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公园绿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公园绿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优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公园绿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优化

0前言

开放绿色空间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医疗技术革新、经济水平提高,城市绿色空间与公共卫生的合作转向通过空间和环境设计影响和促进健康,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色空间引导城市更好的发展。病毒肺炎(COVID-19)是我国继SARS病毒之后较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学者相继在城市规划[1]、风景园林[2]、公共卫生[3]等学科对防疫展开研究。新公共卫生时代对公共健康重点关注而忽略以城市公园为载体的健康和防疫概念并不冲突,相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公共健康为导向对城市公园提出优化建议,以期迎合新时代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现代化需求。

1后疫情时期公园绿地健康效益重要性和价值

1.1公园空间布局的公平性价值体现从城市宏观规划角度来看,衡量绿地数量指标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在数量上有效保障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有利于降低城市密度、改善通风、缓解因人群拥挤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是指城市居民克服空间距离、出行时间和成本等阻力到达目的地的便捷程度[4]。良好的可达性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也能提高城市公园的使用次数、增加社会服务作用于社会健康的机会,满足城市居民对社会参与和交往的需求。空间的连接性是影响居民健康行为质量和数量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连接性较好的空间能更好地引导健康行为的发生,有助于降低疾病风险[5]。与此同时,公园绿地可获得性、可达性以及空间连接性能作为建立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有利条件。如在城市公园服务覆盖范围内向附近医院和社区提供救治空间和隔离空间。为快速提供应急预留用地和建立绿色通道创造基础,缓解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提升防疫效率。

1.2公园绿地景观的身心健康维系

公园绿化景观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性,特别是在绿色开放空间无法得到满足时。具体体现在从感官上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改变环境达到间接影响健康的目的。绿地景观通过视觉、嗅觉缓解精神压力、使愉悦心情,达到减轻身心疾病的作用。通过对植物的研究发现部分植物挥发物有利于放松身心,例如植物散发出的香气具有增强记忆力、注意力和想象力的作用[6],特定植物组合所散发的自然香气有助于减轻高血压病症[7]、在带有芳香植物的环境活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和减缓压力[8]。另外与周边环境的视觉呼应也是影响健康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重大灾难后出现的灾后应激反应和社交障碍等心理和生理问题,窗外景观的可视性可以暂时替代居民的健康需求。由公园绿地景观塑造的开放空间可以为体力活动创造条件,而绿色空间内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对公众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9]。

1.3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

自人类改造自然开始,资源过度利用、工业废气排放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引发自然灾害的例子比比皆是。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帮助从源头减少疾病灾害,形成保护自然和社会的重要屏障。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重要提供者[10],也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体现。调节服务有雨水调控、降音降噪和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的作用,让城市具备抵御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的缓冲能力。就文化服务而言,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人们展开社会交往的环境基础、能提高接触自然机会促进健康行为、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11]。

1.4绿地科学管控下防疫和安全保障

公园绿地是一类同时具有社会聚集属性和绿色健康属性的公共空间[12],因此,居民在公园内接触自然和健康促进的行为需要精细和科学的管控体系作为保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针对本次疫情组织专家制定《城市公园绿地应对肺炎疫情运行指南》反映了城市公园绿地在疫情期间对居民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控体系既能满足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也能在减少居民在外活动感染疾病的风险。另外,我国于1989年创建卫生城市以来逐步迈向新公共卫生时代,健康所属范畴也从传统医学治疗领域慢慢扩大到多学科、多部门,是健康主体、社会和环境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优化城市管理体系是发挥健康效能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保障防疫安全的重要措施。

2传播特点和城市公园绿地战疫重点和挑战

2.1人群传播特点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感染肺炎的传播途径包括通过飞沫感染呼吸道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从城市公园绿地功能作用和环境特征来看,直接传播指通过近距离接触患者飞沫、呼出气体引发感染,容易发生在引起人群聚集的活动空间和出入口或集散处。气溶胶传播指携带病毒的飞沫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相连而形成气溶胶,其中可吸入的颗粒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13],主要分布在城市公园人群活动度较强且容易引起扬尘的硬质铺装,比如广场、公园绿地靠近主流车行交通边缘等。接触传播指飞沫或气溶胶附着在物体表面,通常经过手接触人体易感染部位导致传染,这类情况是在不采取消毒措施的前提下对公共设施的多人多次利用造成的,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根据病毒传播特点需要对公园绿地健康影响因素进一步挖掘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2.2城市公园绿地应对疫情重点和挑战

由于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和扩散性,各城市缺乏系统的防疫应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在采取严格的封城和居家隔离等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居民生活空间压缩导致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反观城市绿地系统在疫情期间大量闲置和封闭,城市公共资源无法发挥最大效益。另外,由于后疫情时期反复和持续性特点,大量人群聚集仍然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将城市公园应对本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分为公平性和有效性,以及在运行管理方面的挑战。其中,公平性问题主要强调公园绿地在健康服务和应急服务层面对周边用地的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需要满足健康绿色空间可获得性、防疫空间可达性和健康绿色通道的连接性。从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来看,在平灾结合原则基础上公园绿地提供的应急服务方面的不足导致空间缺乏有效利用,具体表现在公园绿地作为城市防疫系统附属绿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疫情期间没有充分发挥健康效益以及绿地内基础设施缺乏平灾转化的体现。其次,开放公园绿地后面临人员管控、设施管理和环境维护的挑战。具体包括入园流量管控和员工健康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园内排污净化管理,植物和生境维护等。因而需要更系统、更精细和更科学的管理运行措施。

3城市公园优化建议

3.1构建“平疫结合”的弹性管理体系

处理好“封闭”和“开放”的关系,明确开放空间和封闭区域的边界,规划出安全性高且多样性的浏览路线,对公园开发区域进行系统、精细、科学高效的管理。人员管控方面预测公园最大容纳游客数量、通过职能设备对游客分布量较大的空间进行流量监控和有效疏散引导,重视公园内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强调员工日常生活的卫生消毒习惯。设施管理方面加强疫情期间公共设施的消毒和维护工作,严格处理园内垃圾和污水的排出和净化。环境维护方面坚持对植物定期消毒、养护和清理工作以及对公园绿地现有生境的保护。

3.2提升城市公园防疫规划和设计质量

扩大公园绿地之间服务范围的有效重叠,提升绿色健康空间可获得性。建立城市公园内外防疫体系,提升空间防疫性和隔离性,保障最短时间、最短距离、最少成本的可达性。公园内建立绿色安全通道,确保公园内空间之间和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提升公园绿地的有效利用空间。设计层面优化入口设计、内外交通和防灾视觉导览系统。提升空间防疫支持功能、公共设施防疫功能、景观康养功能和植物配置保健功能。最后,妥善利用新工具和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3.3加强公园与城市生态系统连接

由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立在尊重和保护自然基础上的,因而公园应通过主动创造符合植物、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生态空间,营造公园个体生态系统环境。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与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连接,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的连接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应发挥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对城市灾害的调试和应对作用,将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威胁从整体分散到个体,降低灾害影响。同时根据城市公园个体生态系统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也可将其作为安全防灾应急空间使用。

3.4强化公园绿地健康和防灾意识

公园绿地防疫功能缺乏公众认知,应当强调公园绿地对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的积极作用,坚持科普城市公园防疫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将健康和防疫的概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健康效益和防灾功能。重视分析各城市灾害种类和特征,制定不同区域的绿地防灾应对和健康促进策略。面对灾害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善待自然才是人类和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者:韩璘 张紫璨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