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

摘要:通过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进行再研究,理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形成整体理论概括,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这是新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再研究要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系统化反思以提升理论品位,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内容,力争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整体变化中发现民族文学理论构建规律,在充分的族别文学研究中发掘多民族文学理论资源,在丰富的文学要素研究中彰显民族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话语;再研究

一、起点:将研究状态作为研究对象

要从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角度,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进行再研究,必须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这个本身具有理论特性的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研究之研究的起点。为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中具有丰富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内涵及价值,是一个值得进行专门研究的领域。首先,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以大量成果显示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能性。所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指的是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况,具体而言,是理论界和评论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所作的各种研究,包括对研究状态的总结与反思。随着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学观念的明朗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开启了自觉前行的征程。1979年,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随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不断出现,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很多优秀的学者贡献了杰出成就,比如梁庭望、王平凡、赵志忠、关纪新、朝戈金、李鸿然、张文勋、罗庆春、王佑夫、王弋丁、王治新、张公瑾、彭书麟、巴•格日勒图、张直心、郎樱、王希恩、曹顺庆、何联华、陈思和、丁帆、汤晓青、尹虎斌、刘亚虎、姚新勇、吴重阳、李晓峰、刘大先、尹晓琳、姚新建、汪立珍、王宪昭、毛巧晖、龚举善、杨霞、高荷红、阿地里、李长中、纳钦、欧阳可惺、李建平、黄伟林、雷锐、林爱民、张燕玲、何光渝、艾筑生、王颖泰、安尚育、倪明、何积全、郭家骥、史军超、王亚南、高发元、瞿明安、邓启耀、何明、纳麒、陈国新、陈庆德、吕昭河、王文光、蔡毅、李子贤、张直心、张永权、马绍玺、傅光宇、贺希格、陶克陶等等(因本人阅读范围所限,还有许多学者未及尽列),他们的研究工作,构成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具体研究和批评的丰富世界,在多个重要领域形成了有价值的成果。譬如,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观念研究方面,中国文学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这种认识不断增强,各族别作家的身份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得到肯定突出,民族文学个性与特色得到开掘彰显;在具体文学作品研究方面,55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进入到研究视野之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关注、探讨;在文学内在要素研究方面,研究工作深入到了题材、主题、形象、体裁、结构、语言等内容形式各种因素之中,还涉及到创作过程各环节及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宏观与微观层面,民族文学发展的时代社会价值、多民族文学史的编撰书写等也成为关注的重点。其次,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在时间流程中不断充实,包含着强烈的历史意味,为自身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方式奠定了科学性基础。经过近70年的发展积淀,今天,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蔚为大观,成果庞杂,就事论事难以看到这个丰富的研究世界对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建设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的重心必须放在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整体状态的细致梳理上,通过总结理论研究的演进规律,探寻研究状态的利弊得失,以形成更为清晰完整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叙述。在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理论学科构建中,历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阐述了科学演进的方法规律。库恩从“范式”角度指出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能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从而使科学发展过程成为一个积累与飞跃、渐进与革命交替展开的过程。[2]据此省思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可以发现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与此相类,德国学者汉斯•波塞尔在《科学:什么是科学》中探讨了“关于科学中的认识如何能够成为可能的理论”;英国学者约翰•齐曼的《元科学导论》重点总结“学术性科学”、“研究”、“有效性”、“交流”“准则与规范”、“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等。[3]这些基于观念与方法的思考,核心在于说明“科学也应该研究它自己本身”[4]。这些理论思考使我们意识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要增强作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形态,有待于以省思的眼光系统梳理其研究发展历程,从中发现观念演进与逻辑自洽的内在规律性。第三,研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状态,建构研究之研究的理论化体系,是发现、追寻更多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因素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深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积极价值,完善中国文学的整体观念和丰富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由于复杂的原因,过去“中国文学”观念所指狭小,很大程度排除了少数民族文学成分,成为仅仅指称汉族精英化文学的“中国文学”。这种偏狭的概念存在已久,在实践层面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是不利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人民共和国,“中国文学”当然应该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实际上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文学实绩,只有以这个多民族文学整体及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对象,用开放的心态开展客观探索,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文学实践发展和文学理论建树。

二、提升:反思的系统化与理论品位

以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为目的,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对象的再研究,带有历史叙述中更为深入的反思性和更为鲜明的理论品位。在国外,关于少数族裔文学的研究已形成一个重要的理论走向,特别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美国黑人文艺复兴”,少数族裔文学得到新的关注,“美国研究协会”不断探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文化多元问题,1972年成立了“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跨学科理论刊物《批评探索》从“认同的政治”等角度专题研究美国少数民族文学。[5]这些探索形成了理论新走向,甚至构建了新的理论话语方式。在西方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对这种研究的反思是结合在一起的,许多理论建树与此有关,比如,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沃特森的《多元文化主义》等在哲学观念和总体思维层面上突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联;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与族群散居》、《多元文化问题》,乔纳森•弗里德曼的《文化认同与全球过程》,安东尼•D•史密斯的《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国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乔治•拉伦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以及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所开创的“帕里-洛德理论”关于口头诗学的重要研究等,从族群文化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入手,显示了西方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不同理解方式和新的价值。正是这些处于边缘的文学批评理论从西方主流文论中逐渐凸显出来,西方当代趋同、合流的文学研究趋势中才重新呈现出多元多样发展方向。我们要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应该注意到西方这些新兴的少数族裔文学研究观念、基本方法和理论成就带来的启示。在国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的关注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体现了理论思考的清晰和深化过程。有利于整体认识的是一些概要性梳理,如李晓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现状的思考》、吴重阳《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断想》、南方思《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概况》、龚小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概观》、张帆《解放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述评》、黄学军《浅谈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陈祖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述评》、贺希格陶克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其中梁庭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发展》和《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用丰富的材料宏观系统地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繁荣历程,尤其对新中国民族文学学科的建立及研究形成的促进作了具体概述,增添了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认识层面。有的学者在总结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态的同时,表达了前瞻性思路,如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姑丽娜尔•吾甫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回顾与瞻望》、刘亚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拓展》、刘绍卫和刘亚虎《构筑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殿堂》、苏利海《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种新的文学史视角》等。杨荣和徐其超的《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三十年》、黄伟林的《从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问题》等则从较小个案观察切入,展现出思考的深入。世纪之交,受后现代文化影响,一些学者注意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观念新视野,出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族性文化、民族主义》(欧阳可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检讨:以文化多元论为视角》(李长中)、《从“小民族写作”和块茎理论看“中国多民族文学视野”》(杨喻清)等一类从新的角度进行的理论梳理。此外,还有许多专项工作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产生了许多重要著作,并且具有研究之研究的深入性,这是理论升华的又一个基础。比如,1951年张寿康主编了《少数民族文艺论集》,1987年买买提•祖农、王弋丁主编了《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2009年中国作家协会组编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评论卷》,2010年汤晓青主编了《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梁庭望、汪立珍、尹晓琳主编了《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2013年吴重阳著《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呈现了研究的宽广与深厚。其中,1995年关纪新、朝戈金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进行了专门探索,其“独特而深入的学术思考,简洁而清晰的理论阐述”[6]对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性具有重要引领;另外,朝戈金、郎樱主持的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汇集了宏厚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过程提供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材料。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状态,这类反思性再研究成效明显,优长各异,为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体系打下了厚实基础。下一步应该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择其主要方向,形成专门论证;一方面立足于文学理论的“积累与飞跃、渐进与革命”的发展规律,发现并强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科学色彩,在学科构建中探寻和彰显研究的内在逻辑,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形成更大的理论阐释与构建功能,从而融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整体结构探寻可行方式。概要言之,就是要做到史论结合,在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研究中形成整体、深刻与有效的表达,即理论话语方式。为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忽视文化总体观念与文学价值定位所具有的宏观规约之力、创作思路和具体方法等促成的特色与经验、文学理论后释与先导功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等重要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只有通过研究之研究这个理性王国的追寻,才能发现更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因素,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解,使其在完善中国文学的整体观念和丰富理论话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思路:再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内容

在新时代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通过史实梳理和专项阐述,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重在厘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线索和整体轮廓,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角度为完善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体性提供实证;同时要在史实基础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资源和发挥作用的路径等问题,这样所谓理论话语构建才会具有价值内涵和理论品位。为此,应将现象研究和理论思考相结合,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时间演进为序,在充分依据近70年研究材料的基础上,从不同时代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入手,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状态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明确的专项再研究方向。在这点上,可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观念、思路及方法嬗变;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及中华多民族文学观念的演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理论主体的身份意识及文化认同;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语言状态和表达方式;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色追寻与交融互鉴的比较视域;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话语与西方文论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与实践路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联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在具体内容构成上,首先,要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整体变化中探讨丰富民族文学理论的问题。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近70年历史,在具体时段,研究的侧重和体现是不同的。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前,这是现代性影响明显的阶段,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主体都力求融入主流文化规范之中。90年代后受到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少数民族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作家身份意识也不断增强,文化交融、矛盾与价值选择过程中利弊杂陈,情况更为复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获得理论逻辑自洽方式?有无民族文学理论的构建空间与必要?这些问题具有总体性特点,需要更为审慎的对待。其次,要在充分的族别文学研究中发掘理论资源。今天55个民族的文学都进入了研究视野,得到了不同探讨,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理论主体身份意识及文化认同应保持何种更合理的程度?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及中华多民族文学观念将以怎样的方式加强融会、共同演进?各个民族的文学特色追寻与交往互鉴如何克服冲突并在交融中实现更大价值?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如何改变观念局限和表达困难,更多接纳少数民族文学?这些问题涉及的是多民族文学、文化关系,具有文化尊重和文化选择的多重内涵。第三,要在丰富的文学要素研究中彰显民族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应该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相关现象研究已基本涵盖了文学理论所应涉及的宏观和微观因素。那么,在新时代,怎样才能使这种研究更具意义更为有效?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怎样才能摆脱主流观念限制又切实得到提升?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成就怎样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这些问题涉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向理论话语升华的理论合法性等因素,只有在文学理论建设的规律和逻辑中才能找到答案。完成上述探讨是艰难的,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基本状态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较为全面的总结,涉及面广,需要依据大量文献材料和宽阔的视野。“人文学科肯定是从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普遍相关之中得到它们的力量、它们的营养以及它们存在的理由。”[7]尤为突出的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由来已久的隔膜状态,要在每个方面的研究中突出理论构建的可能性,即发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建设资源因素,必然面临理论过滤、提纯等诸多复杂环节。但是,再研究的价值正在于理论诉求之上,只有透过现象沉潜规律,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构建,形成理论话语方式,从而能够阐明少数民族文学克服既往局限产生发展新动力的途径。为此要充分汲取库恩等理论家那种理论反思精神,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建设的内在关联为主导思路,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思辨其利弊,汲取其精华,加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价值辨识、形态分析,促进其进一步改变边缘弱势状态,为实现中华文化合而不同、多元共生的交融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丰富的领域,但对该研究的历史过程梳理还缺少宏厚成果,史论结合的深入阐发亦有待深化。惟其如此,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构建才充满了意义和广阔前景。我们致力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内外动因的探讨,总结其发展规律,彰显其理论逻辑,带来的必然是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新收获。因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话语品位和话语体系的提升完善,必然要增加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本土文学特质,这是中国文论在新的发展中最为渴望的特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20.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4](英)贝尔纳,麦凯.在通向科学学的道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

[5]杨荣.论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J].当代文坛,2012(2):130.

[6]汤晓青.1995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6(3):79.

[7](英)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17.

作者:张永刚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