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及新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及新成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及新成果

[摘要]深化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的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一书,从新的视阈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深入解读。该书在研究视角与观点立论方面都呈现出新意和拓展,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第二,从新的视角深化了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第三,围绕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得出许多新的论断;第四,对推动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学理性启迪。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创伤叙事;历史记忆;创伤表达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社会变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主要载体。在诸多新时期文学研究成果中,张婧磊博士新近出版的《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从新的视阈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览全书,掩卷思考,该书无论在研究视角还是观点立论方面都呈现出新意和拓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点,是近年来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第一,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一书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6CZWJ05)和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17-ND-WX-13)的最终成果。全书共计25.1万字,由绪论、主体六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书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主要对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进行考察和界定,包括创伤的多重含义、创伤理论的演进、新时期与新时期文学的界定、创伤叙事与文学性创伤叙事的明晰等。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根据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的特点,把其分为家庭创伤叙事、社会创伤叙事、集体创伤叙事和女性创伤叙事四种类型,结合每种创伤叙事与政治意识、个体意识、现代意识和性别意识的关系,分三节对其缘起与嬗变、鲜明特征和代表性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第六章从整体上对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的三重悖论、创伤话语的合法性与充分性、创伤叙事的反思与承续等进行学理性探讨。结语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核心观点进行提炼与总结。第二,从新的视角深化了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伴随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作为并未远去的历史,一直受到学界较多的关注,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实属不易。对此,本书不落窠臼,没有如大多数著作那样,从创作风格、产生背景等传统角度对文学思潮或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而是另辟蹊径,运用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兴起的跨学科的创伤理论,结合文本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深入考察。这种理论与文本结合的视角深化了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为传统研究对象推出新意提供了可能。一是创伤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历程中的普遍性遭遇和体验,而“”作为一场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不仅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受重挫,也给诸多卷入其中的人们带来不可抹去的记忆和无法抚平的创伤。文学是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再现的重要载体,作为“”结束后的新时期文学,再现历史、书写创伤成为重要的主题,贯穿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的历史进程。因此,作者有别于传统的以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为线索的新时期文学审视,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审视新时期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能够丰富对新时期文学作品的认识,发现其新的价值或缺憾。二是产生于欧美国家的创伤理论近些年来已由传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拓展到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形成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不仅为现代社会化解焦虑、抚平创伤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伤叙事提供了契机。由于创伤理论产生与发展于西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运用创伤理论分析或再认识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欧美文学,而用专著的篇幅聚焦于新时期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的成果还未见到。这从该书作者梳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显然,该书的研究视角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拓展了新时期文学的研究视阈。第三,围绕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得出许多新的论断。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探寻真知,只有勇于直面研究难点、盲点与争议点,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凸显出研究的学术价值。为此,该书结合创伤理论,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解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彰显出其学术品味。一方面,从宏观的视野重新审视新时期文学。如根据创伤叙事的主题、创伤话语的表达、创伤叙事的变量等,把新时期文学的创伤叙事分为家庭创伤叙事、社会创伤叙事、集体创伤叙事和女性创伤叙事四种模式就是一种创新。这不仅超越了传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分类,而且通过这条主线把十多年的新时期文学贯通起来,形成很好的脉络,进而提出女性创伤书写经历无性别意识下的同声唱和与特殊人生际遇的异调吟叹的嬗变,家庭创伤叙事具有政治观念下的创伤言说、同质化的创伤叙事形态和心理创伤描写的拓展等观点。这种新的分类和认识无疑是对重构当代文学史,重返“80年代”的一种有益尝试。另一方面,在微观研究上,发现一些被主流文学史忽视的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一些原来不被重视的作家或作品逐步走进文学史的视野。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流文学史对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等作家作品的认可与肯定。在这一点上,该书从创伤叙事的视阈对《波动》《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新时期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有理有据地指出了其在历史创伤书写、女性创伤书写方面的特点,肯定了其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这些显然是在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研究方面的新进展。第四,对推动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学理性启迪。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探寻科学、发现真知,更要关照社会、服务现实。对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总结和反思这些文学作品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为当下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兴盛提供学理性支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不仅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而且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多有信仰、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展现伟大实践,凸显核心价值,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以优秀的作品放歌时代,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传承文明,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基于这一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该书在具体分析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模式与文本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进行整体性理论分析,包括创伤叙事存在的创伤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创伤主题与创伤形式之间的三重悖论,创伤话语的合法性、有效性、充分性和自由性表达,创伤叙事的面向侧重与承续发展等。通过这些分析,对创伤叙事作品的价值、优秀创伤叙事作品的特质、创伤叙事表达的空间等问题给出自己的见地,为当下新时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作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作者:王晓伟 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