法,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学校应教给学生社区服务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应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农村医疗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推进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的有机结合,对照全科医生培养标准,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2016年,安康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评定为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创新发展计划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以及一流专业培育项目。同年,学校教务科和专业教学团队牵头,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发了社区医学课程,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计划,编写校本规划教材,并将社区医学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教学实施体系。经过两轮修订,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考核+社区科研实践评定+跟岗社区实习评定的,较为成熟的社区医学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并连续三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进程、跟岗实习等得以全面体现。为传承和发扬COME教学改革的优秀理念,学校还吸纳了基层调查的建议,迎合职教改革的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岗位需求,启动了社区医学课程开发和内涵的建设。

二社区医学课程实践及成果

第一,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核心,立足地方实际,融入核心理念,拓展规范内容,校企协同构建社区医学课程。该课程形成了四个模块、八个项目,即概论、研究方法与实践、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务、重点家庭和人群保健、重点疾病管理、社区健康档案、社区康复等),为学生尽早开展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二,以早接触社区及早参与科研实践为出发点,构建教学计划、组建师资队伍,促进理论教学+社区实践的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了实践课时比例,明确了社区实践教学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对学生适应社区环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起到了一定效果。第三,在社区医学教学中注重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两方教师的协同下完成小组选题、调查表制作、社区调查、论文撰写及论文成果的评比答辩。在三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共有13个班604人参与学习,成立了108个课题小组,完成了20650份问卷调查,共完成社区调查论文109篇,其中优秀论文41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活动比较注重社区研究设计和实践成果的考核,学生在熟悉科研流程、社区健康问题诊断及批判性阅读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也同步提高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带教能力。

三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