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人文素养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人文素养培育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涉及范围广,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医学院校要善于运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文教育元素,提炼重点内容,将其转化为鲜活的“立德树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临床实习等方面,以适应当今医学发展对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需求,助推医师职业精神培育,让医学人文教育更富现实感和吸引力,增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在自觉。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素养;新冠肺炎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此类事件发生突然,涉及范围广,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既需要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及时应对,也需要在社会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思想教育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应当充分挖掘、利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创造的思政、医学人文教育资源,变危机为契机,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彰显的医学人文精神

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贯穿着人类历史进程,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给人类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此次抗疫,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抗疫精神,彰显了崇高的医学人文素养,为全社会特别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1.1大爱无疆、命运与共的医者担当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者的誓词,救死扶伤、拯救生命是医者的使命担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其传染性强,加之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1]。其时与势都要求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临危不乱、遏制病毒,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确保国家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强大合力,一批批军地医疗队员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或支援疫情最严重的区域,或坚守本地抗疫一线,为人民群众构筑起生命防线,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将爱国情、报国志化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实际行动。疫情不分种族,病毒没有国界,人类休戚与共。我国医务人员还制订疫情防控决策和技术方案;提供咨询指导和培训;在线分享疫情防控培训经验;建立新冠肺炎抗疫专家库等卫生健康服务供各国人民分享,将本国研制的疫苗输送到世界各地。

1.2不惧生死、尊重科学的医者素养

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不能有丝毫疏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指导,面对此次疫情,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快速响应,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病原体分离、基因组测序,并鉴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医务人员全面、客观评估各类临床试验和治疗方案,把传统医学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疑似患者、轻症患者和重症患者进行分类隔离治疗。医学科技战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集中开展检测试剂、病毒溯源、药物开发、疫苗研发的科技攻关。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医学科学工作者继续进行疫苗研发,共研制出如重组蛋白疫苗、复制和非复制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病毒疫苗、DNA和RNA疫苗。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病毒疫苗均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3]。疫情面前,医学工作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形成对疫情的正确判断并进行了科学处置,有效阻断了病毒的扩散和蔓延,充分展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惧生死、尊重科学的医者素养。

1.3护佑生命,珍爱患者的医者仁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务工作者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作为首要目标。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在精准实施医疗救治的同时,也春风拂面般地输送仁爱之心,获得了群众的爱戴、社会的赞誉。患者不仅遭受高传染性疾病的应激,还遭受被强制隔离治疗而产生的多重应激,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烦恼等反应,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迁延化,甚至会出现自杀或攻击等危及生命安全的极端行为[4]。在“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背景下,医务工作者除治疗疾病、防控疫情之外,还应当使自身在从容乐观的心态下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舒缓内心的负面情绪,确保其身心健康。

2抗疫教育元素融入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独特优势

医学高等教育承载着培育未来医学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完善医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对医学生的培养工作至关重要。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为,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5]。当前医学教育存在重专业培养轻人文培育、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的针对性不足、内容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可通过许多方面来深化医学教育,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卫生和疾病的复杂性[6]。医学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蕴藏的教育元素,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质量,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2.1适应我国当前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医学是以通过各种科学或者技术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在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仅包括生理的无疾病状态,还包括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迫切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具备高超的医学专业技术,还拥有医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良好品德修养和健康人格。同时,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医学生是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重要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保障[7]。厚植医学生“以医报国、健我中华”的崇高使命,引导其把个人的医学梦与健康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2.2创建良好医患关系新起点,助推医师职业精神的培育

当前,我国医德医风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部分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等消极思想,屡屡发生收红包、开大处方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8],对医学生的职业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医师职业精神的培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面,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依赖着医护工作者的救助;另一方面,医者也是会感染病毒的血肉之躯,他们自己的生命与患者的生命结成共同体,体现了医者仁心[9]。高等医学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医学生形成尊重、平等、友善等价值理念,贯彻落实“有利、公正、自主、不伤害”四原则,真诚关心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热爱医学事业,以科学的态度求真、以人文的精神求善,在提升医学专业知识、掌握精湛技艺的同时,践行“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医者誓言,推动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2.3丰富医学人文内容,增强医学生的情感认同

医学人文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诠释和建构医学人文教育的策略框架[10]。医学人文类以及思政理论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抗疫斗争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增强医学人文教育效果。如深度挖掘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并在课堂中讲授,将理论知识与生动案例相结合,避免传统理论课的空洞说教,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在医学院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内容的引导下,通过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构建。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若产生逆反心理,往往导致教育活动的失败;相反,受教育者积极乐观、心理状态良好,有主动接受教育的动机和精神需要,则有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医务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的大爱无疆、命运与共的医者担当,不畏生死、尊重科学的医者素养,护佑生命、珍爱患者的医者仁心等崇高精神高度契合了医学生对医学高尚职业品德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追求,满足了其心理需要,使医学人文培育工作更加富有时代感、更贴近医学生实际,更容易激发其对医学人文素养自我培育、自我选择的情感意志。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医学高等教育应注重整合人文主义与医学科学主义素材,并注重融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使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知识培养和育人形式丰富多样。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学人文教育素材,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

3.1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实践教学

当前医学人文类课程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等几门核心课程,并辅有部分选修课程[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医学人文课、思政课以及医学专业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传播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医务人员展现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学高尚品德、医者仁爱情怀,将医者在抗疫中的心路历程、典型案例、社会评价融入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具有同质性,“以人为本”是思政教育的立足点,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12]。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合力,确保人文类、公共类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类教师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素质。医学类院校还应加强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以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我校针对此次抗疫,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并在思政课、医学专业课、选修课、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中融入抗疫元素。一方面,利用抗疫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都吸纳了此次抗疫中医务人员的典型事件,丰富了教学案例库;邀请我校抗疫英雄走上讲台,生动讲述医学大爱精神。同时,创新思政理论课内容设置,制作抗疫思政微课。另一方面,加强教学实践体验。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丰富实践教学,增强教学体验,如开设医德医风社会实践、医患沟通技巧、医学本科学术论坛等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将医学人文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3.2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特征,师生共建共享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校持续发展、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和内驱力[13]。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有助于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结合此次抗击疫情中医务人员展现的医学人文精神,围绕抗疫精神主题,我校举办了以医学人文主题报告、名家论医讲座、医学人文电影展播、医学人文成果汇报会等为内容的医学人文周活动,邀请抗疫医疗队队员现身说法,讲述抗疫一线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发掘医学人性内涵、践行人民军医的职责和使命。开展“强军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把抗疫的真实案例融入舞蹈演出、歌曲制作、小品演绎、美术作品之中,生动还原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师生在享受“艺术大餐”的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职业品德的思想渗透。丰富校史馆展示题材,将我校医务工作者的抗疫事迹陈列其中,供全校师生共勉。利用橱窗、广播等平台加强抗疫事迹的宣传,增强培育的渗透力,利用网络平台,开设“抗疫故事大家谈”等专题讨论,激发学生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思想自觉。

3.3注重临床实践体验,增强人文教育实效

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是把某些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灌输给学生,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内在的精神素养外化为行为习惯,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医学院校要引导学生把对医德医风、医学人文素养的认识融入医患沟通、临床实践等实际医疗工作中,培养职业品德、责任担当以及医患沟通技巧,厚植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将抗疫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行动自觉。我校充分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契机,把临床职业技能培训和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校学生通常在本校几所附属医院实习,附属医院大多数医务人员参与了历年来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如近年来抗击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援助国外抗击埃博拉病毒以及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丰富经验,展示了极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带教教师将抗疫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让医学生亲身感悟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强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医。

作者:兰候翠 龚雪艳 李瑾怡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